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競:趙瑜和他的《犧牲者》朱競:趙瑜和他的《犧牲者》
朱競/文
2008年的春節前夕,作家趙瑜送給我一部很重的大書《犧牲者》。之所以說它是“很重的大書”,它實在是太重了!重得讓我要準備足夠的力氣來拿著它。我知道,在這部書中裝載了中國20世紀40年的“文革”史;這裡裝載著無數位有名和無名的“文革”期間的犧牲者;裝載著數不盡的血淚記憶;裝載著一代人對歷史的真實講訴;裝載著一幕幕荒誕的故事,裝載著“文革”親歷者對歷史的懺悔和反思,裝載著後人及旁觀者的品頭論足;更裝載著作家趙瑜一份重重的責任:他“他告訴我們當下的人們,‘文革’中不同形態的犧牲者們,為了後人的警醒,為了民族的進步,而死去而悲傷。我們永遠紀念他們。”
然而,為了紀念,我們必須了解真相,才能牢牢傳記。
《犧牲者》,是作家趙瑜用了幾年的時間完成的一部長篇報告文學。趙瑜意識到:寫作這樣一部史志性的紀實文學作品,是他的一個縮願。“文革”爆發至今,竟已四十多年。和全國一樣,他所出生的山西上黨地區,“文革”故事只能愈加悲慘和壯烈。同時他更清楚地感到,要寫好那段歷史,困難卻非常大。而當下面臨著許多“文革”的親歷者,或年老多病,或已去逝,如果不及時搶救採訪,我們這個時代將會失去太多真實的東西!
於是,趙瑜立即放下手頭的一切工作,遍尋當年太行風雲人物,突擊採訪了一年之多。趙瑜的《犧牲者??太行“文革”之戰》則以一個地區為基礎,全局性地展現那場酷戰的真相。同時讓他困惑的是,他在寫作中沒有諸多的“文革”書籍可以借鑑。所以趙瑜說:“我的寫作也是試驗性的。”而在寫作之初,趙瑜就清醒地意識到“要順利出版這部書,其困難,要比寫作這部書還要大。”
我手中拿到的是趙瑜自己裝訂出來的一百本樣書,他是送給朋友作為徵求意見的。而每送出一本書,他在書的封面上都要寫上編號,我的這一本為“零叄叄號”。打開書的折口處,有這樣一行字:“1966?1969,感謝為了‘文革’記憶而真誠地接受採訪的人們!”書的扉頁上寫著:“這是一部未定稿,請多提意見。”趙瑜的這一舉動很讓我敬重。他作為一名公共的知識分子,自覺有責任和義務把那一段歷史真實地呈現給後人。
這部大書,讀得我很辛苦、很沉重、很憂傷、很悲憤、很無奈!
《犧牲者》共分出了19章,每一章里又分出五六小節。“最先罹難的人們”、“是誰殺了王尚志”、“魁首出山風雷動”、“勢均力敵兩陣營”、“七月會議如戰場”、“從肉博到冷兵器作戰”、“太行山上第一槍”、“劉格平上太行”、“難民跑城”、“參謀戰後勤戰與政治戰”、“伏擊在元月十六”、“兵發太行”、“血肉橫飛大爆炸”、“八縣聯軍克上黨”、“五縣合圍戰高平”、“血火四新礦”、“虐殺生命”、“處絕在戰場之外”、“決鬥在中央學習班”、“回眸風雨十七年”……
讀的過程中,我感受最強烈的就是:驚心動魄!讓人真的不敢相信:那些場面和故事都是真的嗎?
“一場曠日持久的‘文革’大戰發生在1966年和1969間,殺傷了許多生命力,卻全然不為後人所知。翻檢當代史冊,遍尋不見這場熾烈炮火的記憶,激戰流淌出鮮血來,浸染了我們的少年時代,數十年未能腿色。屍體橫陳殘肢飛舞,是伴隨我們一代人成長的映像,扭曲我們殘破心靈永不康復。”
在趙瑜的採訪中,有大量珍貴的原始材料呈現在其中。現在看來,這些真實的材料中所發出的聲音是那么的真誠和荒誕,讀著非常可笑。其中也讓我體會到了什麼是真正的“文革”語言!
在下面這樣一個小節“追悼亡靈與徐公達慘案”中,描述了一個大型追悼會的場面,有三萬多人匯集在英雄台的廣場上,全副武裝,沉痛哀悼“聯總”組織在長治市區戰死的戰友。主祭人在一片氣氛肅殺、哀歌陣陣中宣布大會開始。他說:“……炮火連天鏖戰急,今天我們在這裡聲討紅字壞頭頭的法西斯暴行。勝利的號角聲中,我們無法忘記犧牲的戰友,他們在犧牲的最後瞬間,高呼著毛主席萬歲,用滿腔熱血,譜寫了一曲曲壯麗的詩篇,他們把最寶貴的生命,獻給了紅色政權,獻給了毛主席的革命路線,獻給了偉大的文化革命!萬惡的壞人妄圖用武力征服我們。他們的屠刀只能殺害人們的軀體,卻永遠毀滅不了我們的赤膽忠心。一個倒下去,千萬個戰友站起來!”主祭人的話後,更煽情的正式悼詞,才是一篇極具“文革”代表性的派戰祭文。這樣的語言,在今天看來,實在是滑稽可笑。
這樣一部反映“文革”的紀實作品,會給讀者提供一份很翔實的資料,同時也會讓更多的人去反思“文革”給中國帶來的一些負面的影響。
近些年來,也有很多學者在反思和批判“文革”的一些錯誤思想。在我看來,簡單的否定和批判“文革”是容易的。對“文革”採取某種堅決的拒絕和厭惡的態度,也許可以證明批判者的鮮明的道德立場,但這畢竟只是一種簡單的和粗糙的道德批判。這一切並不能幫助我們抵消“文革”給整個民族的社會生活和文化心理所帶來的巨大影響。如果我們不能夠深入研究和了解“文革”的發生和運行的機制,就不能夠真正有效地識別其種種跡象。在今天,我們徹底否定了曾經發生過的“文革”,難道我們就能夠說“文革”從此永遠成為過去了嗎?
趙瑜《犧牲者》又一次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新思考課題。
趙瑜簡介:1955年4月生於山西上黨,原籍河北安平。1978年開始發表文學作品,曾任晉東南地區文聯秘書長、《太行文學》副主編,1988年調山西作協為駐會專業作家。其報告文學《中國的要害》、《太行山斷裂》、《但悲不見九州同》、《第二國策》等作品,參與和推進了社會問題報告文學的發展,尤以中國體育三部曲《強國夢》、《兵敗漢城》、《馬家軍調查》影響深遠,多次引發關於體育改革、體育文化以及人道主義等相關話題大討論。其一系列作品鮮活而真實地狀寫了中國當代社會生活,思想深沉前衛,語言獨特,結構宏大,注重文體革新,讀者群體廣泛。
趙瑜現為國家一級作家,1992年獲國務院特殊津貼獎勵,1997年入選世界名人錄,1999年被評為英國劍橋大學評選為20世紀全球優秀知識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