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園春 題潮陽張許二公廟》

《沁園春 題潮陽張許二公廟》作者是文天祥,是一首宋朝時期的詩詞。

作者

文天祥

詩詞正文

為子死孝,為臣死忠,死又何妨。自光岳氣分,士無全節,君臣義缺,誰負剛腸。罵賊睢陽,愛君許遠,留得聲名萬古香。後來者,無二公之操,百鍊之鋼。人生翕欻雲亡。好烈烈轟轟做一場。使當時賣國,甘心降虜,受人唾罵,安得留芳。古廟幽沈,儀容儼雅,枯木寒鴉幾夕陽。郵亭下,有奸雄過此,仔細思量。

詞作背景

唐玄宗天寶年間,安祿山起兵叛亂,張巡許遠在睢陽(今河南商丘),死拒叛兵。使江淮得一屏障,支援平叛戰爭。元和十四年,韓愈因諫遭貶,赴潮州任刺史,在潮州作出很多好事。韓愈曾撰寫《張中丞傳後敘》,表彰張許功烈事。後來潮州人感念韓愈,建書院、廟祀,並為張許建立祠廟,選址縣東郊東山山麓。南宋時,文天祥駐兵潮陽,拜謁張許廟,因感而發,作此詞。

全文解釋

做兒子的能死節於孝,做臣子的能死節於忠,那就是死得其所。安史亂起,正氣崩解,不見盡忠報國之士,反多無恥降敵之徒,士風不振,大義不存。張巡罵賊寇直到雙眼出血,許遠溫文爾雅愛君能守死節,他們都留下萬古芳名。後來的人已經沒有他們那樣的操守,那種如百鍊精鋼似的精誠。人生短促,轉眼生離死別。更應該轟轟烈烈做一番為國為民的事業。如果他們當時甘心投降賣國,則必受人唾罵,以至遺臭萬年,又怎么能夠流芳百世呢?雙廟幽邃深沉,二公塑像莊嚴典雅。夕陽下寒鴉枯木示萬物易衰,而古廟不改。郵亭下,如有奸雄經過,面對先烈,則當仔細思量、反躬自省。

詞作鑑賞

“為子死孝,為臣死忠,死又何妨”。起筆突兀,如兩個擎天大柱。子死於孝,臣死於忠,此二句蘊含儒家思想本原。《易。序卦》中講:“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儒家認為孝之意義在於不忘生命之本源,是道德之根本。忠是孝的延伸,是大孝。德二年(1276)正月二十日天祥出使元營被扣留,次日謝太后派宰相賈餘慶等赴元營奉降表,天祥即抗節不屈,其《指南錄。使北》有詩曰:“初修降表我無名,不是隨班拜舞人。誰遣附庸祈請使?要教索虜識忠臣。”可見天祥之為臣死忠,並非忠於一家一姓,而是忠於民族祖國。這和儒家講忠孝,但不主張愚忠、愚孝的思想很契合。人能死孝死忠,大本已立,“死又何妨,”視死如歸。以一段震古鑠今之絕大議論起筆,下邊遂轉入盛讚張許。“自光岳氣分,士無全節;君臣義缺,誰負剛腸”,四句扇對,筆力精銳。光有三光,月為五嶽。天祥《正氣歌》云:“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在地為河嶽,在天為日星”,與此文旨意相通。安史亂起,降叛者眾,其情痛極。然有張許,堂堂正氣,令人振奮。

“罵賊張巡,愛君許遠,留取聲名萬古香”。張許二公,血戰睢陽,至死不降,“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張巡每次與叛軍交手大呼罵賊,眥裂血面,嚼齒皆碎,奈獨木難撐,被攻陷城池,當面痛罵叛軍,叛軍用刀抉其口。許遠是位寬厚長者,貌如其心。最終兩人從容就義。張許性格不同而同一節義,僅此兩句,該畫簡練有力。“留取聲名萬古香”,張許肉軀雖死,但精神長存。語意高邁積極,突出張許取義成仁精神。“香”字下得亦好,表達出天祥對二公無限欽仰之情。“後來者,無二公之操,”後來者三字,遂將詞情從唐代一筆帶至今日,用筆頗為裕如。當宋亡之際,叛國投降者不勝枚舉,上自“臣妾僉名謝太清”之謝後,下至賈餘慶之流。故天祥感慨深沉如此。“二公之操,百鍊之鋼”,對仗歇拍,筆力精健。

“人生翕炎雲亡。好烈烈轟轟做一場”。緊承上意,更以絕大議論,襯出儒家人生哲學,和起筆相輝映。翕炎欠意為短促。人生匆匆,轉眼即逝,更應當轟轟烈烈做一場為國為民之事業!《易。乾傳》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儒家重生命而不重死,尤重精神生命之自強不息,生生無已。文氏在其文中也多有此意,如《御試策一道》云:“言不息之理者,莫如《大易》,莫如《中庸》。《大易》之道,乃歸之自強不息,《中庸》之道,乃歸之不息則久。”在《題戴行可進學篇》云:“君子所以進者無他,法天行而已矣。”抒發自強不息之精神。“使當時賣國,甘心降虜,受人唾罵,安得流芳”。假使當時張許二公貪生怕死,賣國降虜,將受人唾罵,遺臭萬年,焉能流芳百世?《孟子。告子上》云:“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天祥在此段中對張許二公之讚許正如此意。

“古廟幽沉,儀容儼雅,枯木寒鴉幾夕陽”。雙廟廟貌幽邃深沉,二公塑像儀容莊嚴典雅,栩栩如生。又當夕陽西下,寒鴉在枯木間哀婉啼哭。枯木寒鴉夕陽,意味著無限流逝之時間。讓世人油然而生人生易老之哀感。天祥卻以之寫出精神生命之不朽。枯木雖枯,夕陽將夕,自然物象之易衰易變,卻可反襯出古廟之依然不改,儀容之栩栩如生,可見世事自有公道,忠臣孝子雖死猶榮。文氏此詞重在議論但情寓於景,反襯主題,詞情便覺神致超逸,真神來之筆也。“郵亭下,有奸雄過此,仔細思量”。而對浩然之二公,如有奸雄路過雙廟,當愧然自省。結筆寓意深刻,盼橫流巨惡,良知應未完全泯滅,有可悟之時。但亦可見其對當時滔滔者天下皆是賣國賊痛憤之巨。

這首詞在藝術上也達到很高境界。全詞以議論立意,同抒情結體,既有具體形象之美,又有抽象之美。在抒情中蘊含從容嫻雅和剛健之美。文中多用對句,句句整齊,筆筆精銳。情景交融,融景入情,極為優美。正如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所評價得那樣:“文文山詞,風骨甚高,亦有境界,遠在聖與、叔復、公謹諸公之上。”其論甚為公允。

作者簡介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又字宋瑞,號文山,吉州廬陵(江西吉安)人。21歲中進士第一,官至江西安撫使、右丞相、封信國公。元兵南侵,他赴元軍營談判,被扣留,於鎮江脫險,堅持抗元。後於廣東兵敗被俘,被押至大都(北京市),忠貞不屈,囚禁4年,英勇就義。遺著有《文山先生全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