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波動率研究》採用實證研究的方法,系統檢驗了我國金融經濟學中的一些命題。市場微觀結構理論源於對資產價格形成的思考。最近的二三十年,金融市場的結構、技術以及規則的迅速變化,促進了金融市場微觀結構理論的發展和完善,使得該領域的研究成為金融研究的熱點之一。
目錄
第一篇 中國股市波動率的高頻估計、特性與預測第一章 引言
一、為何關注波動率
二、波動率研究的發展
第二章 文獻綜述
一、經典波動率模型
二、條件方差模型
三、波動率的長期記憶特性與分數綜合移動平均自回歸
四、基於高頻估計的已實現波動率
五、本篇的主要內容及創新
第三章 高頻估計與已實現波動率
一、數據
二、數據頻率與波動率估計
三、波動率高頻估計結果
第四章 已實現波動率的特性
一、收益率與已實現波動率的無條件分布特性
二、已實現波動率的不對稱特性
三、已實現波動率的聯合分布特性
四、已實現波動率的持續性、長期記憶與分數綜合
第五章 波動率的模擬與預測
一、波動率模擬的實證基礎
二、波動率模型及其說明
三、garch模擬
四、EGARCH模擬
五、FIGARCH、FIEGARCH模擬
六、ARFIMAX模擬
七、基於各種模型的預測與評價
附錄 波動率的套用
參考文獻
第二篇 股市波動率槓桿效應研究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文獻綜述
一、槓桿效應研究模型的回顧與述評
二、槓桿效應的國內外實證研究成果
三、市場對信息不完全反應的研究結果
第三章 模型設計
一、基於已知信息的修正槓桿效應
二、傳統槓桿效應的研究模型
三、模型選擇標準
四、條件均值過程的設定
五、參數的非負性約束和參數估計的實現
六、分數階差分參數d的估計方法
第四章 實證結果分析
一、數據
二、基於已知信息的修正槓桿效應實證研究
三、槓桿效應的實證研究和模型比較
第五章 結論
參考文獻
第三篇 資產收益跳躍行為的理論與實證研究
第一章 引言
一、問題的提出
二、研究目標
三、研究架構
第二章 文獻綜述
一、跳躍行為與跳躍風險
二、國外研究述評
三、國內研究述評
第三章 模型設計
一、EARIV—GARCH模型
二、EARIV—GARCH模型的收益條件矩分析
三、EARIV—GARCH模型的似然函式求解
四、參數及其漸進方差的估計方法
第四章 實證結果及其分析
一、數據
二、指數的實證分析
三、單股的實證分析
第五章 模型的評價
一、殘差的常態分配檢驗
二、樣本外的波動性預測能力分析
第六章 結論
附錄一 相關收益條件矩的證明
附錄二 無條件GARCH波動性的求解
附錄三 跳躍強度及GARCH波動性疊代求解流程圖
附錄四 似然函式一階偏導數的疊代遞推方法
附錄五 Matlab程式
參考文獻
第四篇 波動性的雙長記憶性研究
第一章 文獻綜述
一、收益率與波動性的雙長記憶性及波動平穩性研究
二、長記憶和非對稱性研究
第二章 模型及估計方法
一、收益率與波動性的雙長記憶性及波動平穩性研究
二、長記憶和非對稱性研究
第三章 實證結果及分析
一、收益率與波動性的雙長記憶性及波動平穩性研究
二、長記憶和非對稱性研究
第四章 結論
一、收益率與波動性的雙長記憶性及波動平穩性研究
二、長記憶和非對稱性研究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第一章引言一、為何關注波動率
經濟學模型通常並不直接把波動率當作變數來研究,波動率的ARCH(自回歸條件異方差)特性也不是從任何經濟模型中產生的,相反它是違反傳統經濟模型的異常現象。儘管如此,仍有很多原因促使本篇去關注和研究波動率。
首先,一個資產組合的波動率就代表了這個資產組合的風險。投資者當然關心資產的風險,因為在投資者決定最優投資組合的過程中,風險是要考慮的一個關鍵性因素。
其次,絕大多數投資者都不認為風險是中性的。有的人需要衝銷手中多餘的頭寸帶來的風險,人們對風險的態度並不一致,因此,需要有效地把風險轉移到能更好地處理風險的人們手中。而風險的買賣從某個角度來說就是波動率的買賣,如果要使用衍生工具進行風險管理和控制,就必須要研究波動率。
至今為止,本篇的研究仍然無法猜透市場風險的全部奧秘。如果不能正確理解、度量市場風險,並對風險進行有效的定價,就會降低經濟活動中的資產配置效率,從而增大整體經濟運行的成本。因此,不僅是商業部門,政府部門也關心市場波動率,希望能有更好的方法來理解和度量市場風險。
如果能夠很好地對資產收益的波動率進行建模分析,投資者就能更精確、更有效地配置自己的投資組合、進行風險管理。換句話說,波動率模型不僅可以幫助投資者選擇資產投資組合,還可以幫助人們分析、度量資產組合的風險水平。
金融市場中資產收益的分布往往不能完全概括為它的一階、二階矩,本篇需要類似ARCH、SV等反映波動率持續和隨機變動的模型來理解風險。如果波動率有持續性,是可預測的,那么風險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可預測的,即今天的風險大小將會影響明天的風險大小。基於這些波動率模型,本篇可以更好地估計、預測波動率,更準確地對衍生工具定價,因此,研究和發展波動率模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對波動率模型的研究是近20年來在金融經濟學領域逐漸興起的。自從Engle於1982年提出ARCH模型以來,學者們已經發表了數千篇關於條件異方差或波動率的文章。同時由於風險和波動率在金融中的重要地位,大多數關於波動率模型的文獻集中研究金融時間序列(如股票、外匯等等),使得近20年來金融時間序列研究在經濟時間序列研究中占據了主導地位。
二、波動率研究的發展
從縱向看,波動率模型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
首先是經典的金融分析模型中的波動率,如Black-Scholes的期權定價模型,這些模型假定市場收益呈常態分配,波動率是恆定的,遵從隨機遊走過程。
而後,Engle(1982)提出了ARCH模型,Bo11ers1ev(1986)把這個模型一般化,得到GARCH,由此產生出一個新的條件波動率研究領域,條件波動率模型層出不窮,它們大多是對GARCH的拓展,以更好地模擬某種特定的市場效應。與此同時,Taylor(1986)、Hull和White(1987)以及Chesney和Scott(1989)提出了隨機波動率模型。隨機波動率模型更易於寫成連續形式,往往用於對衍生工具的理論分析(例如期權定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