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學與魏晉社會》

《玄學與魏晉社會》

《玄學與魏晉社會》縱向地追溯魏晉玄學的歷史發展,繼之橫向地剖析魏晉社會各個層面的複雜關係,力求在玄學三期與魏晉兩朝的交匯處,揭示玄學對於魏晉社會乃至整箇中國文化及哲學的意義。

基本信息

基本資料

封面封面

書名:《玄學與魏晉社會》
作者:李建中高華平
ISBN:9787202030493,7202030497
出版社:河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1-1
定價:¥15.00

內容提要

玄學在魏晉的演變,既有鮮明的階段性特色,又對魏晉兩朝的各個領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作者簡介

李建中,1955年生於湖北江陵,文學博士,華中師範大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及思想文化的研究,出版有《心哉美矣――漢魏六朝文心流變史》、《亂世苦魂――世說新語時代的人格悲劇》、《魏晉文學與魏晉人格》等學術著作10餘種,在《文學評論》《文藝研究》等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70餘篇。

目錄

《中國傳統學術與社會叢書》序
第一章斷裂與重鑄
儒學式微與莊學復興
二清議之後是清談
《人物誌》:魏晉玄學之前奏
第二章正始新義
一正始群彥
二少年天才的哲學新創
三言意?才性?聖人之情
第三章竹林清音
一越名教而任自然
二聲無哀樂
三走不出的竹林
第四章元康有無之辨
一裴?Q崇有
二郭象獨化
玄智之無與般若之空
第五章江左復聞玄歌聲
一玄學人格
二蘭亭玄渚
三張湛注《列子》
第六章玄學政治的無為而治
一政出豪門的時代
二簡易,無為的政治主張
三王導、謝安:玄學政治家的典範
第七章以玄對山水
一士大夫的生存方式
翳然林水,自有濠濮間
三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第八章玄學與社會心態
一生死之思
二出入之際
三雅俗之間
第九章玄學與魏晉文學
第十章走向三教合
後記

書摘

然,玄之又玄也。”在王弼看來,無與有的關係,是體與用或本與末之關係。“無”之本體,在“萬物以始以成”(即“有”)之全過程中有著無用之大用。無之於有,不僅使萬物始生始形,而且使萬物得長、得育、得亭、得毒。據《老子·五十一章》王弼註:“亭謂品其形,毒滑成其質”,意即成形和成熟。“始”而後“成”,也就是萬物萬形由無到有,由微而著,由初生、發育到定形、成熟的整個過程。
王弼“以無為本”的本體論,不僅創魏晉玄學新義,而且在中國哲學思想史上也是獨樹一幟的。老子的“有生於無”或“道生一”是宇宙生成論,而王弼的“以無為本”、“以有為末”則是宇宙本體論。何晏也是貴無的,但何晏的“貴無”說較之王弼而略顯粗淺。若與兩漢經學相比,王弼“以無為本”的哲學體系尤其具有理論價值。以董仲舒為代表的今文經學,在“天人感應”、“君權神授”的旗幟下將儒學宗教化,並將諸子百家斥為謬說,從而嚴重地阻礙了中國傳統思想的發展。以王充、桓譚為代表的古文經學,疾董學末流之虛妄,並以“元氣說”釋《老子》之“道”。但占文經學對問題的認識常常停留於經驗層面,而缺少形而上思辨。王弼的“以無為本”的哲學命題,不僅超越了兩漢經學家在本體論和認識論E的雙重局限,而且將《老子》的“道”、“玄”、“無”以及“大”、“元”、“玄”、“微”、“遠”等哲學範疇整合為一個系統,從本末體用的特定角度深入探討“無”與“有”之關係,並在兼綜儒道的前提下建立起精緻的玄學理論體系。
三、言意·才性·聖人之情
正始玄學的核心範疇(關鍵字),是“有無”、“言意”、“才性”及“聖人有情無情”。關於“有無”,前兩節已多有涉及;本節將重點評述正始玄學的言意之辨、才性之辨和聖人有情無情之辨。
湯用彤先生指出:“玄學統系之建立,有賴於言意之辨。但詳溯其源,則言意之辨實亦起於漢魏間之名學。名理之學源於評論人物。”上一章已經談到人物品評之清議向名理辨祈禱之清談的過渡,而湯先生此論又談及由名理之學向言意之辨的過渡..兩次“過渡”構成一個完整的過程:即漢代經學向魏晉玄學的轉換,其間“言意之辨”扮演了重要的理論角色。
中國哲學史對“言意”關係的討論由來已久,大體上有儒道兩家之別,孔子說:“辭達而已矣。”‘可見,孔子認為言辭是可以達意的,誠如朱熹所釋:“辭取達意而止,不以富麗為工。”《孟子·萬章上》:“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

有關玄學的研究著作

玄學是對《老子》、《莊子》和《周易》的研究和解說。產生於魏晉。是魏晉時期的主要哲學思潮,是道家和儒家融合而出現的一種哲學、文化思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