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清·汪寄海國春秋(原名《希夷夢》)版本:清末上海蘇報館校印本。十二卷四十回。作者:不題撰人。據序知作者為汪寄。汪寄,號蜉蝣子,清安徽徽州府(今安徽祁門一帶)人。作此書當在乾隆五十一(1786)年之前。
內容
話說歷史上唐室不綱,黃巢起事,天下分崩,生靈塗炭。
接下來是五代不斷,奸佞是尚,仁義喪亡,四維既不能修,傳國又何能久?其間稍可稱者,唐明宗後,如周太祖亦頗多善政,然皆莫能贖其前愆,是以未再傳而絕滅。若於黃袍加體,眾呼萬歲之時,即不知如張益州之下馬同呼,豈不知以死自誓,殺身成仁,流芳百世,豈不美於千古同稱篡逆乎!況左右皆是腹心,以綱常大義,再三開導,豈有不依,又何至於死!如憂主弱將悍,神器終屬他人,則何不權時攝行,而以法削鏟首亂者,仍復辟於主乎?初既不能以死辭,後又不能以權復,則是宿謀可知。何期轉眼虛花,未數年,即有宋太祖葫蘆依樣。宋太祖既忍背世宗,宋太宗又何必不忍背太祖?承祧之用異姓,二王之不得其死,天網何常疏漏哉!皆由廢棄仁義、狙詐成風之所致也。
且言周自世宗駕崩,太后垂簾,太子嗣統,殿前都檢點趙匡胤羽翼已成,心腹滿布,其中尤傑黠者,有王審琦、王彥升、石守信、史圭、王漢卿、郭全雲、楚昭輔、陶谷、趙普、苗光義、李處耘、王溥、羅彥環、張令鐸、張光輔、趙彥徽、王全雲、陳思誨、李漢超、慕容延釗、符彥卿、潘美、劉光義、王仁瞻、曹翰、劉延議、趙廷翰、王彥超、武行德、郭進、來信、王沔等,其餘願效死力者,不可勝數。建隆元年正月,乃使其黨假作鎮州、定州急報,皆稱北漢王約同契丹,乘喪大舉入寇,兵精將猛,鋒不可當。
此時舉朝聞報,驚慌失措。宰相王溥出班奏道:“北漢乃國家世仇,契丹又系宿怨,今聞先帝駕崩,揣度無人能御,故此戈動,乘虛而來,兵勢兇猛,誠不可輕視。為今之計,須亟選將領兵,速行迎御,始免貽誤。臣視諸將能任此事者,非趙都檢點不可。”首相范質道:“且待續報,再為斟酌。”王溥道:“救兵如救火,豈容刻緩!先帝經營數年,費多少錢糧,復得城池若干。今二敵合力而來,邊關城邑,雖有兵將,如何能守得住?邊城有失,則迎刃破竹,長驅直入,國家大事,未可知也!”幼主持疑不定,因問學士陶谷道:“陶先生所見如何?”陶谷奏道:“王相所見甚是。”太后道:“陶先生與王相公意見相同,自然不錯。”即命將兵符印劍交與都檢點趙匡胤。
當下拜趙出朝,統眾往北進發,次於陳橋安營停宿。至五 鼓時,軍校又效當年故事,擁都檢點趙匡胤著黃袍作天子,返戈回朝矣。滿朝文武,邊關將帥,俱戀爵祿,屈膝惟恐不及,誰念舊主恩澤、君主綱常?其間惟有二人,忠義激發,不顧身家,志雖未成,而節義倫理,炳炳不磨,堪垂千古。二人者誰?一曰侍衛親軍副都指揮使韓通,一曰昭義節度使李筠。
那韓通系唐韓文公之後,為人正直奉公,有拔山舉鼎之勇。周太祖愛其才氣,使為親軍,隨行征伐,功績頗多。世宗北征,加為陸路都部署;及不豫還朝,加為侍衛親軍副都指揮使。因世宗駕崩,感兩朝隆寵,過於哀慟,正成羸疾。雖臥病在家,常懷憂慮,為都檢點羽黨盤結,時時留心朝中事務。到正月初四日,因服藥假寐,醒時已經夜深,方知朝廷使都檢點領兵,御北漢、契丹。大驚道:“外寇事虛,趙某乃心腹之疾,兵權在手,誰能制之!”因修書,差家人飛往家鄉,叫兄弟韓速來京。又修書往潞州淮南,勸勉李筠、李重進,共扶社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