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概況
作品名稱:《游洞庭東山詩》序創作年代:明代
作者:文徵明
作品體裁:散文
作品原文
洞庭兩山(1),為吳中勝絕處。有具區映帶(2),而無城闉之接(3),足以遙矚高寄(4)。而靈棲桀構(5),又多古仙逸民奇蹟,信人區別境也。余友徐子昌國近登西山(6),示余《紀游》八詩,余讀而和之。於是西山之勝,無俟手披足躡,固已隱然目捷間;而東麓方切傾企(7)。屬以事過湖,遂獲升而游焉。留僅五日,歷有名之跡四。雖不能周覽群勝,而一山之勝,固在是矣。一時觸目攄懷,往往托之吟諷。歸而理詠,得詩七首。輒亦誇示徐子,俾子繼響(8)。
昔皮襲美游洞庭(9),作古詩二十篇(10),而陸魯望和之(11)。其風流文雅至於今,千載猶使人讀而興艷。然考之鹿門所題,多西山之跡;而東山之勝,固未聞天隨有倡也。得微陸公猶有負乎(12)?予於陸公不能為役,而庶幾東山之行,無負於徐子。
作品注釋
(1)洞庭兩山:指洞庭東山和洞庭西山。在江蘇省太湖中。東山古名莫厘山,又名胥母山。元明後與陸地相連,成為半島。西山古名包山。兩山都是太湖中著名的遊覽勝地。(2)具區:即太湖的古稱。映帶:謂景物相互關聯襯托。
(3)城闉(yīn):城曲重門。
(4)高寄:寄託高遠,不以世俗縈懷。
(5)桀構:傑出的構造。桀。通“傑”。
(6)徐子昌國:徐禎卿,字昌國,吳縣人。弘治年間(1488—1505)進士,官國子博士,為“吳中四才子”之一。
(7)傾企:嚮往企慕。
(8)俾之繼響:使他能倡和。
(9)皮襲美:皮日休,字襲美,自號鹿門子,襄陽人。唐代鹹通年間(860—874)進士,任太常博士。詩人,與陸龜蒙友善,時稱“皮陸”。
(10)作古詩二十篇:皮日休集中存有《太湖詩》二十篇。
(11)陸魯望:陸龜蒙,字魯望,自號江湖散人,或號天隨子,唐代詩人,與皮日休相友善。多倡和。
(12)負:虧欠。
作品賞析
這篇文章選自《文徵明集·補輯》卷十九。題下原注“弘治癸亥冬十月”,則當作於1503年(明孝宗弘治十六年),時作者三十四歲。這一年作者與徐禎卿合刻洞庭倡和的多首詩為《太湖新錄》,這篇文章即原見於該書。文字寫得清新雅淡,表達了作者對山水的嚮往之情和對自己吟詠詩歌的自得之樂。作者簡介
文徵明(1470—1559),初名璧,字征明,後改名為征明,字征仲,號衡山,長洲(今江蘇蘇州)人。少年時學文於吳寬,學畫於沈周,學書法於李應禎。與祝允明、唐寅、徐禎卿並稱為“吳中四才子”。寧王朱宸濠慕名徵聘,辭病不就。正德(1506—1521)末年,以歲貢生薦吏部試,授翰林院待詔。因不滿官場,辭歸故里。文徵明擅長詩、文、書、畫,尤其精於畫。其詩文在“七子”擬古文風之外,獨成一格。詩歌淡雅秀麗,散文長於敘事,清新流暢。著有《甫田集》三十五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