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常山道中即事》

《浣溪沙·常山道中即事》

《浣溪沙·常山道中即事》是詩人辛棄疾的作品。

作品原文

浣溪沙⑴·常山⑵道中即事
北隴⑶田高踏水⑷頻。西溪禾早⑸已嘗新⑹。隔牆沽酒⑺煮纖鱗⑻。
忽有微涼何處雨,更無⑼留影霎時⑽雲。賣瓜聲過竹邊村。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浣溪沙:唐玄宗時教坊曲名,後用為詞調。沙,一作“紗”。
⑵常山:縣名,今浙江省常山縣。
⑶隴(lǒng):高地。
⑷踏水:用雙腳踏動水車。
⑸禾早:早熟的稻米。
⑹嘗新:指品嘗新稻。
⑺沽(gū)酒:買酒。
⑻纖鱗(lín):小魚。
⑼更無:絕無。
⑽霎(shà)時:形容極短的時間。

白話譯文

北邊高地上很多人辛勤地踏水灌地,人們已經嘗過了新收割的西水邊上的早稻,隔著牆打來酒,燉上細鱗魚。
忽然間下了一陣雨,使人感到涼爽,可是一會兒連一點雲彩也沒有了。賣瓜人已走過竹林旁的村莊。

創作背景

宋寧宗嘉泰三年(1203年)五月,詞人被重新起用,出任紹興(今浙江紹興)知府,兼浙江東路安撫使,六月中旬到任。這是詞人由鉛山赴紹興途中,經過浙江常山時寫的一首農村詞。

作品獎賞

文學賞析

“北隴田高踏水頻”一句寫北面高地上的農民在不停地踏著水車,灌溉農田。“頻”充滿動態和聲勢,也暗示出農民在農忙時節的辛苦勤勞。“西溪禾早已嘗新”寫與此不遠的一個村莊,農民們已收割完早稻,他們已碾出了新米,蒸出了噴香的米飯。“嘗”寫出豐收年景的來之不易和豐收年景里人們的喜悅。“隔牆沽酒煮纖鱗”兩句寫一天的勞作結束,煮上從河裡撈到的細鱗魚,倒上白天買來的酒,有吃有喝,有滋有味,一天的疲憊和辛苦都煙消雲散了。
“忽有微涼何處雨,更無留影霎時雲”兩句寫夏天獨特的天氣變化,內容倒平常無奇,但表達上有不凡之處,形式上少了幾分詞的隨意靈活,多了幾分詩的整飭和表意的含蓄及理趣。“賣瓜人過竹邊村”一句使前面的風雨陰晴變化即是過眼煙雲。如果一個人的心為陰晴風雨所系,就會忽略眼前的景物,能關注眼前景物,心便不為他物所系。如沒有平常心,沒有定力是不可為此的。
上片先寫北隴踏水灌田,西溪收稻嘗新,繼寫沽酒煮魚,足以看見農事辛勤,生活安樂。下片寫忽降微雨,清涼宜人,轉眼雲影飄散,藍天當空,賣瓜人在綠竹叢生的村莊推銷產品。通篇清新淳樸,生活氣息濃厚,就像一幅生機盎然的浙西農村圖。

名家點評

現代南京農業大學教授單人耘《中國歷代詠農詩選》:素樸、親切,平凡中實蘊藏著不平凡。
現代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劉揚忠《辛棄疾》:惝恍迷離,富於詩意。

作者簡介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文學家。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漢族,歷城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占。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由於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後被彈劾落職,退隱。
作為南宋詞壇一代大家,其詞熱情洋溢,慷慨悲壯。筆力雄厚,藝術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有《稼軒長短句》。今人輯有《辛稼軒詩文鈔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