有毒資產

有毒資產

有毒資產計畫就是在市場情況良好的時候,資產面臨的多方面的不良影響都被暫時掩蓋了起來,而當危機降臨的時候,潛在的所有因素就會積聚在一起爆發出來,這樣的暫時穩定資產就叫做“有毒資產”。美國目前萬億買入的“毒資產”即是“遺留貸款和證券。行業分析師們表示,美國的銀行系統大約有近2萬億美元有毒資產,其中主要是住房和商業房地產抵押貸款資產。

(圖)有毒資產毒資

舉措

根據美國官方說法,銀行的有毒資產應該被稱之為“遺留資產”(legacy assets),正是它們的存在制約了整個借貸市場,拖住了美國經濟的後腿。
為了處理“有毒資產”,美國財政部的兩項舉措是:首先,計畫擴大美聯儲的“定期資產抵押證券貸款機制”(TALF),支持投資者買入銀行的“有毒資產”。TALF可向投資者提供貸款,並同意接受非流動性資產作為擔保,使投資者能夠獲得購買汽車、房屋以及助學等方面的貸款。
另外,政府還將通過援助基金設立一個公共-私有基金,用於支持私人投資者購買“有毒資產”。財政部將動用7000億美元的金融救援資金,與私人投資者組成共同投資基金。這些基金將由私營投資公司管理,財政部擔當合作投資者。在大多數情況下,私人投資者出1美元,財政部就出1美元。
整個計畫的核心投資將由問題資產救助計畫提供750到1000萬億美元的資產,與之配套的是投資者的投資——美國政府希望這樣的配套可以站到整個資本的5%或者以上。通過由聯邦存款保險公司和美聯儲提供的槓桿作用,巨大的有毒資產將得到認購。美政府表示,它希望養老基金、保險公司及其他的長期投資者購買這些資產。

有關細節

美國財政部長蓋特納2009年3月23日上午公布了政府第二階段金融救援計畫的細節,政府和私人投資者將合作收購金融機構“有毒資產”,總額為5000億至1萬億美元。市場反應積極,紐約股市三大股指應聲而漲,花旗、美洲銀行等金融類股票領漲。

財政部宣布設立“公共—私人投資項目”,政府最多可為此出資1000億美元,與私人投資一起購買“有毒資產”。根據財政部提供的說明,政府和私人投資者將成立投資基金,通過聯儲和聯邦儲蓄保險公司獲得低價融資,以相互競爭的形式在聯邦儲蓄保險公司組織的拍賣會上購買銀行的不良資產,從而使這些資產的價格既高於其目前的市場水平,又避免了政府過度支付的問題。比如銀行要處置一筆1億美元的抵押貸款,投資基金最終以8400萬美元競標購買,私人投資者和財政部各出600萬美元,其餘7200萬美元則由聯邦儲蓄保險公司提供擔保。私人投資者的最初投入只相當於總成本的7%左右。如果投資基金投資成功,則政府和私人投資者按比例分成;若投資失敗,私人投資者損失的只是其最初投入的本金。政府希望該計畫的推出將幫助銀行剝離資產負債表上的“有毒資產”,不再囤積現金,從而恢覆信貸流動。私人投資者將負責這些投資基金的運作,並根據經濟表現決定長期持有或賣出盈利。

計畫中的私人投資者包括:對沖基金、私募基金、養老基金、總部設在美國的外國投資者等。與傳統的銀行等金融機構不同,它們在金融市場上被稱為“影子銀行系統”,但卻擁有強大的能量,在金融危機之前,控制著美國金融市場上70%的信貸流動。

市場反應積極,顯示出華爾街對該計畫的樂觀情緒。但分析人士認為,該計畫的成功取決於它吸引私人投資者的能力。儘管私人投資者承擔的風險很小,但在美國國際集團獎金事件之後,一些私人投資者可能還會猶豫觀望,擔心政府可能會事後修改計畫的條款。

應對計畫

在等待近一個月之久以後,美國金融救援計畫中的“剝離毒資產”方案細則最終出爐。昨日晚間,美國財政部宣布,將建立公私合作投資基金,出資750億美元至1000億美元資金購買市場上的5000億美元甚至1萬億美元的不良資產。

從計畫框架公布之初被指“空洞、無細節”,加之政府行動遲緩,美國財長蓋特納飽受批評。因此,這次具體計畫的公布能否給投資者帶來驚喜備受關注。能否解決這次次貸危機中最核心的問題,也關乎美國經濟能否走出危機恢復增長。

美國財政部將利用政府與私人的資金,購買金融危機“有毒資產”,促進信貸市場恢復。美國財政部、聯邦儲備委員會和聯邦儲蓄保險公司將聯合為其提供資金支持。美國財政部將從去年10月通過的7000億美元金融救援資金中再次拿出750億-1000億美元資金。

財政部和私人資本將成立一個“公共-私人投資項目”,用來收購“有毒貸款”和“有毒證券”。同時,聯邦儲蓄保險公司將為私人投資者提供擔保,最高提供擔保金為投資者所提供的資金或者股權的6倍。

根據計畫,美國聯邦儲蓄保險公司將對不良貸款資產進行組合拍賣,這些資產將由私人投資者控制和管理,但需接受其監管。

受此訊息影響,2009年3月23日日紐約股市開盤後,三大股指漲幅均超過3%。當天,亞太地區主要股市多數上漲。日本東京股市日經225種股票平均價格指數上漲269.57點,收於8215.53點,漲幅為3.39%。

“目前解決金融危機的惟一途徑就是同私營機構合作,消除銀行資產負債表中的問題資產。”蓋特納上周日在接受採訪時堅定地表示,這是最好的辦法了。但這一計畫是否真的可行?金融救援計畫又會造成什麼負面影響?

借復甦苗頭大印鈔票

“近來,美國不惜動搖美元地位的系列舉措,是看到了美國經濟有了復甦的苗頭,因此美國希望依託這個背景向市場大量注資,希望能成為刺激美國經濟恢復的一劑強心針。”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黃衛平昨日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他指出,美國市場近來頻傳捷報,一系列的利好數據刺激美國股市出現了一年來的首次連續兩周上漲,如果在這種關鍵時刻繼續出台更有利的政策,對美國經濟恢復則是非常有利的。上周,摩根大通、美國銀行與花旗紛紛宣布前兩個月盈利,美國股市出現戲劇性轉機。此外,美國2月新屋開工數量劇增22%,也是8個月以來的首次回升。

這次收購“毒資產”方案也是美國回購國債之後又一重大舉措。黃衛平表示,這種向市場放量投入貨幣的舉措也再次符合了美國目前實施的“量化寬鬆”的貨幣政策,因此勢必將加劇美元貶值幅度。

資產定價仍存問題

這一計畫最大的看點是吸引私人投資者購買不良資產,但最終能否如蓋特納的心愿已經引來很大爭議。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金融研究室副主任張斌表示,“其中如何對這些‘不良資產’定價是關鍵中的關鍵,因為目前這些資產早已不在市場上流通。價格定得太高,私人投資者未必願意承擔那么大的風險;而價格定得太低了,也就失去了政府救助的意義,造成納稅人資金的浪費。”張斌說,“對此,我並不是很樂觀。價格的磨合將經歷很長的過程,而市場並沒有太多等待的耐心”。

市場機制仍處休眠狀態

而張斌還有更不看好這一計畫的原因。他表示:“這一計畫根本不管用,它沒有解決根本問題,這次即使能清理部分不良資產,但不能保障不再出現新的不良資產問題。因為,現在市場機制沒有從根本上恢復,仍處在休眠狀態”。美國金融機構的“有毒資產”主要是指住房和商業用房抵押貸款、貸款關聯證券、金融衍生品。有數據顯示,僅抵押貸款價值估計就超過2萬億美元。“目前金融市場上的不良資產遠不止這些,因為金融機構之間的交易非常冗繁,造成的債務關係也非常混亂,金融機構自身也沒有弄清楚自己到底有多少不良資產。”他認為,美國要想真正走出金融危機,就要讓這些金融危機公開自己的賬面虧損,使銀行交易更加透明化;其次,要允許金融機構該合併的儘快合併,該破產的也應該讓其破產。只有這樣,美國金融市場才能建立正常的秩序,美國經濟也才能最終走出危機。

化解之道

不久前, 美聯儲主席伯南克強調,其領導下的聯儲當前第一要務是保持金融市場的穩定性,而求增長並不在今年議題範圍之內。另外,儘管歐巴馬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救市措施,但這些救市措施,或說穩定人心的措施,並不會在短期內立竿見影。

早復甦預期中“毒”

對比前後官方及市場對復甦時機的預測,有很大不同。2009年1月,大部分分析師都期待市場最早將在今年下半年開始復甦。然而,隨著銀行問題日漸突出,預期下半年經濟好轉的聲音,幾乎已經消弭了。

伯南克指出,問題的關鍵在於金融環境較差,使得普通財政和貨幣政策的刺激作用不明顯。似乎還進入了一種死循環:日漸糟糕的金融環境,使得市場信心加速下挫,企業資金缺口也不斷加大,這又惡化著信用市場,反過來又給金融環境改善增加了難度。

而問題真正化解之道,在於強有力的財政政策,這是納稅人不願意但又不得不接受的現實。不過,即使政府使用了更有力的財政手段,銀行資產負債表的完全修復也需要數年時間,也就是金融市場恢復至少需要兩到三年。

如今,美國人的神經都系在了一些搖搖欲墜的大銀行身上,需要獲得足夠融資。如果不行,美國政府則會被迫增加持股比例,即開始所謂的國有化進程。

有毒資產處理方法

這個過程中,政府如何幫助銀行處理“有毒資產”極具爭議。目前看來,政府幫助銀行有三種方式:政府保險或擔保甚至以貸款等方式注資,設立專門銀行購買“有毒資產”,以及將銀行國有化

第一種方式現在已被證明不可行。我們看到,即使政府能夠並願意拿出那么多資金為銀行注資,但被注資銀行並不會因此就放寬貸款條件。這對致力於擴大市場流動性和改善市場信貸環境的政府來說,無異於拿一大筆錢打水漂。

因此,那么就只有設立專門銀行購買“有毒資產”或乾脆把銀行國有化。前者在英國比較受歡迎。但這還只是銀行清理“有毒資產”的開始,關鍵問題是銀行資本是否充足,並能應付可能面臨的損失。

第二種方案還有一大難點:對有毒資產定價。一方面,政府不能以高價買入“有毒資產”,這相當於所有成本都轉嫁到了納稅人頭上;另一方面,政府如果出價過低,就不能達到有效解救銀行的初衷,而面臨更大的償付困境。

政府到底該如何救銀行呢?一方面政府出於道德考量,另一方面政府擔心多出一個天文數字的負債來,因此,最可能的情況就是第三種方案,將銀行國有化,政府增加對銀行的持股比例。

最近美國政府披露的救市計畫中,就包含一個規模為5000億美元的政府和私人共同出資的合作基金,專門用來吸收銀行部門的“有毒資產”,該計畫還可能最大擴至1萬億美元。這樣做的好處是,直接可將“有毒資產”從銀行資產負債表中抹去,增加銀行間的互信,幫助銀行間市場的流動性恢復,從而帶動整個市場流動性的恢復。

然而,這可能只是眼下情形,未來銀行被政府接管可能無法避免。英國政府將蘇格蘭皇家銀行50億英鎊的優先股轉為普通股後,持股比例達到了70%的絕對控股地位。相信,美國政府離這一天也不會太遠。

伯南克的反面信號

“儘管前景晦暗,但大銀行還沒有到 ‘zombies’的地步。”伯南克在2月24日談到當前銀行困境時說。“zombies”是指一些古老部落信奉的蛇神或巫毒,上世紀90年代,日本經濟“失去的10年”中,人們開始用“zombies”來形容日本銀行,這一用法流行於當今。

伯南克主動提到“zombies” 表明“有毒資產”的“黑洞”實在太大,還難以衡量,因此政府無法對症下藥,對其定價就更天方夜譚了。因此,擺在監管層面前的只有一條路,就是國有化。

伯南克宣稱,“我們不再單純給予這些銀行資金支持讓它們做想做的事,它們必須接受政府的指導,接受任何激烈的改變方式,最快找回盈利的感覺。”

拒絕國有化,卻行國有化之實。伯南克一口咬定國有化得不償失,認為國有化有損公民權並會滋長不公正現象,但卻承認銀行需要更強有力的監管。

部分分析師認為,聯儲以及政府對接管銀行如此避諱,從側面恰恰反映了上述壓力。如果他們能像法國當年在對銀行國有化那樣,危機之後,銀行再重新私有化,也未嘗不是一個解決困境的辦法。

許多專家認為,國有化能夠真正扭轉當前市場的頹勢。美國政府已經為主要銀行注資數百億美元,光是美國銀行和花旗銀行兩家,就通過購買非普通股形式注資900億美元。

康乃狄克大學法律學院銀行與證券系的教授帕特麗夏·麥考伊指出:“其實當政府在買入股票時,國有化已經開始了。一旦情況超出控制範圍,他們會實施更強硬的措施。在國有化模式中,聯邦政府在確定銀行無法自主生存時開始接管銀行,銀行被接管和破產是兩種唯一的結果,沒有必要大驚小怪。”

不過,銀行在被接管之後,政府可以選擇出售其不良貸款,也可以選擇拆分銀行並分別出售其業務。麥考伊強調,“當政府決定接管一個銀行時,他們也不可能管理太久,應該會很快又交還到私人手中。政府還可以通過購入定向發行的股票,取得多數控股地位,類似英國政府持有蘇格蘭皇家銀行70%的股份一樣。”政府不會直接去管理公司,只不過是幫公司換一個管理團隊而已。

國有化的反應

銀行國有化,成了全球的焦點。股票市場、銀行管理團隊都產生強烈反應。因為國有化結果首先就是股票大幅貶值,然後引領金融股及其他相關板塊集體跳水。所以,股市投資者並不希望銀行實行國有化。而存款人並不受影響,因為有聯邦存款保險作保障,銀行分支機構也會照常運營。比較而言,企業借款人則會被嚴格限制。

銀行家協會認為,國有化會損害金融部門,使信貸環境更加惡化,還會降低公眾信心。如果政府一味糾纏在是否國有化問題上,那么投資者只能冷眼旁觀,對市場恢復同樣沒有好處。而美國銀行則宣稱,自己完全可以處理 “有毒資產”問題,並聲明,對國有化的猜測並不了解該行。

而高盛公司前銀行家、新當選康州國會議員吉姆·海姆斯認為,現在政府插手銀行事務已經刻不容緩。“無論我們喜歡與否,聯邦政府都已經成了金融體系最後一根救命稻草。但在干預的同時,注意不要把政治因素帶入這些機構的管理當中就好了。”

剝離有毒資產新方法

或許的確有美國人認為,作為財政部長並不需要太多的政治技巧。但隨著銀行危機不斷攫住經濟,而一場衰退又可能演變成蕭條,蓋特納不得不站到了政治舞台的中心。
已經連亘數日的美國銀行有毒資產剝離計畫最終出台。按照美國財政部的說法,這些資產應該被更恰當的稱之為“遺留資產”。假如以恰當的方式對之進行處理,財政部對它們的剝離將會給納稅人帶來收益。
這牽扯到了蓋特納剝離這些資產的新方式。根據細則,美國財政部將採取措施(承擔風險)“確保私人投資者參與進這個計畫當中來”。而之所以要如此,是因為他們可以通過競拍的方式給這些資產給出一個合適的價格。“這將藉助市場的力量來避免政府給出過高的價格,”美國財政部的一位官員表示。而一旦這些資產價格回升,納稅人、私人投資者都將獲得收益。“現在的這種方法是一種折中,它既避免了漸進主義式的危險,也避免了讓納稅人承擔所有的風險。”美國財政部的聲明說。的確有分析指出,這項新計畫,將是一種阻止衰退繼續侵蝕經濟的有效方式。
拋開這是不是一種新的方式不談,拋開這些資產“是不是真的有價值”也不談,短短四十天多天,蓋特納財長已經出台了一系列現在的確看不到太好效果的財政政策。雖然歐巴馬依然在呼籲應該給予他更多的信心,“但是無效的政策和更加糟糕的實施使他表演了一場蹩腳的戲劇。在這次拯救銀行的行動中,他的做法將會削弱歐巴馬經濟政策的合法性,使後者更加難以從國會獲得足夠的資金。”左翼雜誌《新共和》已經在說。
美國經濟和蓋特納的時間都已經不多。“試錯的成本並不僅僅是浪費了一次寶貴的機會,它還會使美國人喪失更多的寶貴時間。”“一切還沒終局,但已是為時不遠。”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蕭條經濟學家”克魯格曼,這樣悲觀的評價說。因為他認為,這是一項“現金換垃圾的新計畫”。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