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歷史的千年之眼》中張燧以一雙“火眼金晴”,縱橫千年歷史長廊,指摘史實、點評人物,發千年之隱情、談人生之感悟,“一開卷而瞭然”,有振聾發聵之效。《歷史的千年之眼》精選原書的近兩百個條目,分為:辯疑、解惑、洞燭、爭議、常識、論道、指點七章,論述史實,旁引側注,發揮張燧本意,盡求通達明了,讀後必有所感、有所得、有所行;一冊在手,張燧的高見一覽無餘,數千年往事也一覽無餘矣。
作者簡介
何木風,男,七十年代生人。衝出傳統的歷史視野,善於用文學的筆調還原歷史的細節,賦予往事生命的氣息,賦予人物生動的個性。文風趨於評書,通俗而有歷史韻味,信筆由韁而尊重歷史真實。曾出版《亂五代--五代史的另類解讀》,《清朝的面孔》,《歷史的拐點》等人文歷史類書籍。現居北京。目錄(節選)
辯疑第一1.瞽叟和象究竟要什麼
2.武丁的夢不是藉口
3.莊周不是真的放達
4.子羽不是醜,而是勇猛
5.他們是相互利用的關係
解惑第二
1.許由:何必受那份罪
2.大尾巴的麻煩
3.陽虎的如意算盤
4.秦與太監的恩恩怨怨
5.秦朝不是敗在武力上
洞燭第三
1.那不是堯的風格
2.堯帝的愛子之心
3.管仲的苦處
4.孔子是累了
5.自作孽,不可活
文摘
《論語·述而》裡邊有這么一段:“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表達了夫子晚年的惆悵。終孔夫子一生,他惶惶如喪家之犬,奔波於諸國之間,為的就是實現他宗周的政治理想。在他心目里,周代的典章制度最為完善,也最完備,因此,也最可能在諸侯各國實現。而周朝典章制度的創建者正是聖人周公。為此,他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周遊列國試圖找到一個願意接受他的理論的國君,支持他進行政治變革,全面恢復周朝的禮儀制度,從而挽救當時王道淪夷諸侯爭霸的社會現實。然而現實就是現實,現實的殘酷性逐漸讓他感到自己的理想不可能實現。因此,在歷時十三年週遊諸國之後,他終於以68歲高齡回到故鄉魯國,在這兒他拋開政治糾紛,一心教育弟子、整理典籍,直到五年後去世。《論語》發表的感慨正是在這一段時間。張燧認為,他的這段感慨表明了他徹底“覺悟”的心態。之前夢周公的行為代表了他追求權力、地位及相應的政治空間以實現抱負的渴望,即所謂的“耳中鳴磬,眼中金屑”。但老年之後,他逐漸開始厭倦在外遊說的生涯,也開始以平淡的心態來面對現實。而不夢見周公正是這種平淡心態的反映。其實,早在他62歲尚在陳國的時候,他就說過:“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這時候他的心態還是非常積極樂觀的,是一種進取的心態。因為對未來的關注,他甚至忘記了自己已經是60多歲的老人了。不過,這跟他6年後回到魯國的情況完全不一樣,他派弟子回國刺探把持魯國政權的“三桓”的意見,雙方在他回國不干涉內政這一點上取得了一致,他才得以回國養老。因此,事到如今,不放平心態也不行了,孔子也很明白這一點。無論自願還是被迫,他都只能捨棄周公,把政治理想思想包袱一起放下。不過,這時候,正如張燧所說,對於孔子已經是大限將至,大休歇處了。——(孔子是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