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精選了清末民初萬國博覽會親歷記24篇,圖片200餘幅,資料稀見難得。閱讀本書無異於享受著一次“世博歷史探索”之旅,我們踏著張德彝、李圭、郭嵩燾、屠坤華、馮自南、郭鳳鳴等人的履跡,穿越歷史時空,抵達世博現場。在那裡,我們聽到了我駐比利時大使楊樞的佳妙講辭,愛迪生為郭嵩燾講解電話的傳聲道理;看到了海關洋員操縱展出的弓鞋、煙槍、枷號等醜陋出品,雨夜中特地為中國客人紅光照亮的艾菲爾鐵塔;遇到了“裝束若西人”的留美幼童,以畸形身體獻醜漁利的巨人侏儒;體會到乘坐輕氣球升空時的刺激,水晶宮裡被西方人追隨圍觀的尷尬……好奇與緊張,自尊與自卑,屈辱與憤恨,憂懼與焦灼,諸味雜陳,瀰漫其中……
作者簡介
陳占彪,上海社科院文學所副研究員、文學博士、文化研究博士後。主要研究方向是知識分子研究、思想文化研究、當代文化研究。
編輯推薦
2010上海世博會的舉辦無論對中國參與世博的歷史來說,還是對世界世博史來說,都必將是一個重要的節點,可是與“我們確實把這件事情當作一件大事來辦”相比,我們對中國與世博會“源遠流長”的關係,卻了解得相當有限。
2010上海世博會開幕之際,商務印書館推出的重大選題,世博特許圖書《清末民初萬國博覽會親歷記》,以其珍貴的史料、新穎的觀點、有趣的故事、豐富的圖片、一流的設計、考究的裝幀,在當前眾多的世博圖書中獨樹一幟。書中編選了與清末民國中國參與的11次萬國博覽會相關的“親歷記”24篇,珍貴圖片200餘幅。作者中有我們熟識的張德彝、王韜、李圭、郭嵩燾、張蔭桓等,也有我們不很熟悉的屠坤華、馮自由、郭鳳鳴、張繼業、“抱一”等。
本書看點
“有史”:首次披露眾多一手材料
《清末民初萬國博覽會親歷記》編選了與清末民國中國參與的11次萬國博覽會相關的“親歷記”24篇,珍貴圖片200餘幅。作者中有我們熟識的張德彝、王韜、李圭、郭嵩燾、張蔭桓等,也有我們不很熟悉的屠坤華、馮自由、郭鳳鳴、張繼業、“抱一”等。
這些“親歷記”中有我們熟悉的材料,也有編者發掘、整理、公布的一大批鮮為人知的“獨家材料”,這批珍稀材料曾散落在一百多年前的書籍、報紙、刊物之中,有的雖聞其名,但不易得到,有的鮮為人知,系首次提及,這批材料在今天多系第一次整理面世。
比如這其中包括的一批珍貴的世博書籍,諸如屠坤華的《1915萬國博覽會遊記》、馮自由的《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大賽會遊記》、郭鳳鳴的《義大利萬國博覽會紀略·調查歐西實業紀要》、陸士諤的《繪圖新中國》、《新中華》雜誌的《上海的將來》等,這些書籍年代略遠,實屬難得,尤其是郭鳳鳴其人其書,更是鮮為人知,至於其書具體內容若何,可以說知者寥寥,屈指可數。這批比重頗大的珍貴史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算得上是在當世的首次整理面世。
除過這些書籍之外,還有該書編者在百年前的報刊雜誌上搜羅到的重要文章,諸如《東方雜誌》上的《比京賽會記》、《比國博覽會調查實錄》、《華商赴比賽會紀事》,《申報》上的《一月間所見之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系列文章,台北出版的《亦云回憶》中關於觀覽巴拿馬萬國博覽會的內容,諸如此類文章,包括當時的一批珍貴世博圖片,這些文章可算是在今天第一次提及。
“親歷記”將與“清末民初親歷世博”的相關史料挑選、整理、彙編,這也是中國參與世博史料研究的一個角度,一個嘗試,一個起步。
“有識”:澄清事實,還原真相
《清末民初萬國博覽會親歷記》不只是史料的彙編,在每篇親歷記後面,都附有編著者對每則史料撰寫的長短不等的解釋、考辨、論述性的“編後草”。
在這些“編後草”中,編著者澄清了諸多人云亦云的傳聞,似是而非的判斷,甚至是以訛傳訛的錯誤。
以今天人們津津樂道的“陸士諤精準預言2010年上海舉辦世博會”為例。在本書中,作者找到一百年前陸士諤的《新中國》原本,從中可以得知,陸士諤頂多在百年前借小說人物幻想到“宣統二十年”(1928)在上海浦東開辦過“內國博覽會”(按,“內國博覽會”與“萬國博覽會”對舉)。也就是說,陸士諤不僅沒有“精準預言”2010年,而且他所說的“內國博覽會”亦非我們今天所說的“萬國博覽會”。因此,“陸士諤精準預言2010年上海舉辦世博會”其實是“無中生有”,只是粗心的後人的一廂情願罷了,直到今天,這個神乎其神的“預言”仍然哄傳天下,其流傳之廣,流傳之烈,流傳之深,都是令人咋舌的。
再拿王韜“親歷”1867年巴黎世博會來說,今天我們會說,1867年巴黎世博會在舉辦之時,“中國文人王韜在這年到達法國,正好參觀了巴黎世博會,並在自己的文章中記敘了此次盛會,這是首次見諸書刊的中國人與世博會的關係”。然而,作者告訴我們,王韜動身赴歐的日子是1867年末的12月20日,這是農曆,按西曆算該是1868年1月14日,而1867年的巴黎世博會在當年11月3日就已閉幕,加上40天旅行時間,估計他到法國也將近1868年3月了,他又如何能親歷落幕了4個多月的世博會呢?
這都是一些事實性的低級錯誤,雖是低級錯誤,但流傳甚廣,影響甚深。學術是天下之公器,作者在那些生動流麗、風趣幽默的“編後草”中討論和糾正了諸如此類的或大或小的常識錯誤。
作者在“編後草”中還使我們知道了中國參與世博的另一面,也糾正了當下人們對中國參與世博的歷史的一些片面介紹。作者指出,由於相關原始史料的缺乏和難得,我們對清末民國中國參與世博會的實際情形了解甚少,僅有的一點印象多是來自當時人的介紹,然而在當時人的敘述中,我們只能看到中國在參與世博會過程中的出色表現和風光無限、中國產品的精妙絕倫和大放異彩、中國場館的莊嚴宏闊和金碧輝煌、中國官員受到主辦方的尊敬和禮遇。我們看不到中國在參與世博會過程中的有心無力和無能為力、中國出品的參偽作弊和醜陋粗卑、中國場館的規模狹隘和粗製濫造、中國官員在世博會上的貪腐和勒索。顯然,這刷新了我們對歷史上的中國參與世博的印象。
諸如此類的澄清事實,還原真相,深入挖掘,紮實論述,在“編後草”中屢見不鮮。
“有趣”:講述了一堆“鮮為人知”的往事
對於中國參與世博的往事,諸如徐榮村以“七里湖絲”奪得桂冠,身著官服的“希生老爺”在開幕式上站在伊莉莎白女王身邊,現場摔砸茅台酒酒香四溢……這些掌故我們今天可以說是耳熟能詳。
然而,隨著大量一手史料的出現,我們就能從該書中讀到諸多“鮮為人知”的中國參與世博的故事。該書的編著者是一個“趣味主義者”,他將《清末民初萬國博覽會親歷記》的編寫過程比作成一次“世博歷史文化自助游”。
在這次“歷史文化探索”之旅途中,我們踏著張德彝、李圭、郭嵩燾、屠坤華、馮自由、郭鳳鳴等人的履跡,穿越歷史時空,抵達世博現場,聽到了一大堆新鮮的世博故事。
在那裡,我們聽到了我駐比利時大使楊樞的佳妙講辭,愛迪生為郭嵩燾講解電話的傳聲道理;看到了海關洋員操縱展出的弓鞋、煙槍、枷號等醜陋產品,雨夜中特地為中國客人紅光照亮的艾菲爾鐵塔;遇到了“裝束若西人”的留美幼童,以畸形身體獻醜漁利的巨人侏儒;體會到乘坐輕氣球升空時的刺激,水晶宮裡彈琴唱歌吞刀吐火的熱鬧……好奇與緊張、自尊與自卑、尷尬與屈辱、憂懼與焦灼,諸味雜陳,瀰漫其中。
此書將陳設世博園區,相信它能為有文化需求、有好奇心、有品味的參觀者,提供一份有歷史厚度、有思想深度、有文化高度的精神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