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滲透與融合:教育實踐中的心理學》

《滲透與融合:教育實踐中的心理學》

21世紀的中國,需要以建設一流教育為先導。教師對學生心理發生、發展規律的認識與把握,是實現一流教育的必要條件。《滲透與融合——教育實踐中的心理學》是對師資進行上述內容培訓的很好教材。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作者:徐正言
市場價:¥40.00
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
頁碼:421頁
出版日期:2008年
滲透與融合:教育實踐中的心理學滲透與融合:教育實踐中的心理學

ISBN:9787533874537
版本:1版
裝幀:平裝
開本:16

內容簡介

21世紀的中國,需要以建設一流教育為先導。教師對學生心理發生、發展規律的認識與把握,是實現一流教育的必要條件。《滲透與融合——教育實踐中的心理學》是對師資進行上述內容培訓的很好教材。
圖書室圖書室

第一,《滲透與融合——教育實踐中的心理學》以辯證唯物主義哲學思想為指導,強調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強調了心理現象間的彼此聯繫,突出了實踐的第一性,並指出矛盾是學生心理發展的關鍵,其中內因起主導作用。
第二,《滲透與融合——教育實踐中的心理學》較為全面地揭示了學生行為的動力體系:指出學生是有自由意志的主動行為的人,必須尊重學生的人格與意願;指出教師的工作在於幫助與誘導,在保證個體基本和諧的前提下發展成為適應社會需要的人;否定學生是可任意塗抹的白紙的觀點,而主張因勢利導的教育,因此體現了先進的師生觀和教育觀。
第三,《滲透與融合——教育實踐中的心理學》對現有心理學理論作了重要的篩選、改造和發展,客觀上根據教育工作的要求,以外顯行為為核心,以整體觀念為基礎,構築了一個新的心理學理論體系,對心理發展的準備條件給予了充分的關注,反映出作為基層教師對心理學已有的理論認識和獨特視角。
第四,《滲透與融合——教育實踐中的心理學》作為教師培訓教材,十分重要的特點在於它構建了純心理學理論與教育具體實踐工作問的橋樑,除了提供一些教育實例剖析以揭示理論價值外,還給出了不少具體操作的指導性意見,如策略學習的條件、情感教育的六階段等,使得《滲透與融合——教育實踐中的心理學》具有上升為理論的高層次經驗總結的特點。
第五,在內容組織上,《滲透與融合——教育實踐中的心理學》不同於一般教材常有的以傳授知識為主的寫法,體現了對教師學會學習、學會研究的能力培養,提出了很多需深入探討和研究的問題,對於培養教師的創新精神,頗有助益。
《滲透與融合——教育實踐中的心理學》確實反映了現代教師應具備的哲學觀念、教育觀和對教師的素質要求,因此是一本很有價值的教師職務培訓教材。

目錄

自序
引言
導讀
一、本書的讀者對象
二、本書的編寫
三、對學習本書的建議
第一章需要
第一節自然本源
一、什麼是自然本源
二、自然本源與需要
第二節生理需要
一、生存需要
二、安全需要
三、繁衍需要
四、快感需要
第三節活動需要
一、感官活動的需要
二、智力活動的需要
三、情緒活動的需要
四、肢體活動的需要
五、對活動需要的幾點說明
第四節合群需要
一、歸屬需要
二、被尊需要
三、溝通需要
四、與合群需要相關的若干心理現象
五、對合群需要的簡要討論
第五節完善需要和習慣需要
一、習慣需要
二、釋疑需要
三、成功需要
四、超越需要
五、對完善需要的簡要說明
第六節對需要的討論
一、什麼是需要
二、關於需要的學習價值
三、需要的無意識
四、需要與人的發展
五、O一3~2需要分類的重組
六、對O一3—2需要理論的審視
第二章認知和學習
第一節對認知過程的探討
一、注意
二、記憶
三、觀察力
四、思維力
五、想像力
第二節智力和它的自然資源
一、智力的三要素
二、智力中的自然資源
第三節概念和規則的學習
一、概念學習
二、規則學習
三、概念與規則組合的學習
第四節熟練和模組
一、行為主義學派的研究
二、近代對動作技能學習的研究
第五節策略學習
一、關於策略的介紹
二、知識與策略
三、思維與策略
四、策略學習
第六節教學目標
一、教學目標的導教、導學、導評功能
二、教學目標的制訂
三、一個好的教學目標應達到的陳述要求
四、教學目標傳授方法介紹
五、更好發揮教學目標的功能
第七節智力的提高
一、學習習慣
二、遷移i
三、創造過程
四、多重遷移理論
第三章情感
第一節情緒
一、情緒的內容分類
二、情緒的生理性
三、情緒的反應性
四、情緒的動力特徵
五、情緒的認知特徵
六、情緒的強度分類
七、情緒的自身特徵
第二節情感
一、情感的形成
二、情感的培養序
三、情感與認知的關係
四、關於情感教育的若干問題
第三節意志
一、關於意志的一般論述
二、意志的培養
第四章行為
第一節若干概念的介紹
一、外顯行為和全行為
二、從行為角度對心理現象的再定義
第二節SCFB理論
一、SCFB理論的內容
二、行為的或然性原理
三、SCFB理論與教育工作的關係
第三節習慣的養成
一、習慣養成的基本要點
二、行為習慣形成後的五項特徵
三、行為習慣再顯原理
第四節從認知對行為的考察
一、行為發生鏈
二、行為發生鏈交織原理
三、對行為發生鏈的討論
四、社會學習
五、無意學習與虛擬行為
六、文飾與虛假行為
第五節SCFB理論的另一些推論
一、行為時間流
二、環境、特質、行為三互聯原理及其補充定律
三、需要、環境、行為互動原理
四、全行為中矛盾普遍性原理
第五章個性
第一節氣質
第二節性格
一、性格的分類
二、關於性格的研究
三、對行為的歸因
第三節個性傾向
一、能力
二、興趣
三、觀念
四、態度
五、立場
第四節幾項基本品質的培養
一、自己的責任自己挑
二、看到他人的優點
三、設身處地考慮他人
四、不努力不獲
五、超越自我
第六章研究
第一節進行研究的基本思路
一、操作概念清晰
二、因素分析完整
三、對策設計合理
四、邏輯推理嚴謹
五、小、精、深
六、學、研、做三結合
第二節心理學研究成果擷英
一、關於遺傳的研究
二、關於兒童的發展研究
三、某一心理現象的研究
四、關於研究方法的研究
……

序言

心理學之所以成為一門教師必須學習的基本理論課程,是因為它研究了心理發生髮展的規律。教師只有了解並掌握這些規律才能有效地實施教育活動。
但是我們也不得不看到心理學從哲學中脫胎後,它所走過的道路及其間所取得的成果並不是全為教育所需的,而且由於哲學觀念的差異、科技的發展以及研究方法和研究視角的不同產生了種種派別。這些派別對同一心理現象產生的機理和制約因素往往有不同的解釋和分析。把不同派別的研究成果套用到教育中時,必然存在著如何篩選、改造和套用的問題。例如,行為主義心理學無視意識的存在,輕視人的尊嚴,它必然與尊重學生的教育觀念相悖;精神分析學派重視情感領域的研究,重視人的內心矛盾,但把認知置於無足輕重的地位以及泛性的解釋又未免失之偏頗;認知學派對人的智力活動作了卓有成效的研究,然而他們並沒有把情感的作用放到應有的位置上來;近代興起的人本主義心理學,由於從對“優秀者”的研究人手,所以又顯得太理想化了些。
20世紀以來,心理學已分化出很多分支,組成了一個家族,如發展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管理心理學、消費心理學等。儘管如此,心理學要完善地解釋人類豐富多彩的心理現象並起到預言和指導的功能還遠遠不足。例如,是什麼原因導致個體需要強度的變化,個體生活歷程如何在先天條件的基礎上影響著個性的形成,環境(教育)與遺傳對某一心理現象的作用有多大等,都是教育工作中至關重要而又尚未清晰揭示的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而且應該通過教育實踐去辨識各種理論的真偽並提出新的見解。

文摘

三、對學習本書的建議
作者在師範大學念書的時候,發現教授“教育學”課程的教授們的教學技巧並不高超;“心理學”課程上則是為了應付考試,老師寫板書,學生抄板書、背筆記(有悖於“生”道,但卻是事實)。如果讀者也是以“抄”、“背”的方式來學習本書,那么國小四年級的學生,也許比你更強。
相信閱讀與學習本書的讀者的目的是為了認識、了解學生,探究教育規律,並企盼在學習後有助於自己的教育工作。那么,作者堅信你在閱讀本書時,必將緊密地聯繫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經驗。
知道一些術語的內涵是必要的,但不要硬背,能用自己的語言將其要點表述清楚並在使用時不產生歧義就可以了。應能敘述一些重要的結論,當這些結論通過對教育實例的辨析、批判、評價等一系列深度加工後,其記憶將是比較牢固的。在正文及材料中,會有一些實例被用作某一原理的說明或作為套用的範例,但僅把握這些範例而不能按原理的實質加以拓寬,學習的效果將不會十分理想。
由於本書僅給出了教育工作中最基本的部分內容,若為了求得某一方面更為精細的知識或更為具體的操作,建議按你的需要閱讀相關論著。
作者在將本書初稿供教師閱讀時,發現不少教師希望能直接從書中找到解決問題的對策。雖然這一要求有些急功近利,但這也是一個很現實的願望。為此,提一個建議供參考。先把本書粗粗地瀏覽一遍;然後仔細領會第六章“研究”所介紹的進行教育研究的方法,它會提供一條尋找對策的思路;接著去查找有關的章節,從中提煉出你認為可以試一試的方法;根據實施的實際效果,發現新的問題。如此反覆就可以達到比較完美的結果。一位編輯曾對我說,在他編輯教育書籍的二十餘年生涯中,編輯教育經驗一類的書籍是最沒有意義的工作。他的話不無道理,因為在這些書籍中不介紹教師本人的特點,不詳盡介紹學生接受教育的已具備的基礎,不介紹學校所處的社會環境和班級的群體氛圍,更為嚴重的缺陷是沒有說清這樣做的道理。如果你簡單地模仿他們的做法,往往弄巧成拙(而且對同樣的問題,不同的教師有不同的經驗)。如果你沒有對教育規律的基礎——心理學有一定的認識,缺乏對自己、對學生的認識,很難領會這些操作的真諦,或從眾多的經驗集、教案、教育模式中選出合適的做法以符合你和你所處的環境,並得到有效的實施。因此,作者還是強烈地建議,寧可多花一些時間去探索,這樣你的提高才會紮實,才可能形成你的特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