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與調查研究》

《毛澤東與調查研究》

《毛澤東與調查研究》是“偉大風範”叢書之一。《毛澤東與調查研究》選取了幾個獨特的視角,從毛澤東的讀書學習、調查研究、聯繫民眾和艱苦奮鬥等方面著筆,通過紀實的敘述,告訴讀者一些鮮為人知而又感人至深的故事,希望能從平凡細微處凸現出毛澤東人格與風範的偉大來。

基本信息

編輯推薦

腳踏實地的的調查研究功夫,鑄就了毛澤東豐功偉績的基石,毛澤東的調查研究有一套獨到具體的方法,對於今天的領導者、管理者、企業家來說,依然是一筆挖掘不盡的精神財富。
毛澤東與聯繫民眾》通過紀實的敘述,告訴讀者一些鮮為人知而又感人至深的故事。

內容簡介

毛澤東與調查研究毛澤東與調查研究

回顧20世紀的中國歷史,沒有哪一個人比毛澤東更有資格被稱為“偉人”了。“偉人”的魅力是永恆的,他那深邃精微的思想哲理,那經天緯地的雄才大略,以及那高山仰止的情操風範,那閎中肆外的文筆詩情……,不僅已凝結在他為中華民族的解放與富強而奮鬥的歷史功績當中,同時也成為了一筆歷久彌新的不斷煥發著現實生命力的精神財富,吸引著人們去發掘,去回味。
《毛澤東與調查研究》是“偉大風範”叢書之一。
《毛澤東與調查研究》選取了幾個獨特的視角,從毛澤東的讀書學習、調查研究、聯繫民眾和艱苦奮鬥等方面著筆,通過紀實的敘述,告訴讀者一些鮮為人知而又感人至深的故事,希望能從平凡細微處凸現出毛澤東人格與風範的偉大來。

目錄

身無分文的“遊學先生”
“招生廣告”為何沒人回響
安源調查
“養病”期間
“糟得很”還是“好得很”
第一份“土地綱領”的誕生
“上山”的決定
草林圩場為何這樣冷冷清清
辛耕別墅”的調查會
推遲召開閩西“一大”
一份“最長篇幅”的調查報告
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
必須注意經濟工作
小砭溝的婆姨為什麼不生娃?
全黨大興調查研究之風
請代我收集的面的意見
可搞清楚口供是從哪裡來的
轉戰途中
從蔡家崖到城南莊
將帥協謀戰淮海
我就是想和你們嘮嘮
我是到了黃河也不死心
何時“高峽出平湖”
“我通過你們和民眾接觸”
“中國農村社會主義高潮”前後
向各部部長調查
到底怎樣才能送走“瘟神”
它為什麼叫“打破碗花花”
一斤土壤里有多少細菌
你們合作社會散夥嗎?
從“形勢逼人”到“壓縮空氣”
勤工儉學好不好
吃飯是要抓緊的大事
搞一個實事求是年
參考節目

前言

回顧20世紀的中國歷史,沒有哪一個人比毛澤東更有資格被稱為“偉人”了。“偉人”的魅力是永恆的,他那深邃精微的思想哲理,那經天緯地的雄才大略,以及那高山仰止的情操風範,那閎中肆外的文筆詩情……,不僅已凝結在他為中華民族的解放與富強而奮鬥的歷史功績當中,同時也成為了一筆歷久彌新的不斷煥發著現實生命力的精神財富,吸引著人們去發掘,去回味。
正因為如此,在毛澤東辭世後將近30年的時間裡,“毛澤東”始終是一個以很高頻度出現在公眾話語當中的辭彙。人們以不同的方式、從不同的側面述說毛澤東、緬懷毛澤東,以至在社會上掀起了一輪又一輪的“毛澤東熱”。令人欣喜的是,在喧鬧的“熱浪”背後並不缺乏理性的“冷思”,並且也正是在這種“熱浪”與“冷思”的相互砥礪之間一人們對於偉人的體認得以越來越清晰,越來越靠近偉人之所以成為偉人的真諦。
因此我們才可以說,毛澤東固然是一位偉人,但他的偉大智慧並不是“天生”的,而是來自於他對一切人類先進文化孜孜不倦的學習與思考,來自於他對中國革命實際情況實事求是的調查和研究;同時,他的偉人風範也不是“超驗”的,而是體現在他與人民民眾的密切聯繫當中,體現在他艱苦樸素的生活與奮鬥不已的工作當中。正是這些切實而平凡的踐履過程,鑄就了毛澤東的偉大人格與風範。

精彩書摘

身無分文的“遊學先生”
1917年的盛夏,照例是一個酷暑難當的季節。
正是中午時分,烈日當頭。湖南省城長沙西門外通往寧鄉縣城的道路上,行人稀少,不見了平日裡人馬車輛絡繹不絕的景象。
在稀稀落落的行人中,走著一高一矮兩個穿著草鞋、背著雨傘的年輕人。從舉止和裝扮上,看得出是兩個窮書生。他們好像也不急著趕路,邊走邊指指點點地聊著什麼,還不時地停下來,同路邊擺攤賣瓜果的老農攀談幾句。有經驗的人看得出來,這是兩個靠寫字賣文“打秋風”混口飯吃的“遊學先生”。
不錯,這兩名年輕人,正在進行著一次特殊的“遊學”。那位身材頎長,寬額大眼的,正是湖南公立第一師範四年級的學生毛澤東。走在旁邊身材較矮、看起來年紀稍長的,是他的好友蕭子升,長沙楚怡學校的一名教員。
從1913年春季考入湖南公立第四師範(第二年春季,第四師範合併於公立第一師範。)算起,毛澤東在長沙的讀書生涯已經過去了四年多。湖南公立第一師範是一所免費的公立學校,這裡圖書豐富,校舍寬大,特別是有一些思想開明、進步的教員在這裡任教,這為青年毛澤東的學習成長提供了一個十分難得的環境。“我的知識,我的學問,是在一師打下了基礎。一師是個好學校。”——這是後來毛澤東對第一師範的評價。
毛澤東不是一個死讀書、讀死書的人,出身農民的他,懂得“農事不理,則不知稼穡之艱難;休其蠶織,則不知衣服之所自”的道理,因此在他看來,所謂“知識”、“學問”就不僅僅來自書本,更重要的是來自於對社會生活的體察。他十分欽慕歷史上那些能夠自由自在四處遊歷的文人俠士。在記錄於1913年至1914年的聽課讀書筆記《講堂錄》中,毛澤東就寫下了這樣的話:“閉門求學,其學無用,欲從天下國家萬事萬物而學之,則汗漫九垓,遍游四字尚已。”又說:“游之為益大矣哉!登祝融之峰,一覽眾山小;泛黃勃之海,啟瞬江湖失;馬遷覽瀟湘,泛西湖,歷崑崙,周覽名山大川,而其襟懷乃益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