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經濟學:如何避免下一次經濟危機》

關於當前席捲全球的金融和經濟危機,市面上的書籍也快汗牛充棟了,但是既好看,又深刻的圖書很少見。財經記者寫得好看,但易流於膚淺;經濟學家寫得深刻,但大多數人反映看不懂。本書的獨到之處在於在現象和本質之間,在知識性和趣味性之間,達到了良好的平衡。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插圖插圖

關於當前席捲全球的金融經濟危機,市面上的書籍也快汗牛充棟了,但是既好看,又深刻的圖書很少見。財經記者寫得好看,但易流於膚淺;經濟學家寫得深刻,但大多數人反映看不懂。本書的獨到之處在於在現象和本質之間,在知識性和趣味性之間,達到了良好的平衡。經濟學者兼專欄作家科林·里德從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出發,結合經濟現象探討和分析現代金融市場的運作機制,並為如何解決這場危機提出了建議。

自由市場經濟為何成為現代經濟的主流?新的金融市場參與者--個人投資者帶來了怎樣的機會和問題?世界經濟在未來兩代將發生怎樣巨大的變化?中央銀行和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在全球金融市場中起了何種作用?那些曾經給經濟帶來巨大災難的金融失誤如何發生?我們又該如何避免威脅經濟安全的災難事故?

作者簡介

科林·里德(Colin Read)擁有經濟學和法學的博士學位、工商管理與稅收學的碩士學位。他從事經濟學和金融學的教學與研究達25年,現任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分校商業與經濟學院院長。科林不僅是著名的經濟學者,而且還是商業雜誌的專欄作家。同時,他還是哈佛大學聯合住房研究中心的研究員。

媒體推薦

科林·里德對現代金融體系,以及目前監管機構的隱患做了實用的介紹。對於那些想要理解目前金融危機的讀者.這本書會非常有幫助。

——貝克·迪恩 美國華盞頓經濟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在難懂的經濟理論與百姓對於理解現代金融體系運作詳情的渴望之間,里德教授巧妙地進行了平衡。本書話題覆蓋範圍相當廣泛.介紹了一些基本的經濟學知識。同時,迴避了沉悶的理論闡述.而將主要論點融合在歷史與社會評論中,以一種對話式的方式輕鬆講述出來。里德教授思維縝密,並且在為一個更美好的經濟未來開出他的全球處方時.他的語言極富感染力,引人深思。

——托馬斯·韋德 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分校經濟學教授

創作特點

金融危機經濟學:如何避免下一次經濟危機》由東方出版社出版。

撥開新金融迷霧,把握金融危機本質,做合格的經濟公民,掌控自己的經濟命運。

編輯推薦

最好的年代與最壞的年代似乎只是在一線之間,昨天還睿智的格林斯潘今天就變成了眾人嘲笑的笨伯。雷曼兄弟倒下的多米諾效應讓此前所有預言危機已經結束的人成了傻子。對,這就是百年一遇的經濟危機,其曲折和跌宕勝過任何的好萊塢大片。不幸的是,我們不是在悠閒旁觀;我們所有人——不管願不願意——都是這場還沒有完結的大片的演員。而且,我們手中沒有劇本,不知道自己這個角色的命運。

小角色的命運一定是悲劇嗎?不,你可以自己書寫劇本,只要你——懂經濟。本書沒有晦澀的術語和高深的模型,作者以皰丁解牛的風格為你剖析金融危機的來龍去脈,探索世界經濟的聯動機制,揭秘經濟與金融運作的陰謀與陽謀。我們將看到,不用看複雜的報表、分析冗長的數據,只要掌握好了經濟的基本原理,我們也能看懂這一切。

序言

世界正迅速變得越來越複雜。我們每天與別人交流的頻率之高,足以讓幾代前的人感到不可思議,而且很多都是經濟上的交流,次數遠遠超過歷史上的任何一個時代。從我們的日常購物到網上支付賬單,甚至我們賺取薪水的工作,都表明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們是世界經濟的一分子。

我們的經濟生活變得越來越複雜,與此同時,國際金融正在微妙且錯綜複雜地影響著我們每一個人,這是上一代的人們無法想像的。沒有任何一個時代能有這么多人就那些如此困擾我們的事務,進行如此頻繁的合作交流。本書將深入探討世界經濟的奧秘,並將為外行的領導者揭秘主要金融市場運作的神奇方式。我們將看到,我們默默地將金融市場交給專家們理,已經讓我們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這本書的主要目的在於向受過教育但非經濟學專業的讀者提供一種經濟學的培訓。眼前的問題非常複雜,由來已久,而未來充滿變數。我們這裡討論的只是那些對世界經濟健康至關重要的概念。事實上,我們不可能不分主次地對所有相關經濟力量進行討論,這些問題錯綜複雜並且相互關聯。

即使我們剝離那些與最重要的經濟變數相關的分析和評論,這些變數仍將繼續被大眾或許多財經出版社不斷引用。大多數財經記者擁有傳播或新聞學專業學位,而不是經濟學學位。我獲得了經濟學博士學位,一生致力於研究和教學,多年來都在思考經濟問題,以求深刻地理解現代經濟。

我曾想寫一本能幫助讀者了解市場經濟的書,最近的局勢讓這個計畫變得更加迫切。從前我們還能叫出本地商店老闆的名字,並且相信我們辛勞一生積攢的保險金在我們退休時還能安然無恙,但現在這種日子已經一去不返了。我們已經知道,我們必須掌握自己的經濟未來,但我們還沒有掌握理解日益複雜的經濟和市場所需要的工具。

本書賣點

視角獨到,看問題有大氣象。作者的知識背景龐雜,從物理學、經濟學、金融學到會計和法學無所不通,全面的知識背景使得作者輕鬆地駕馭和剖析複雜的經濟現象。
語言幽默、妙趣橫生,作者擅用比喻和小故事幫助理解。
以相當篇幅對中國在未來世界經濟體系中的地位進行了大膽的分析和預測。

評論

長久以來,中國的一個特點就是能夠擇世界之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棄之。當第一經濟世界各國為1995~2007年長達10多年的過盛而狂歡時,它們的中央銀行也通過寬鬆的貨幣政策與低利率措施來為這場過盛火上澆油。這個時期創造的虛擬財富轉化為更多的進口,這增強了中國的出口能力。當每個人都想通過購買主要是在美國和歐洲市場交易的資產而加入這場狂歡派對時,隨之而來的強勢美元和歐元又促進了中國的出口。
中國並沒有以不可持續的支出、貿易赤字或者強勢貨幣的方式消費這些財富,而是保持了對經濟相對謹慎的控制。中國認識到,對其商品的強勁需求可能會導致通貨膨脹,因此就在勞動力擴張方面進行投資,這樣,繁榮就不會因勞動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而歸於失敗。這樣做,中國也能將其規模巨大的農村人口的一部分轉入製造業和城市中心。
通過在房地產和基礎設施方面進行的投資,以及運用精心引進的技術帶來的產出增長,中國已經能在控制勞動推動型通貨膨脹的同時吸收部分農村人口。這個國家認識到,如果不在基礎設施方面進行細緻的投資,經濟快速發展中的“富人”將會過度受益,而“窮人”將被排斥在經濟發展的盛宴之外。正是這種“窮人”到“富人”的轉變預示了經濟的持久發展和製造業的革命。中國的戰略一直是很精準的。
如果沒有極大地擴充製造業中的勞動大軍,保持每年11%的增長率將是不可能完成的。如果沒有這些隨時準備加入勞動大軍的人口,快速的經濟成長會很快以同樣快速的通貨膨脹和勞動力短缺的形式結束。儘管出口部門的較高工資是吸引農村人口向大的製造業城市轉移的一個重要因素,但是住房短缺和顯著上升的住房成本將能有效阻止城市的過度擴張。中國城鄉人口轉移的規模是驚人的,10年之內已經超過了一億人。適應這種增長的能力,是中國經濟和政治制度的一個獨特優勢。
第一經濟世界國家的自由市場制度無法應對這種巨大的轉移和變化。舉例來說,在繁榮的20世紀90年代,美國城市的增長率可能也不過是每年3%左右。而從20世紀50年代至今的短短兩代時間內,中國的城市人口已經增長了3倍多。在過去的50年中,中國保持了平均超過4%的城市增長率,這比美國城市的增長率還要高。現在,中國將近一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最近,中國的城市增長率一直在加速,人們也預計在未來的10年或20年之內,這種增長態勢會繼續保持。
為什麼中國能夠吸收這么多大量湧入城市的人口,而美國卻辦不到呢?在美國的制度下,城市的快速增長需要兩個條件。其一是地方政府對基礎設施的投資,主要是道路、供水、排污系統以及土地分區等工作。快速的增長超過了地方當局的管理和籌集資金的能力。
另外,新的房屋必定是由私人承包商建造的,而他們同樣缺乏籌集資金的渠道和顯著提高房地產股票價格的能力。因此,新遷移者就提升了現存住房的價格,直到這些房子的價格高得讓人承擔不起。承包商的通常做法不是建造面向大眾的房屋,而是面向富裕階級或上層中產階級,建造更加土地節約型的房屋。這種私人企業的模式對滿足快速城市化的國家目標來說是不適合的。
中國卻能在這個問題上直接投入大量資源,而不會面臨第一經濟世界國家中出現的同樣挑戰。成功的城市化並不是自由市場的關注焦點,相反,它被視為一種公共物品,整個國家都會因此受益。中國是幸運的,因為它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城市化的同時還有龐大的農村人口。中國財富增長和製造能力擴張的同時,農村依然能夠“餵飽”這個國家。中國能夠通過更多地運用農業科技來實現這一結果,在第一經濟世界各國中,這些科學技術已使在農業部門就業的人口只占其國內人口總數的不到10%。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