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李嵐清音樂筆談》 是一本音樂普及讀物,也是一部關於音樂與人生、音樂與工作、音樂與教育的交響詩般的著作。
全書仿佛是一首如歌的行板,以親切樸素的敘述方式,通俗易懂的語言,通過陳述50位經典音樂大師的心路歷程,展示了歐洲經典音樂三百餘年的歷史。尤為可貴的是,李嵐清同志從非專業音樂工作者的角度,將自己對歐洲經典音樂的愛好與理解,以及音樂對工作的幫助、對人生的啟悟都凝練於文字中,為讀者打開嶄新的視野:音樂給人以直擊心靈的力量,讓我們的生活更有情趣、思維更有創意、工作更有效率、領導更有藝術、人生更加豐厚。
書中配有近100幅由中央美術學院教授親筆繪畫的音樂家肖像圖,不僅具有很高的欣賞價值,而且使全書更為豐富生動,增加讀者的閱讀興趣。書中還向讀者推薦了這50位音樂大師的代表作品,簡要解釋了部分音樂常識與名詞,並附有音樂欣賞光碟(DVD)一張。選收部分音樂家的經典作品或樂曲的選段,並請有關專家介紹如何欣賞。它們將輔助讀者更好地認識音樂、理解音樂、讀懂音樂,進一步加深對音樂的感悟。本書從文字斟酌到章節編排,從插圖選編到光碟樂曲的挑選,都充分體現了李嵐清同志的獨具匠心和對普及、推廣經典音樂的殷切期望。
音樂是文化修養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作者把這本書獻給所有現在的和未來的知識分子,以及所有喜愛音樂的人們,願它能架起一座通往音樂的橋樑,讓更多的人通過它進入音樂世界,了解音樂,增強自身的文化修養,提高中華民族的整體素質,促進中國藝術更好地走向世界。
《李嵐清音樂筆談》一書的編輯、出版和發行,不僅凝練了作者的智慧、出版社工作人員的心血,更是在教育部、新聞出版總署、國家著作權局領導的親切關懷和直接領導下完成的。據悉,教育部還將以此書的出版發行為契機,通過與有關媒體機構合作在全國各地舉辦座談會、音樂會等活動方式,以促進音樂素質教育和我國音樂事業的進一步發展。
目錄
自序
作者與編輯的對話
維瓦爾第(1678—1741)篇
亨德爾(1685—1759)篇
巴赫(1685—1750)篇
格魯克(1714—1787)篇
海頓(1732—1809)篇
莫扎特(1756—1791)篇
貝多芬(1770—1827)篇
帕格尼尼(1782—1840)篇
韋伯(1976—1826)篇
羅西尼(1792—1868)篇
舒伯特(1797—1828)篇
多尼采蒂(1797—1848)篇
柏遼茲(1803—1869)篇
格林卡(1804—1857)篇
孟德爾頌(1809—1847)篇
蕭邦(1810—1849)篇
舒曼(1810—1856)篇
……
音樂常識與名詞解釋
後記
出版者的話
先讀為快
“藝術歌曲”札記
我國的藝術歌曲,在五四運動以前主要是用外國的曲譜填詞的“學堂樂歌”,如李叔同用美國歌曲填詞的《送別》等。五四運動以後,我國音樂界前輩如蕭友梅、趙元任、黃自、青主(廖尚果)、應尚能、劉雪庵等,也都致力於藝術歌曲的創作,並且留下了大量優美的作品。如蕭友梅的《問》 (易韋齋詞),趙元任的《教我如何不想他》(劉半農詞)、《賣布謠》(劉大白詞),黃自的《玫瑰三願》(龍七詞)、《賦登樓》(王灼詞)、《思鄉》(韋瀚章詞),青主的《我住長江頭》(李之儀詞),應尚能的《漁夫》(蘇賦詞),劉雪庵的《紅豆詞》(曹雪芹詞)、《長城謠》(潘孑農詞)等等,至今都令我們不能忘懷。
抗戰時期的藝術歌曲,對於動員全國人民奮起抗擊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起到了積極作用。如聶耳的《鐵蹄下的歌女》(許幸之詞),賀綠汀的《嘉陵江上》(端木蕻良詞),夏之秋的《思鄉曲》(戴天道詞),等等。再如陸華柏作曲、張帆作詞的《故鄉》,陸華柏作曲、胡然和映芬作詞的《勇士骨》,鄭律成作曲、莫耶作詞的《延安頌》等,借鑑了西方經典藝術歌曲的作曲理論和技巧進行創作,反映了中華民族不屈於外敵的英勇精神。抗戰時期居住在桂林或在桂林參加過音樂會的歌唱者,幾乎女高音無不唱《故鄉》,男高音無不唱《勇士骨》。張寒暉創作的流亡歌曲《松花江上》,唱出了東北同胞的心聲,唱出了全國人民的抗日呼聲,悲憤的音調化成了巨大的愛國力量,激發民眾團結起來,投身於反擊日本侵略者的戰鬥。新中國成立前後也出現了許多傑出的作曲家、詞作家和外國藝術歌曲的譯配家,他們創作的不少作品也都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平,我就不一一列舉了。
要使藝術歌曲得到更好的推廣,首先還是要解決認識問題和重視程度問題。此外,我們在藝術歌曲的認識、創作、推廣方面也存在一些問題。藝術歌曲在古典西方教科書上是有它特定的含義的,例如,藝術歌曲的歌詞應是可朗誦的詩歌,且一般在室內演唱;一般用鋼琴伴奏,且伴奏部分具有獨立性,等等。這些理論都有它一定的時代背景和道理。但按照西方音樂教科書的定義來進行現代藝術歌曲的創作和演出,必然會受到局限,從而大大限制了藝術歌曲的民眾性和普及性。因此,我認為我國現代藝術歌曲,不要受這些定義的束縛。我看藝術歌曲的魅力主要是鏇律優美、韻味豐富、格調健康、歌詞精練、寓意深刻,有藝術性。人們愛聽愛唱的歌曲,都可稱為藝術歌曲,或稱為廣義的藝術歌曲。這樣,藝術歌曲才能有推廣的民眾基礎。再說,即使從理論角度來說,也要與時俱進么!
我們普及藝術歌曲,應當提供藝術歌曲的民眾化,不要使它成為曲高和寡的“陽春白雪”。我們可選擇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來演唱和推廣,選一批優秀的藝術歌曲舉辦音樂會。然而,我們總不能只是唱老歌,關鍵還是要不斷有新的創作。詞曲作家和歌唱家要深入到民眾中去,了解他們喜歡聽什麼和唱什麼,為他們創作出好聽又好唱的藝術歌曲。在做好普及工作的同時,也要考慮提高的問題。應有一批藝術性較強、演唱技巧有一定難度、高雅脫俗的聲樂作品供聽樂欣賞,提高他們的鑑賞力,豐富人們的文化生活。
藝術歌曲有兩種,一種是好聽又好唱,一種是好聽不一定好唱。這裡有普及和提高的關係問題。當然,現在的主要問題是搞好普及,要民眾化,這是前提。有了這個基礎,提高的問題也就容易解決了。藝術歌曲的創作題材要寬,面可以廣一些,不要一說藝術歌曲,就要求是高深宏大的題材。民眾更需要貼近他們生活、具有時代精神的抒情題材。多出優秀作品,既要有好聽的作品,更要有既好聽又好唱的作品。要通過演唱、比賽等方式促進創作和選拔精品,為青少年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糧,使校園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豐富。
《一曲難忘》與蕭邦
《一曲難忘》是描寫波蘭鋼琴大師蕭邦的故事影片,也是20世紀40年代的優秀文藝故事片。影片雖不是傳記片,一些具體的情節也與史實不盡相符,但它對於蕭邦的性格刻畫,尤其是表現他對祖國的深切熱愛,確實具有很感人的藝術效果。蕭邦的部分重要作品,電影中也有所體現,不但寓意深刻,而且演奏的水平很高,鏇律優美,場景典雅,引人入勝,十分感人。我知道蕭邦和第一次聽到他的鋼琴曲就是從這部電影開始的,幾十年過去了,電影中的場景、故事和那動人的琴聲一直深存記憶之中。
我敬重蕭邦,不僅因為他是一位曠世難得的鋼琴家和作曲家,還因為他是一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者。儘管他長期漂泊異國他鄉,最後在巴黎去世,但一直沒有忘懷他那被沙俄帝國侵占的祖國和受苦受難的同胞。臨終時,蕭邦甚至要求把他的心臟送回自己的祖國。我認為應當把蕭邦這樣偉大的人物介紹給我們廣大的青年大學生。
與《一曲難忘》同時期在我國上演的,還有一部文藝故事片《居里夫人》,描寫偉大的科學家居里夫人為科學事業奮鬥一生的感人事跡。居里夫人是化學元素鐳和釙的發現者,曾兩次獲得諾貝爾獎。
1997年,我同教育部及中央電視台的領導同志商量,把這兩部優秀的文藝片推薦給廣大的青年大學生,他們都很贊成。由於原片是英文版的,中央電視台購得著作權後,請我國的優秀翻譯家和配音演員,譯配成中文對白。這兩部電影不但在中央電視台播放,還製成錄像帶,由教育部發到全國各高校、組織師生收看,引起強烈反響,一時轟動了大學校園。蘇州大學的學生自發寫了3000多篇觀後感,還選編成書,我看了,寫得很好。欣賞類似這樣高水平的文藝作品,不但有助於培養人們對高雅音樂的興趣,也有利於加強校園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設。我們中國知識分子具有愛國主義和獻身科學、藝術的優秀傳統,廣大的青年大學生應當發揚光大這種傳統。只要具備了這種精神,21世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願望就一定會實現。我們應當有這種志氣。
蕭邦雖早已作古,然而他的音樂在推動中波兩國關係發展方面仍發揮著積極作用。1996年,我訪問波蘭時,接待我的波蘭副總理和我一樣,都是蕭邦音樂的愛好者,我們都同樣敬重蕭邦。我們之間的會晤、會談除了國務外,有關蕭邦的話題,也拉近了我們私人之間的友誼。他特地選擇在蕭邦演出過的一個古堡為我舉行了歡迎晚宴,還請波蘭鋼琴家在蕭邦用過的鋼琴上為我們彈奏了蕭邦的鋼琴曲。這位副總理來中國訪問時,我贈送給他中央電視台譯製的《一曲難忘》錄像帶和中國音樂家演奏的蕭邦作品的光碟,他十分高興。
2002年,我們在摩納哥為上海申辦世界博覽會時,我和吳儀、陳良宇同志代表中國,這位副總理代表波蘭參加申辦,我們成了競爭對手。但一到摩納哥的蒙特卡羅,他就要求會見我這個老朋友,除了敘舊外,其實主要是向我傳遞一個信息,如果波蘭提前出局,他這一票就投給中國。這位副總理還是波蘭著名的經濟學家,在退出政壇後,還常來中國進行學術交流和講學,並被我國西南財經大學授予榮譽博士學位。現在,我們雖都退出國家領導人的崗位,但他到北京來還是要求見我,這不僅是因為我們都曾是副總理,都是學經濟的,還因為我們都是音樂愛好者,特別是蕭邦的愛好者。
在這裡,我還想向音樂愛好者們推薦蕭邦的《“雨滴”前奏曲》、 李斯特的《愛之夢》和舒曼的《夢幻曲》 ,這三首作品是浪漫主義音樂時代著名的鋼琴獨奏曲,希望讀者最好聽一聽。
作者
《李嵐清音樂筆談》的作者李嵐清同志是我國原黨和國家高級領導人、兩屆政府的國務院副總理,分管我國科學教育文化等方面工作長達10年之久。在他任職期間,我國的各級各類教育,在黨中央的正確路線方針指引下,認真貫徹落實科教興國戰略,大力推進素質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績,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李嵐清同志尤其注重各級各類教育中的素質教育,強調美育和藝術教育對於加強和促進素質教育的作用。他在分管教育工作時,不僅對如何抓藝術教育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指導,並且身體力行,積極推動藝術教育在學校的開展和普及。即便在他離開黨和國家領導崗位之後,他仍然懷著對黨的教育事業的無比忠誠,以一個普通共產黨員的身份,一如既往地關心他所熱愛的教育事業。在完成《李嵐清教育訪談錄》的編寫工作後,很快又在多年收集、積累資料和寫作筆記的基礎上,完成了《李嵐清音樂筆談》的撰寫工作。
李嵐清同志曾經多次強調,音樂是文化修養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在本書的序言中開宗明義地提到:“作為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的音樂教育,不僅能夠陶冶情操,而且能夠啟發創意,有助於提高表達自我感受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適應世界文化不斷加強的交流與合作的形勢。希望大家特別是廣大知識分子對歐洲經典音樂予以重視,培養這方面的興趣,進一步發展和豐富我國的音樂文化,完善自身文化修養,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做出更大的貢獻。”鑒於目前市場上介紹歐洲古典音樂的出版物大多比較專業,普通讀者不易看懂,難以引起對歐洲經典音樂進一步的興趣的狀況,李嵐清同志作了這個可貴的嘗試,他希望通過一個非音樂專業的音樂愛好者的積累和理解,以通俗易懂的語言、深入淺出的方式,讓更多的人對歐洲經典音樂有所了解並產生興趣。他的這些工作,正如他自己所說:希望以一個普通教育工作者的身份,進一步推動教育事業的發展,推動藝術教育的開展和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