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樂·別來春半》

《清平樂·別來春半》是五代十國時期南唐後主李煜的詞作。這是懷人念遠、憂思難禁之作,一般認為是作者牽記其弟李從善入宋不得歸,故觸景生情而作。上片點出春暮及相別時間,那落了一身還滿的雪梅正像愁之欲去還來;而下片由彼方措意,說從善留宋難歸,托雁捎信無憑,心中所懷的離恨,就好比越走越遠還生的春草那樣無邊無際。兩者相形,倍覺愁腸寸斷的悽苦和離恨常伴的幽怨。歇拍兩句從動態寫出離恨的隨人而遠,尤顯生動,為人所稱。

作品原文

清平樂[1]別來春半⑴,觸目柔腸斷⑵。砌下落梅如雪亂⑶,拂了一身還滿⑷。雁來音信無憑⑸,路遙歸夢難成⑹。離恨恰如春草⑺,更行更遠還生⑻。

作品注釋

⑴春半:即半春,春天的一半。唐代柳宗元《柳州二日》中有句詩:“宦情羈思共淒淒,春半如秋意轉迷。”別來春半:意思是,自分別以來,春天已過去一半,說明時光過得很快。

⑵柔:呂本二主詞、吳本二主詞、侯本二主詞、《尊前集》、《全唐詩》、《詞綜》等本中均作“愁”。柔腸,原指溫柔的心腸,此指綿軟情懷。

⑶砌(qì)下:台階下。砌,台階。落梅:指白梅花,開放較晚。全句意思是,台階下飄落的白梅花猶如雪片紛飛。

⑷拂了一身還(hái)滿:指把滿身的落梅拂去了又落了滿身。

⑸雁來音信無憑:這句話是說鴻雁雖然來了,卻沒將書信傳來。古代有憑藉雁足傳遞書信的故事。《漢書·蘇武傳》中記載:“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書。”故見雁就聯想到了所思之人的音信。無憑:沒有憑證,指沒有書信。

⑹遙:遠。歸夢難成:指有家難回。

⑺恰如:《全唐詩》、《古今詞統》、《古今詩餘醉》等本中均作“卻如”;毛本《尊前集》中作“怯如”。

⑻更行更遠還生:更行更遠,指行程越遠。更,越。還生,還是生得很多。還,仍然,還是。

作品譯文

離別以來,春天已經過去一半,映入目中的景色掠起柔腸寸斷。就像白雪飄飛的階下落梅一樣零亂,把它拂去了又飄灑得一身滿滿。鴻雁已經飛回而音信毫無依憑,路途遙遠夢中要回去也難形成。離別的愁恨正像春天的野草,越行越遠它越是繁生。

詞牌說明

《清平樂》,詞牌名,又名《憶蘿月》、《醉東風》。《宋史·樂志》入“大石調”,《金奩集》、《樂章集》併入“越調”。《尊前集》載有李白詞四首,恐不可信。格律以李煜詞為準。四十六字,前片四仄韻,後片三平韻。

格律對照

別來春半,觸目柔腸斷。⊙○⊙●,⊙●○○▲

砌下落梅如雪亂,拂了一身還滿。⊙●⊙○○●●,⊙●⊙○⊙▲

雁來音信無憑,路遙歸夢難成。⊙○⊙●○○,⊙○⊙●○△

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說明:○平聲●仄聲⊙可平可仄△平韻▲仄韻)

作品評析

這首《清平樂》,表現了作者在惱人的春色中,觸景生情,思念離家在外的親人的情景。

詞中說,分別以來,此時已進入了春季過半的時節,舉目所見,沒有一處不勾起他難過的心情,使他覺得好象肝腸都快要斷了。作者就這樣開門見山地寫出了特定的環境和心情。使他最為觸目傷情的莫過於那台階(砌)下的落梅了。那白色的梅花從樹上紛紛飄落,令人心煩意亂。而他站在樹下,陷入沉思已經很久了。他就像是站在花雨之中,一會兒身上就撒滿了落花,剛剛用手拂拭乾淨,隨即又披滿一身。“砌下落梅”兩句,既寫了時當春半,使人腸斷的景致,也寫了久立花下,離愁滿懷的情緒。紛亂的落花,使人聯想到愁緒的煩亂,落花拂了還滿,又使人聯想到離愁縈懷,排遣不開。作者把白梅的落花比作雪花,突出了一個“亂”字,花落在身上,拂之不盡,突出了一個“還”字,這就在看來平常的景物中,寄寓了作者特有的感情。

他久久地站在花下的原因,是在思念遠方的親人。“雁來”兩句把他的思念具體化了。原來他在盼信,並希望能在夢中見到親人。古代有大雁傳書的故事。西漢時,蘇武出使北方,被匈奴扣留多年。但他堅貞不屈。漢昭帝派使臣要匈奴釋放蘇武,匈奴謊說蘇武已死。使臣知蘇武未死,假稱皇帝曾射下大雁,雁足上系有蘇武的書信說他正在匈奴的某地。匈奴聽了,只得將蘇武放回。所以作者說,他看到大雁橫空飛過,為它沒有給自己帶來書信而感到失望。他又構想,和親人在夢中相會,但“路遙歸夢難成”,距離實在是太遙遠了,恐怕他的親人在夢中也難以回來。古人認為人們在夢境中往往是相通的。對方作不成“歸夢”,自己也就夢不到對方了。夢中一見都不可能,更不叫人更思念萬分。這就強烈地表現了作者的思念之切。

他懷著這種心情,向遠處望去,望著那遍地滋生的春草,突然發現,“離恨卻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卻如”,正像的意思。“更行更遠”是說無論走得多么遠,自己心中的“離恨”就像那無邊無際、滋生不已的春草。無論人走到哪裡,它們都在眼前,使人無法擺脫。這個結句,比喻淺顯生動,而且通過形象給人以離恨無窮無盡、有增無已的感覺,使這首詞讀起來顯得意味深長。

全詞以離愁別恨為中心,線索明晰而內蘊,上下兩片渾成一體而又層層遞進,感情的抒發和情緒的渲染都十分到位。作者手法自然,筆力透徹,尤其在喻象上獨到而別致,使這首詞具備了不同凡品的藝術魅力。

作者簡介

李煜(937—978),南唐後主,詞人。初名從嘉。字重光,號鍾隱。李璟第六子,公元961—975年在位,世稱李後主。降宋後,封違命侯,被毒死。能詩善文,愛好音樂,亦工書畫,尤以詞名,被譽為“千古詞帝”。其詞以降宋為界,可分前後兩期。前期詞大都描寫宮廷享樂生活,風格柔靡,亦有清麗之作;後期詞多抒發亡國被俘的痛苦以及對往昔帝王生活的懷念,表現出濃重的感傷情緒。藝術上善於運用白描手法,生動而形象地書寫真情實感,在題材和意境方面突破了晚唐以來以艷情為主的窠臼,使詞從音樂的附庸漸變為抒情述懷的工具,提高了詞的文學表現功能。現存詞四十四首,詩十六首。後人將他的詞與其父之詞合刻為《南唐二主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