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家男孩》

《無家男孩》

《無家男孩》是一部堪稱“少年約翰·列儂成長日記”的英國小品;第83屆奧斯卡獎提名的一部人物傳記電影。它講敘了約翰·列儂沒有父親的童年生活,其"生活在罪惡里"的母親和膝下無子的嬸嬸對他的爭奪,他同兩位同母異父的妹妹之間的親情,以及母親的意外身亡,而披頭士的另一位成員保羅·麥卡特尼要到十七歲時才出現在他的生命里的電影。

基本信息

劇情簡介

《無家男孩》劇照《無家男孩》劇照

本片將揭示約翰·列儂沒有父親的童年生活,其"生活在罪惡里"的母親和膝下無子的嬸嬸對他的爭奪,他同兩位同母異父的妹妹之間的親情,以及母親的意外身亡,而披頭士的另一位成員保羅·麥卡特尼要到十七歲時才出現在他的生命里。

幕後製作

本片由坎城電影節最佳短片金棕櫚獎得主、英國女視覺藝術家薩姆·泰勒·伍德執導,曾為"快樂小分隊"樂隊主唱伊恩·柯蒂斯的傳記片《控制》編劇的馬特·格林哈爾什將負責劇本創作。影片的名字來自披頭士著名的歌曲《NowhereMan》,講述的是少年約翰·列儂成長的故事,包括他6歲時,咪咪姨媽送給了他一把吉他;17歲時,與保羅·麥卡特尼相遇;18歲時,寫出第一首歌等。

溫斯坦的回憶

雖然披頭士是來自英倫的搖滾樂隊,樂隊的四位成員都是土生土長的利物浦人,但是他們很多唱片卻是在紐約錄製的。而且在和小野洋子結為夫妻之後,列儂也把紐約作為自己的定居地。當年瘦瘦小小的羅伯特·伯恩斯坦,就是在披頭士的唱片公司--蘋果唱片公司里打工的小伙子。幾十年過去了,列儂被刺殺、哈里森也因為癌症去世,林戈·斯塔爾也鮮能在舞台上露面,唯一"在世"的披頭士成員只有一位保羅·麥卡特尼了……

現在,已經是米拉麥克斯公司老闆的哈維·溫斯坦買下了《無處的男孩》的北美發行權,也許對於他而言,這不僅僅是一部電影。他說:"看劇本的時候,我就覺得這部電影很不一般。我見到麥卡特尼和列儂的時候,他們已經是名滿天下的巨星了。對於我而言,他們是非常神秘的,他們的過去,他們的成長經歷都像謎題一般吸引我扶近。可是和他們在一起,我永遠不會是中心,沒有人能比他們更酷。"

現在,發行這樣一部電影,在溫斯坦眼裡是另一種意義上的回歸,是一種接近偶像的方式。當時在蘋果唱片公司工作的溫斯坦只是一個懵懂的16歲的披頭士的歌迷。他說:"我當時只知道他們是明星,是偶像。但是他們對文化和社會的意義我並不了解。現在看來,列儂能寫出那樣的歌完全是他成長的結果。這是一部告訴人們列儂是如何找到自己內心的音樂的影片。這種尋找是列儂的成長經歷,只有一個人經歷了他那樣的童年,才能真正理解他的歌曲。那些列儂生活過的街道、那些生活的場景和他生命中的人都成了他歌曲的一部分。"

尋找列儂

對於一部人物傳記片而言,找到一個神形兼備的演員是重中之重。可是要找到摸樣像是列儂和麥卡特尼這樣的演員實在是難事,這不僅是因為他們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而且還因為很難有演員敢於來扮演這兩個曾深刻影響二十世紀文化史的音樂人。於是,被逼上梁山的導演伍德出了一招險棋--找兩個外型完全不似原版的演員來演列儂。

伍德說:"我需要的是一種列儂的感覺,一種內心上的認同和接納。外型上即使再像,演不出來列儂的那種神韻,還是白搭。所以我寧願去找一個能體現出列儂內心和列儂性格的演員來演他。形似是演員的先天條件,我沒辦法改變;但是我可以改變的就是演員的演技和他們對人物的理解。我面試了不少演員,但是都沒有列儂的那種漫不經心和冷嘲熱諷。"不過,當她看到亞倫·詹森時,這一切都變了。她說:"亞倫一點也不像列儂,不過我知道他,他出現在了《青春愛欲吻》中,他是一個漂亮的男孩。我發現,亞倫身上有那種叛逆的、但是又循規蹈矩的特質。他就像是當時的列儂,總在尋找突破口,要把自己的情緒釋放出來。"

說道列儂,亞倫的話匣子就關不上了,出生於英國倫敦的他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披頭士的冬粉。其實在劇組裡,除了扮演麥卡特尼的托馬斯·桑斯特外,所有人都是披頭士的冬粉。亞倫說:"我從小就很喜歡列儂,能在銀幕上扮演他,我真的不敢想像。因為我有一段時間都在美國拍片,所以我的口音上沾染了很多美式的發音。進入劇組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更改我的發音問題。純粹改成英國口音還不行,因為列儂是利物浦人,所以我的發音還要往利物浦音上靠攏。"

所有人的利物浦

為了能原汁原味地展示出彼時利物浦的風貌,伍德在當地走訪了大量的老年人和中年人。"令我感到驚奇的是,這裡的人對列儂和麥卡特尼都很熟悉",伍德說:"他們是如何相遇的,又是如何決裂的。不管是好事還是壞事,當地人都很熟悉。我發現,走訪當地人比去圖書館找資料來讀要方便得多。可以說,這部電影裡的利物浦是所有人的利物浦,每個人都能從中找到點自己的回憶。"

一部電影的質感,很大程度上體現在它的鏡頭上--那些不同影調和色彩的搭配,產生出不同的風格。本人就是先鋒藝術家的薩姆·泰勒·伍德自然深諳此道,為此,她找來了長期和自己合作的攝影師西穆斯·邁克加維。這位來自北愛爾蘭的攝影師的履歷表上寫滿了一流的作品:《獨奏者》、《贖罪》、《時時刻刻》。

談到要在鏡頭中重建利物浦時代的列儂,邁克加維說:"我和伍德都不想把這個電影拍成一部普通的人物傳記片,因為列儂成長的利物浦是冷戰中的利物浦。她想把那種冷酷、憂傷和希望並存的感覺表達出來。再加上列儂的割裂的童年和他永不停竭的創作力,所以我選擇了低色溫的燈光,這樣的燈光打在演員臉上會顯得比較生硬和突兀。不過,這也不是那種拒人千里之外的感覺,而是一種有距離的親切。"

對於製片人凱文·婁德而言,拍攝影片的最大的挑戰是要重現50年代的利物浦的風貌。可是一些老建築要么被拆除,要么被維護,這可怎么辦呢?婁德說:"想要在利物浦當地拍攝這部影片是很難的,現在的街道和當時的街道已經完全不同了。尤其是列儂成長時期的利物浦是一個綠茵茵的城市,可是現在卻到處蓋起了亮晶晶的高樓大廈。不過,好在利物浦邊上的伍爾頓(Woolton)和阿勒頓(Allerton)還保存著當年的植被和樹林,於是我們就在這裡拍攝了影片大部分的鏡頭。"

花絮

影片改編自約翰·列儂同母異父的妹妹茱莉亞·拜爾德的回憶錄《想像這個:和哥哥列儂一起長大》(ImagineThis:GrowingUpWithMyBrotherJohnLennon)。

在列儂妹妹的眼中,列儂這個搖滾明星和文化偶像只是一個"冒著傻氣"的哥哥。

影片發行公司的老闆溫斯坦曾在披頭士的東家蘋果唱片公司紐約分公司打工。他曾經幫麥卡特尼跑腿去機場接列儂。那一年,溫斯坦只有16歲。

溫斯坦的米拉麥克斯公司發行的第一部電影是《搖滾秀》,是保羅·麥卡特尼1980年巡演的紀錄片。

影片的預告片裡的旁白來自列儂本人,摘錄自他自己的唱片。

本片是女藝術家薩姆·泰勒·伍德的首部劇情長片。

托馬斯·桑斯特在影片中扮演了保羅·麥卡特尼。他本人是會彈吉他的,不過麥卡特尼是個左撇子,他只有苦練用左手彈琴。

小野洋子看完初剪版本後同意了讓列儂的歌曲《Mother》被用在影片片尾。這首動人的歌曲是列儂1970創作給已故的生母茱莉亞的。

片名(NowhereBoy)是對披頭士名曲NowhereMan的戲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