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文化的衝擊波》

《現代文化的衝擊波》

《現代文化的衝擊波》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現代文化的衝擊波》《現代文化的衝擊波》
《現代文化的衝擊波》所收二十五篇文章是作者近十餘年間關於文化問題的控索性漫談。年屆九五年周有光先生是著名的語言學家。作者或從文化的創新、衰減、流動角度談論文化的新陳代謝規律,或從剖析中國、朝鮮日本越南的文化歷史演變來考察漢字文化圈的文化演變,或漫議西化與東化,傳統與現代,科學與藝術,或閒話中國的文房四寶與外國人眼中的三寶(長城兵馬俑,漢字)……雖涉獵範圍廣而內容雜,大抵仍根基於語言研究的心得體會,為我們理解現代文化和歷史傳統提供了一個嶄新空間。

圖書目錄

前言
傳統文化和現代社會
現代文化的歷史背景和基本特點
四種傳統文化的歷史比較
從社會發展探索現代化的含義
漫談西化
雙文化時代
雙語言時代
英語是怎樣成為國際共同語的?
文化的創新規律――文化的新陳代謝規律之一
文化的衰減規律――文化的新陳代謝規律之二
文化的流動規律――文化的新陳代謝規律之三
科學的一元性――紀念五四運動七十周年
華夏文化的歷史發展
華夏文化的光環和陰影
文化傳播和術語翻譯
中國和漢字文化圈――漢字文化圈的文化演變之一
朝鮮文化的歷史演變――漢字文化圈的文化演變之二
日本文化的歷史演變――漢字文化圈的文化演變之三
……

文章節選

80年代中國大陸開放旅遊。外來旅遊者抱著到“外空”去旅遊的好奇心,來到中國大陸看看這地球上的“外空”。有幾位外國科學家結伴而來,邀請我的朋友一位北京的科學家作伴。外國科學家說:中國有“三寶”:長城、兵馬俑和漢字。“長城”是偉大建設能力的象徵。“兵馬俑”是偉大組織能力的象徵。“漢字”是偉大文化傳統的象徵。偉大的中國是“長城、兵馬涌和漢字之國”。
事後,我的朋友對我說:外國人來看中國,不是來看我們的“現代化”,而是來看我們的“古代化”。他們的“歌頌”,從“現代化”來看,要另作頭腦清醒的理解。我的朋友指出:
“長城”(外國人叫它“大牆”)是“封閉”的象徵。“長城之國”就是“封閉之國”。古代的中國,不但在北邊有人造的磚石長城,在西邊還有天然的高山長城,在東邊還有天然的海岸長城,在南邊還有天然的叢林長城。不但整箇中國圍在“大牆”之中,每一座房屋、每一個衙門、每一所學校,沒有不是四面被高高的圍牆圍住的。有形的圍牆以外,更多無形的圍牆。
“兵馬俑”是秦始皇專制暴政的形象化展覽。中國的歷史家向來都把“秦始皇”作為“暴君”的代名詞。“兵馬俑”是“窮兵黷武、魚肉人民”的見證。從藝術看,這是珍品。從歷史看,這是人民的災難。
在“三寶”之中,“漢字”是惟一有積極意義的一寶。但是,漢字是古代文明的結晶,不是現代文明的利器。
我的朋友說:文明古國的“現代化”是一場脫胎換骨的革命。“封閉”要改為“開放”,開放要開放競爭和開放思想。“專制”要改為“民主”,民主要廢除特權和廢除壟斷。“教育”要擺脫“教條”,既要擺脫古代教條,又要擺脫現代教條。這等於說,要拆除長城,打破兵馬俑,否定漢字的神秘性。
聽了他這一番話,我“閉目深思”者久之!
二 長城是封閉的象徵
事物都有明暗兩面。“三寶”的光明面,大家知道;“三寶”的陰暗面,有待認清。
從地緣政治來看,中國是一個天然的“封閉系統”。古代沒有輪船和飛機,“天馬”是和平時期的汽車,戰爭時期的坦克。東面的海洋、西面的高山、南面的叢林,都是難以逾越的天塹。可是北面的沙漠不難騎馬越過。“北築長城”,彌補了沙漠的封閉功能之不足,使中國“固若金湯”。燦爛的“華夏文化”,在這個封閉的暖房裡安全地培育成長,蔚為大觀。這要感謝以“長城”為象徵的“封閉系統”。
“封閉”產生“安全”,“安全”產生“懈怠”。當塞北民族襪馬厲兵的時候,關內皇朝一派歌舞昇平。塞北民族一次又一次越過長城,破關而入。北京在一千年間是“遼、金、元、明、清”五個朝代的首都,其中四個朝代屬於塞北入侵的民族。“長城”不能抵禦關外的入侵,卻能解除關內的戒備,北京是一再的歷史見證。
“封閉”產生“自滿”,“自滿”產生“落後”。我們以“四大發明”而自豪,想不到“四大發明”的真正受惠者是西方帝國主義。“指南針”改進了輪船的航海術,“火藥”提高了大炮的殺傷力,輪船和大炮使中國的“海岸長城”變成敞開的大門。當“乾嘉盛世”陶醉於“萬物皆備於我”的時候,西方積極地進行工業革命,使中國從此由先進變為落後。
這個封閉系統遠離西歐,被稱為“遠東”。英法先侵吞非洲、中東和南亞,然後進一步向東侵吞中國。他們一路上消化大片大片的殖民地,這需要很多時間。到達“遠東”,還沒有來得及吞下整箇中國,而帝國主義時代已經快要到尾聲了。遠東和西方之間的遙遠距離,給中國換來了時間,幸兔於像印度那樣成為“全殖民地”,而成了一個“半殖民地”。
西方歷史家說,古代有七個“文化搖籃”,六個(蘇美爾、埃及、米諾斯、西臺、米那、印度河)都在從地中海到印度河的“西方”,只有一個(華夏)在黃河流域的遙遠“東方”。西方六個文化搖籃,彼此距離較近,不難相互影響;它們地小人少,容易被歷史浪潮衝掉,一個個都消亡了。惟有“華夏文化”是獨自孤立發展起來的,雖然也受到印度文化的影響,只發生了補充作用,沒有動搖華夏的根本。地處遙遠而封閉的東方,又是地廣人眾,難於被人一口鯨吞,居然“巍然獨存”。可是交流不多、競爭很少,兩千年來蹣跚前進,發展遲緩。還沒有趕上工業化,又到了“科技冷戰”代替“軍事冷戰”的歷史新時期。在這個新時期中,我們將怎樣對待自己的“封閉慣性”呢?
三 秦始皇模式
“兵馬俑”的發現,是考古史上的驚人大事,它使華夏文化“揚威”於核子彈的世界。提倡“星球大戰”的美國總統里根,來到雄赳赳、氣昂昂的“兵馬俑”前面,竟顯得十分渺小,好像是被解除了武裝的“冷戰失敗者”!
秦始皇吞併六國,不僅建立了一個大一統的皇朝,還樹立了一個“千古師表”的獨裁制度:“秦始皇模式”。“兵馬俑”形象地、無誤地告訴大家:“秦始皇模式”是“軍國主義”。一個皇帝,百萬軍人,千萬奴隸,這就是“秦始皇模式”。兵馬俑“活著”的時候,在併吞六國的不斷戰爭中,殺人之多、殘暴之甚,罄竹難書。僅僅在“攻趙”的一次戰役中就“斬首十萬”。“西涉流沙、南盡北戶、東有東海、北過大夏”,所到之處血流成河!
秦始皇首創最嚴密的“保密制度”,把自己跟臣民眾庶徹底隔開。宮中的信息漏到外面,查不出泄密的人,就把左右全部殺掉。寧可錯殺一千,不使漏網一個。魚肉人民的帝王必然害怕人民,死了也離不開“兵馬俑”的龐大保全隊。
“兵馬俑”告訴我們,秦始皇“馬上得天下,馬上治天下”。知識分子對他無用。“焚書坑儒”,是後世“文字獄、語言獄”的先河。“以吏為師”,廢除了孔孟傳下的教育制度。官吏成為傳達皇帝命令和灌輸御用教條的傳聲筒,任務就是實行“愚民政策”。
從秦陵一角看到的宏偉,可以想見“阿房宮”的百倍豪華。這“宏偉”和“豪華”,全是奴隸的血肉堆成。
從七雄混戰到四海統一,中國歷史在動亂的陣痛中前進。廢分封、設郡縣,車同軌、書同文,是帝國統治的需要。老百姓受不了的是:年年搖役、歲歲抓丁,“繁刑嚴誅,吏治刻深,賞罰不當,賦斂無度”。人人“不敢言而敢怒”。終於,民不聊生,揭竿而起,胡亥三年而死,子嬰四十六日而亡。“朕為始皇帝,後世以數計,二世三世至於萬世,傳之無窮”,成為歷史笑話。深睡在地宮裡的秦始皇,可能還在做夢,以為他的子孫正在“傳之無窮”呢?
唐章碣“焚書坑”詩云:“竹帛煙銷帝業虛,關河空鎖祖龍居;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
我的朋友建議,給每一位“兵馬俑”的參觀者贈送一份《秦始皇本紀》和《阿房宮賦》。
四 想做文化英雄嗎?
這幾位外國科學家走在北京的街道上,看到一路都是天書似的漢字招牌,覺得進入了一個神話世界,其味無窮!他們都不識漢字,從在北京留學的外國學生那裡聽到,漢字數以萬計,是世界上最難的文字,可是誰能攻破這一關,誰就是“文化英雄”。我的朋友開玩笑地問他們:“想做文化英雄嗎?”他們大笑說:“不敢作此妄想!”

周有光作品及其背景知識

周有光原名周耀平,1906年1月13日生於江蘇常州,中國語言學家、文字學家,通曉漢、英、法、日四種語言。周有光青年和中年時期主要從事經濟、金融工作,作過經濟學教授,1955年,他的學術方向改變,開始專職從事語言文字研究,曾參加並主持擬定《漢語拼音方案》(1958年公布),幾十年來一直致力於中國大陸的語文改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