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1930年8月,創建於1912年的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經歷中州大學(1923年)、中山大學(1923年)之沿革,正式命名為河南大學。早期的河南大學下設5院16系,師資雄厚,名流薈萃,教學、科研活動蓬勃開展,學術空氣極為活躍。學校先後創辦了《河南大學校刊》、《河南大學周刊》等刊物,各學院也創辦有院刊,並籌建了河南大學出版委員會。1934年4月,為進一步推動學術研究工作的深入開展,及時反映學校最新科研成果,創辦了綜合性學術刊物——《河南大學學報》。《河南大學學報》由河南大學出版委員會編印,“以研究學術為宗旨,凡著述、記札、調查、批評介紹、譯品等,不拘文言白話,篇幅短長,均所歡迎。”時任校長張仲魯(字廣輿)在發刊詞中論治學之道,嘆河南學術之興衰,言振興文化之重要,表達出創辦學報的目的是為了活躍學術思想、促進學術研究與交流,實與五四新文化運動所倡導的思想相同。該刊原定每年出版5期,但僅出版了3期,創刊的當年便停刊了。在後來的戰爭、動亂中,這三期學報悉數散失。現在,我們也只能在南京大學圖書館中見到較為完整的館藏,在少數圖書館中僅有部分館藏,河南大學圖書館中僅存有創刊號。《河南大學學報》第1—3期,共發表文章58篇,文理兼有,不乏大家之作,如鄒次碩的《美國新貨幣政策之研究》、郝象吾的《永久文化與優生運動》、張邃青的《北宋太學考略》、嵇文甫的《明清時代的惟名論思潮》、毛起的《統計學中之偏斜度問題》,均是學術水平較高之作。1937年,盧溝橋事變不久,日軍侵占華北,戰事吃緊,河南大學於該年12月開始踏上了長達8年的流亡路途。1945年8月,抗戰勝利,河南大學於10月底返回開封。1948年6月,已恢復元氣的河南大學受國民政府所挾遷往蘇州,再次流離失所。在河南大學流亡期間,除一些院刊外,校辦期刊均遭重創,學報之復刊更無可能。
歷史
1949年4月,河南省全部解放。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決定組建新的河南大學,遂將戰時遷往蘇州的原河南大學文、理、法、工、農、醫學院接回開封,並接收了中原大學南遷時留下的醫學院、師訓班和河南行政學校,河南大學從此獲得新生。在1952年下半年開始的院系調整中,河南大學農學院、醫學院分別獨立設定為河南農學院(今河南農業大學)、河南醫學院(1984年更名為河南醫科大學,2000與鄭州大學合併)。1953年8月,國家教育部和政務院文教委員會決定合併河南大學與平原師範學院,成立河南師範學院,分設院本部和二院。文科專業集中於院本部,理科專業則集中於二院。
1949年10月至1956年,是我國基本上完成社會主義改造的時期。新生的共和國在曙光中健康成長,國民經濟經過恢復得到很大發展,文化教育事業經過改造整頓,初步呈現出復興繁榮的局面,高等學校及學術界學術研究的空氣日益活躍。為適應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的需要,一些大學開始恢復或創辦自己的學術刊物。
1956年4月,毛澤東主席提出促進科學進步和藝術發展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隨後中共中央發出“向科學技術進軍”的偉大號召。據此,河南師範學院制定了科學研究和學術活動的長遠發展規劃與年度計畫,修訂《科學研究工作暫行條例》,訂出《科學研究獎勵辦法》等,並為教師進行科學研究解決資料、設備等問題。其間,創辦了《教學研究彙輯》。由於“雙百”方針的提出及學校重視向科學進軍,河南師範學院的科學研究和學術活動呈現出初步繁榮的景象。
1956年11月,河南師範學院解體,分為開封師範學院、新鄉師範學院。原河南大學由此發展成為以文科為主的高等師範院校,由於師資力量的相對集中,其教學、科研能力得以提升。“為進一步開展科學研究,交流經驗,推進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學院請準中共河南省委和教育部,將《教學研究彙輯》停刊,改出《開封師院學報》。《開封師院學報》的創辦,也被視為《河南大學學報》的復刊更名。
《開封師院學報》的領導機構為“開封師範學院學報編輯委員會”。嵇文甫任主任委員,郭曉棠、錢天起任副主任委員兼常務委員,任訪秋、劉堯庭、梁希言、楊震華、劉永之任常務委員,張向賢、李烈夫、李嘉言、呂景先、劉紹孟、孫海波、宋澤生、趙希鼎、李式金、陳仲凡、趙敏政、張明旭、戴文俊、孟明、韓承文任委員。各編委除研究討論有關學報的方針、任務及工作計畫外,並負責審閱有關稿件。
《開封師院學報》以提倡科學研究、促進學術交流為宗旨,初定為綜合版,不定期出版,不公開發行。它發表本院教師所撰寫的有關各專業的科學論文,批判各流派資產階級學術思想的論文,高等師範教育、教材、教法的研究論文,中學教育、教學實際問題的研究論文,有學術價值的考證、資料輯錄與整理、調查和實習報告,書刊評論,譯文等,亦發表其他學校、機關對本學報的評論文章。正如嵇文甫院長在發刊詞中所言:“本院出這一個學報,也正是為著迎接‘百家爭鳴’,‘向科學大進軍’的學術高潮,以為整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服務。我們打算把各人自己刻苦鑽研,思想勞動的成果,通過學報,公開出來,以求學術界的共同審議。獨立思考,自由討論,這是我們在學術問題上所遵循的——也是中央所號召的——方針。”創刊號共發表論文12篇,均是頗有學術價值之作。一些中青年作者在其教學與科學研究中,逐漸成長為具有一定影響的學者。
《開封師院學報》的創辦,對於當時開封師範學院科學研究的開展和學報的發展具有積極的作用,極大地促進了開封師範學院學術科研活動的開展,為河南大學的學科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也為後來《河南大學學報》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風浪里波折前進
1957年至1966年5月,是我國建國以來政治運動頗為頻繁的時期。政治運動的風浪一浪高過一浪,過火的批判,給文化教育科學事業帶來了嚴重的後果,高校學報不斷受到“左”傾思想的嚴重干擾。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開始。長達十年之久的文化浩劫,使全國高校的教學與科研活動受到了最為嚴重的干擾與衝擊。自1966年下半年至1972年下半年,在中國大學學報史上出現了長達7年之久的“空白”。1973年,毛澤東主席做出了關於出版大學學報的指示後,一些大學學報陸續復刊,並相繼創辦了一些新的大學學報。
同其他大學學報一樣,《開封師院學報》在政治風浪中陷入了不正常出版時期,但在這一時期,也發表過不少具有較高理論價值或學術價值的論文,並且學報的結構也得到了發展與演化。
1957年至1965年,《開封師院學報》共出版18期。除1958年未有出版外,1957年出版1期,1959年出版2期,1960年出版6期,1961年出版1期,1962年出版3期,1963年、1964年各出版2期,1965年出版1期。其中,中國語文專號、地理專輯(號)各2期,歷史專號、外語專號、政治理論專號1期。地理專輯的出版,標誌著《開封師院學報》開始由綜合版向文理兩版分化。
1966年,學報及其他學術期刊停刊。1970年至1973年,學校僅辦有《五七通訊》。1973年12月,《五七通訊》停辦,《開封師院學報》復刊,並組建了學報編輯部。劉紹孟、周觀武先後任編輯部主任,一批學有所長的教師也被陸續充實到編輯隊伍之中。這一時期,共出版學報4期。
1975年,《開封師院學報(自然科學版)》正式出版,《開封師院學報》更名為《開封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有時也標以“哲學社會科學版”。《開封師院學報(自然科學版)》1975年、1976年、1977年、1979年各出版1期,不公開發行。《開封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75年出版3期,1976年開始改為雙月刊,國內公開發行。
春風中奮力開拓
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結束。1978年3月18至31日,黨中央、國務院召開了中國科學技術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全國科學大會。在這個劃時代的會議上,鄧小平同志作了重要講話。他強調了兩個相互關聯的馬克思主義的觀點:“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為社會主義服務的腦力勞動者是勞動人民的一部分”。兩個言簡意賅的論點,從觀念上改變了許多人的認識;精闢的論斷,指引著中國走上改變貧窮落後面貌的發展之路。大會閉幕時,原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發表了書面講話《科學的春天》。中國的教育、科學研究隨之走上復興之路。同年5月,開封師範學院中文系舉行紀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36周年科學討論會;7月,教育學教研室舉辦“全國教育學研討會”。這兩次全國性學術討論會的召開,結束了我校學術空氣被窒息的不正常狀態,科學研究方向逐步明確,研究機構陸續建立,學術空氣日益濃厚,科研成果成批出現,學術領域春意盎然。藉此春風,《開封師院學報》奮力開拓,健康發展。1978年,宋應離主持學報編輯部工作。1979年,學報編輯部設立專職主編,宋應離任主編,王振鐸、司錫明任副主編。隨著編輯出版機制的逐步健全,學報的編輯出版工作和學術研究活動蓬勃開展,活力無限。
1979年8月,開封師範學院易名為河南師範大學,學報隨之更名。《開封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更名為《河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仍為雙月刊,設有“宋史研究”等優勢欄目,1981年起向國內外公開發行;《開封師院學報(自然科學版)》更名為《河南師大學報(自然科學版)》,1980年改為半年刊,1983年起改為季刊,在國內公開發行。
1984年5月,經教育部批准學校恢復使用河南大學校名。《河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從當年第4期起更名為《河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4期為史學專版,第2、5期為語言文學專版,第3、6期為政治、哲學、教育綜合專版,開闢有“宋史研究”、“河南當代作家研究”、“中共河南黨史人物研究”、“河南教育名人介紹”等欄目,集中選編髮表了一批有較高學術水平的論文,推進了該領域學術研究的發展,產生了較好的社會反響。為提高我校教師的知名度,尊師重教促進科研,學報特開闢了“河南大學人物介紹”欄目,先後介紹了“一貫勤奮治學的任訪秋教授”、“精心教書育人的周守正教授”、“治學嚴謹的胡思庸教授”、“壯心不已的於安瀾教授”、“勤奮治學的楊震華教授”、“勤奮研究的朱紹侯教授”、“有諸多新發現的李嘉言教授”。
1985年,為適應學報出版工作再上新台階的發展需要,《河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開闢“學報編輯工作論壇”欄目,為逐步建立編輯出版學打下基礎。第1期發表有宋應離的《辦好高校學報應解決的幾個問題》,胡益祥的《淺談高校學報的特性》,第2期發表有王振鐸的《關於文科學術論文的鑒審問題》,張如法的《作者心理與編輯工作》,第3期發表有辛葉的《編輯勞動與科研》,第4期發表有蘇雙碧的《社會科學稿件編輯中的幾個問題》等論文。為建立編輯出版學,“學報編輯工作論壇”欄目至1988年改為“編輯學研究”,成為學報的常設和特色欄目,在全國學報界產生了較大影響。
1986年,為突出地方特色和發揮學科優勢,《河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又新辟了“宋代文學研究”、“清明上河圖筆談”、“宋代教育研究”等欄目,所發表文章在國內學術界產生了較好反響。1988年,又設“文學思潮研究”、“宋代文學藝術研究”、“資本論研究”、“生產力問題探討”等欄目。新欄目的及時出現,是依據學校教學科研活動的強項和社會實際需要而設定的,反映了學報為教學、科研服務的辦刊宗旨。
《河南師大學報(自然科學版)》從1984年第3期起改名為《河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分為地理專輯和數理化專輯出版,向國內外公開發行。至1989年,《河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第1、3兩期為地理專輯,集中發表地理科學研究論文,充分反映了河南大學優勢學科的科學研究成果。李潤田、全石琳、李克煌、黃以柱、周華山等人,均有專題系列論文發表。1990年,為回響錢學森教授多次倡導的創建“地理科學”新體系,特在第4期出版“地理科學討論專輯”。選入本期的15篇論文分別從不同側面、不同層次對“地理科學”及其體系問題進行了分析論證和學術探討。錢學森教授對該期學報給予了高度評價,在1991年的中國地理學會議上特彆強調說:“看到了各位專家的意見,學了不少東西,很受啟發”。《河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每年的第2、4兩期綜合發表數學、物理、化學等學科的科研論文。
1991年,王振鐸任編輯部主任、主編,司錫明任副主編。從該年起,學報全部開始計卷出版,學報在學術質量和編排規範化方面取得新進展,青年編輯逐漸成長為骨幹力量。《河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從1991年起定名為《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該年標為第31卷;《河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則在1990就標為第20卷。
1992年,《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設有“中國現代史研究”、“先秦史研究”、“宋史研究”、“編輯學研究”、“中國近代文學研究”、“當代作家作品研究”、“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外國文學研究”、“藝術探討”、“語言研究”、“文化研究”、“社會主義經濟問題研究”、“法學研究”、“教法探索”等專欄。1993年,在第3、4、5、6期設“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00周年”欄目,共發表12篇紀念毛澤東的文章。注意突出了學報的政治意識、大局意識和陣地意識。1994年,為適應社會之需要,保留了優勢欄目,並創設了“中國特色之路”、“中原文化”等專欄,學報的學術質量和出版質量穩步發展。
在1992年2月全省高校學報評比中,《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被評為A級。1993年,《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河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被評為河南省優秀期刊。同年,《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被《中心核心期刊要目總覽》列為出版類核心期刊之一。1994年,兩刊又在河南省首屆高校學報“三優”評比中榮獲優秀期刊獎。
1984年,河南大學學報編輯部,率先開展編輯學研究與編輯學教育。隨後的幾年內,在編輯學理論研究、編輯學教育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這在當時全國編輯出版界是富有遠見的開拓性工作,標誌著學報編輯部已成為一個集編輯出版、教學、科研為一體的“洽一”機構。從1986年起,首次招收編輯學專業研究生,並著手制定教學計畫,編寫有關教材。1987年初,為進一步搞好編輯學研究生的教學工作,加強對編輯學這一古老而年輕新興學科的研究,經學校批准成立了河南大學學報編輯部編輯學研究室。司錫明、張如法先後任編輯學研究室主任,成員由教授、副教授和編輯老中青三個層次構成,在國內編輯界開闢了編輯學研究的新領域。同年12月,由河南大學、河南省社聯、河南省出版工作者協會編輯分會聯合主辦的全國首次編輯學學術討論會在鄭州召開。此次會議,對河南大學編輯學研究予以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大家一致認為,隨著我國編輯和出版事業的發展和改革的不斷深化,迫切需要建立系統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編輯學理論體系,運用馬列主義的觀點給以科學的闡明,來掌握編輯出版的內在規律,更好地貫徹落實黨的出版方針政策,加強對編輯出版的管理,提高出版物的質量和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為兩個文明建設服務。會議還就編輯人才的培養途徑與方法等問題進行了討論。河南大學學報編輯部在立足本省的同時,主動放眼全國,著眼於未來編輯事業發展的需要,把觸角伸向外省。1988年7月,與煙臺師院學報編輯部聯合舉辦了編輯學講習班,全國各地高校學報和部分期刊的編輯110人前來參加。講習班總結了編輯工作的經驗,探討編輯學理論,對編輯學的性質、地位、對象、任務和研究方法等問題進行了講授。在此前後,還曾在開封、鄭州、洛陽、海南等地舉辦了編輯學短期培訓班,有數百人參加培訓,不僅提高和擴大了《河南大學學報》的知名度和社會影響力,而且對編輯學的研究和進一步辦好學報和其他期刊是一個有力的推動。1988年12月23日,河南大學學報編輯部招收的首屆編輯學研究生課程進修班,圓滿完成了學習任務,來自北京、河北、山東、陝西、貴州、河南、山西等省市的7名編輯學研究生課程進修生,在為期一年半的學習中,除學習政治、外語必修課外,又系統學習了編輯學原理、中國編輯史等課程,並對有關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寫出論文20多篇,其中有10篇在報刊上發表。他們表示要把此次學習作為新起點,在編輯學研究和實踐中做出新的努力。後又連續舉辦編輯學研究生課程進修班,至1993年停辦,共培養學員百餘名。1992年,《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期發表了《河南大學歷屆編輯學研究生及研究生課程進修生結業後狀況的追蹤調查》一文,反映了學員在入學前後對編輯工作認識的新變化,學員在學習後期和畢業或結業後能夠獨立地進行學術研究,並出版或發表了不少編輯出版學論著等情況,以及在入學前和結業或工作後職稱和職位的變化,又發表了他們對學制、課程設定、教學內容和方法、考核、學位證書等提出的富有建設性的建議。如今這些學員都已成為期刊、出版界的骨幹。
從1986年開始,在辦好學報、做好研究生教學工作的同時,河南大學學報編輯部的編輯出版學研究群體所撰寫的有關編輯學著作陸續問世,其中主要有宋應離的《中國大學學報研究》、《中國大學學報簡史》,王振鐸、司錫明的《編輯學通論》,張如法的《編輯社會學》、《編輯的選擇與組構》,李明山的《中國近代編輯家評傳》,張曉菲的《影視編輯學》,閻現章的《中國古代編輯家評傳》,陳國劍的《書刊計算機編排技術》,王華生的《編輯理論的選擇與實踐》。在1985年至2000年間,共發表編輯學論文150餘篇。這一研究群體,本著務實、開拓的精神,辛勤努力,潛心鑽研,為新興學科——編輯出版學的建設和教學、科研創造了良好的條件,被國內出版界譽為編輯出版學研究的一個重要的、碩果纍纍的基地。
再展宏圖
2000年9月,原開封醫專、原開封師專併入河南大學,組成了一所學科門類齊全,教學、科研目標更高的現代化大學。其後,原《開封醫專學報》、原《開封高等師範專科學校學報》更名為《河南大學學報(醫學版)》、《河南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河南大學學報編輯部也由此發展成為擁有4個學術期刊的編輯出版單位。關愛和校長任主編,劉獻任編輯部主任兼副主編,李賢臣、馬同森、徐儀明任副主編。2002年,李小建副校長兼任《河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和《河南大學學報(醫學版)》主編,各刊編輯委員會均有所調整。2004年,黃亞彬副校長兼任《河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和《河南大學學報(醫學版)》主編和編委會主任。在此期間,《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被評為全國中文核心期刊、河南省社會科學二十佳期刊、河南省一級期刊,《河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被評為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全國優秀科技期刊。
2005年12月,程民生出任學報主編,徐儀明、王華生任社會科學版執行主編、執行副主編,馬同森、陳國劍任自然科學版執行主編、執行副主編,李永文、段金卯任醫學版執行主編、執行副主編。新的領導群體立志創新,務實進取,發揚優良傳統,積極探索新的辦刊思路,明確了“發揮優勢,突出特色,打造精品,擴大規模”的辦刊方針,制定了各刊的發展規劃。《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自2006年第1期起調整欄目,除設有文、史、哲、經、法等傳統欄目外,另闢有並將陸續推出“宋代研究”、“猶太研究”、“文學思潮研究”、“神話研究”、“文化產業研究”、“編輯學研究”、“《資本論》研究”、“區域經濟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與當代”、“教育信息化研究”、“文化產業研究”、“爭鳴廣場”、“綜述天地”等特色專欄,刊發人文社會科學各學科優秀學術論文,報導重大課題研究成果。《河南大學學報》將秉承創刊時之宗旨,以更新的面貌,為河南大學的科研與教學服務,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服務,為中國文化進一步走向世界服務。
機構設定
辦公室電話:0378-2860394;8646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編輯室電話:0378-2190449;6354
河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編輯室電話:0378-2190511
河南大學學報(醫學版)編輯室電話:0378-2192580;6355
技術編輯室
現任領導
社會科學版執行主編:蔡軍
執行副主編:王華生
自然科學版
執行主編:馬同森
執行副主編:陳國劍
醫學版
執行主編:段金卯
執行副主編:李武營
辦公室
主任:李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