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港》[樣板戲]

《海港》[樣板戲]
《海港》[樣板戲]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海港》是上海京劇團根據淮劇《海港的早晨》集體改編的現代京劇劇目。故事是這樣的,1963年夏,上海港某裝卸區碼頭工人們緊張搶運援助非洲的稻種,暗藏階級敵人錢守維趁機破壞,將玻璃纖維倒入散包小麥里,並造成了錯包。裝卸隊黨支部書記方海珍及時發現陰謀,組織工人連夜翻倉,追上駁船,調回散包,勝利完成援外任務。

創作

《海港》《海港》

1964年,上海淮劇團在深入生活的基礎上,創作演出了反映新中國海港工人生活的現代戲《海港的早晨》,由著名淮劇表演藝術家筱文艷主演,受到熱烈歡迎。
1964年4月,周恩來來到上海,觀看了《海港的早晨》,認為不錯,不過也提出了一個疑問,戲中的主角、青年余昌寶(京劇《海港》中改名為韓小強)輕視碼頭勞動,造成了事故。他有那么多碼頭工人叔叔,有那么好的舅舅,本人也是碼頭工人的後代,為什麼會變成這樣?這說明我們教育還存在問題……不久他還特意向劉少奇推薦此劇。1964年7月的一個夜晚,時任國家主席的劉少奇偕夫人王光美,以及國務院副總理陳毅等,觀看了上海淮劇團演出的《海港的早晨》。
其時,江青也看過這齣戲,並且認為在帝王將相和才子佳人充斥戲劇舞台的狀況下,這部劇能很好地反映碼頭工人的生活,真是難能可貴。當時正忙於“京劇革命”、樹“樣板”的江青,看中了《海港的早晨》。要讓工農兵占領舞台,她手中已經有了寫農民的《龍江頌》,寫解放軍的《智取威虎山》,而寫工人的戲選了好久都沒有合適的,《海港的早晨》正好填補了這個空缺。她甚至為改編這齣戲特意搞了一番“調查研究”,詢問《海港的早晨》在工人中反映如何?劇中青年工人不安心碼頭工作的思想是否符合事實?玻璃纖維事件是否真有其事?
兩個月後,京劇《海港的早晨》便在上海京劇團著手排演,由在《智取威虎山》中扮演楊子榮的童祥苓的姐姐童芷苓主演。1965年3月,京劇《海港的早晨》在上海演出,江青審看後竟大為不滿,指責把這齣戲改壞了,只寫了個“中間人物”,為什麼沒有寫英雄人物?必須重編!而且童芷苓的動作太軟,演得一點都不像碼頭工人。於是在修改過程中,上海京劇團專門從寧夏京劇團請來聲音寬厚、骨骼健壯的李麗芳扮演方海珍。三個月以後,戲改完了,劇名也改為《海港》,可是審查的結果江青還是不滿意,理由是犯了“無衝突論”的錯誤。
怎樣才能表現戲劇衝突?創作人員真是煞費苦心,劇組在1972年第5期《紅旗》雜誌上撰文,專門提到這個問題。為此他們把原劇本中的人民內部矛盾改為敵我矛盾,將由韓小強造成的事故改成錢守維利用韓小強的思想問題一手造成的政治事故,並將原劇本中的“出國大米”改為“援非稻種”,以突出中國工人支援非洲人民的國際主義精神。
為了在戲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的需要,他們甚至對人物都進行了刪改。原劇本中有一場韓母對韓小強進行家史教育的高潮戲,因為突出了韓母的作用,相對減少了方海珍的戲份,改編者乾脆直接將韓母這個人物去掉,讓小強的舅舅、老碼頭工人馬洪亮對小強進行家史教育,由方海珍進行港史和革命傳統教育。
改編後的《海港》終於讓“首長”點頭了,但接下來在將其搬上銀幕的過程中,又發生了不少令江青“添堵”的事。
1972年8月,由北影和上影聯合攝製的影片《海港》殺青,攝製組帶著幾分得意、幾分忐忑等待著審查。審查結果令他們大吃一驚,“首長”暴怒,指責影片中將方海珍拍得太醜,絲毫沒有英雄人物的樣子,而且畫面烏突突的一點都不明朗。她下令將原編導“請”出攝製組,讓剛剛拍完《龍江頌》正雄心勃勃籌拍故事片《海霞》的謝鐵驪和錢江,再一次充當“救火隊員”,火速趕來與上影廠的謝晉一起,二拍《海港》。
謝鐵驪和錢江雖然對於樣板戲影片的拍攝已經輕車熟路,但《海港》不一樣,既然已經被首長“斃”了一回,重拍就要避免再犯同樣的錯誤。他們特別在方海珍的形象上下足了功夫,從髮型到著裝都設計了多種方案。為了謹慎起見,拍完幾場戲後,攝製組先暫停拍攝,送審樣片,等候下文。
這一回江青的怒氣一點也不亞於上一次,突出問題還是方海珍的形象,她從方海珍身上的襯衣到圍巾的顏色,從環境中樹種的選擇到花壇里花的色彩,指出了一大堆她認為難以容忍的毛病。沒有辦法,謝鐵驪和錢江只好以個人和攝製組的名義,連寫了兩篇檢討,“從靈魂深處”分析重拍失敗的原因。
“燒香敬佛”的事都做完了,第三次重拍《海港》也變得順利起來,攝製組僅用了40多個工作日就完成了拍攝,1973年8月送審的時候,居然得到了江青的讚許,說片子比過去有進步也有特色了。謝鐵驪和錢江如釋重負,希望儘快回廠,籌備等候已久也渴望已久的故事片拍攝。

樣板戲

所謂“八個樣板戲”分為京劇,芭蕾舞,交響樂三類作品。京劇有《紅燈記》、《智取威虎山》、《沙家浜》、《奇襲白虎團》、《海港》,芭蕾舞為《紅色娘子軍》、《白毛女》,而交響樂即是交響樂《沙家浜》。
“八個樣板戲”中,這部“交響樂《沙家浜》”可能由於不太適合人們的欣賞習慣,一直不如其它七部作品流傳得廣泛;且又有同名的京劇入選,後來人們往往不把它算作“八個樣板戲”之一,而另加入一部京劇《龍江頌》。

中國十大樣板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