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成功之道:做人做事13心劍》

《曾國藩成功之道:做人做事13心劍》

《曾國藩成功之道:做人做事13心劍》根據曾國藩《冰鑒》、《挺經》、《家書》、《日記》中有關劍道編寫,但願對讀者開啟人生之智,有所裨益。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曾圍藩自然是真正的劍客,在他眼中,有萬千風雲飄蕩,大家都在相互賽跑;有萬種明暗,大家都在同逼強爭。所以他要求自己練好一身劍道,運用動靜結合、進退轉換的策略,去防身和養身。所以他掌握了做人辦事的十三把心劍。表面上看,心劍即無劍,便他相信,自己心劍可擋住陰陽是非的衝擊。

目錄

壹磨劍:把鐵棒磨成針,就一定能派上用場
01.缺乏大志,人生一定疲軟
02.不爭則退,不爭則敗
03.自己掌握命運的主動權
04.強化自己,就沒有攻克不了的人生難關
05.持久磨鍊,就會無堅不摧
06.最可貴的做事精神全在“恆”字上
△曾氏心劍之今解今用:自己創造成大事的心態
貳亮劍:拿出超一流功夫闖天下
07.把握好“懦”與“勇”的時機
08.把想法灌注於行動之中
09.有剛有柔,不做一種性格的人
10.咬牙等待出頭之日
△曾氏心劍之今解今用:機會往往在反覆考慮之間流失
叄猛劍:不讓對手喘半日氣
11.承受千挫百折之阻
12.逆境,正是磨鍊英雄之處
13.練就一身硬功
14.踏踏實實做事
△曾氏心劍之今解今用:從逆境中站立起來
肆正劍:迎刃而上,沒有踏不平的困難
15.善忍者必有大出息
16.經營自己靠本領
17.做人不能懼怕遇險
18.打敗困難,即是一條好漢
△曾氏心劍之今解今用:打敗困難全在於自己的心力
伍反劍:出手招法和教科書不一樣
19.吃虧可讓人多長一顆腦袋
20.記住“槍打出頭鳥”之理
21.給人留面子是一門學問
△曾氏心劍之今解今用:改變眾人所循的規則
陸斜劍:乘虛而入,一把做到位
22.最大的成功機率是穩慎
23.除掉浮躁,認認真真對待自己
24.慢功夫中見真力
25.急躁,只能讓人更快地接近失敗
26.鑽進謹慎的口袋中
△曾氏心劍之今解今用:求快,會跌倒在人生之路上
柒讓劍:不必處處針尖對麥芒
27.不與人強烈碰撞
28.人生總有盈虧,總有禍福
29.獵豹知進,也知退
30.有難先由己當,有功先讓人享
△曾氏心劍之今解今用:知道把身上的“強”字抹掉
捌變劍:十八般武藝個個都靈活
31.巧妙地掩藏住鋒芒
32.掌握住自己的局勢
33.太過,是冒進:太慢,是滯後
△曾氏心劍之今解今用:要掌握自己的生活,就需要有靈活性
玖聯劍:朋友的力量勝過“千斤頂”
34.助人之道:你幫我一下,我幫你一把
35.找到好朋友,辦事更順利
36.交友要有雅量,不能守著小心眼
37.以寬待人,把人生局面做大
38.好師好友乃明智之舉
△曾氏心劍之今解今用:朋友是成大事的最大資本
拾接劍:交手前先問別人乾什麼
39.用“苦心計”應對大難題
40.不能自我控制、缺乏氣度者必敗
41.待人以誠以恕
42.不計人前嫌
△曾氏心劍之今解今用:先對別人感興趣,別人才對你感興趣
拾壹察劍:絕不能稀里糊塗
43.善察人性,學會用人
44.人才比黃金更重要
45.操縱“情態御人法”
△曾氏心劍之今解今用:知人而善用
拾貳護劍:收住自己的欲望最要緊
46.身心兼治,胸中有大境
47.治心治身,就可萬無一失
48.貪圖功名,會害人不淺
49.心靜如水,人生一片光明
50.在身上激發起“浩然之氣”
51.把“廣大”兩字貼在胸上
△曾氏心劍之今解今用:千萬別以為自己比別人多長一顆腦袋
拾叄養劍:守住自己的一方天地
52.一輩子都要堅守克己之道
53.千萬不可為欲望驅使
54.豁達是大智慧,沖淡是大情趣

前言

做人辦事的心劍之道(代序)
“人生是看不見的戰場,既然是看不見的戰場,就有看不見的比拼;既然有看不見的比拼,就有看不見的刀劍。”這是金庸武打小說的要義之一。的確,在《射鵰英雄傳》中,我們看到了一場場劍客較量的畫面,透露出智力和能力的相爭。人生亦然!
在曾國藩看來,人生即為一個較量之場,其中,有各種劍術相互碰撞。例如,有外劍和內劍之分,外劍可攻人,內劍可護體。曾國藩在《冰鑒》一書中屢次談到其用劍之道,或強或弱,或虛或實,或進或退,或藏或露,都是其人生兵法的體現,可謂高妙。
每個人——尤其是那些想成大事者總有一股要打開人生局面的衝動,力圖在各種“看不見的較量”中贏得一次次勝局。這自然就牽扯到孰高孰低的問題。真正的劍客不同於劍手,他們不是一味逞強霸勢,以攻為快感、以進為勝利,而是懂得以守代攻、以退為進等等的妙處,因為戰勝對手不一定靠蠻力,而是靠巧力。
實際上,善於成大事者,總是在“巧”字上苦下工夫。例如,憑藉犀利之眼,發現對手的弱點,輕輕一點,即刻四兩撥千斤。也就是說,智者與莽漢的區別正在於前者用巧、後者用猛。另外,真正的劍客絕不輕易出手,而是善於修身養性。以通脫為胸襟,視野開闊,坦蕩待人,不計前嫌。這與他們苦練內劍的真功夫有直接關係。
毫無疑問,人生之劍道雖不可見,但不可無。它是一個人站穩腳跟的能力。更是一個人做人辦事的智力。《七星劍譜》中說:“無劍可勝有劍”,實為最高的人生境界,但是可以如此者少矣!
曾圍藩自然是真正的劍客,在他眼中,有萬千風雲飄蕩,大家都在相互賽跑;有萬種明暗,大家都在同逼強爭。所以他要求自己練好一身劍道,運用動靜結合、進退轉換的策略,去防身和養身。所以他掌握了做人辦事的十三把心劍。表面上看,心劍即無劍,便他相信,自己心劍可擋住陰陽是非的衝擊。
曾國藩成功之道:做人做事13心劍》根據曾國藩《冰鑒》、《挺經》、《家書》、《日記》中有關劍道編寫,但願對讀者開啟人生之智,有所裨益。

精彩書摘

自從去年12月20日後,我常常憂心忡忡,不能自持,若有所失,到今年正月還是如此。我想這大概是志向不能樹立時,人就容易放鬆潦倒,所以心中沒有一定的努力的方向。沒有一定的方向就不能保持寧靜,不能寧靜就不能心安,其根子在於沒有樹立志向啊!
另外,我又有鄙陋之見,檢點小事,不能容忍小的不滿,所以一點點小事,就會躊躇一晚上;有一件事不順心,就會整天坐著不起來,這就是我憂心忡忡的原因啊。志向沒樹立,見識又短淺,想求得心靈的安定,就不那么容易得到了。現在已是正月了,這些天來,我常常夜不能寐,輾轉反側,思緒萬千,全是鄙夫之見。在應酬時我往往在小處計較,小計較引起小不快,又沒有時間加以調理,久而久之,就是引盜入室了啊!
這恰恰說明,曾國藩其實也是和我們一樣的人,同樣有斤斤計較的時候,有見識淺短的時候,有心浮氣躁的時候,但他敢於面對自己的弱點,並無情加以拷問,這就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吧?
一個沒有志向的人,不可能有明確的目標;反之,志向則是人生前進的內在動力。一個人的志向不是天生的,都是在後天的生活中確立起來的,尤其是在對平庸、瑣細、放縱的生活的不滿中形成的。曾國藩也同樣是在庸俗的環境中醒悟的。鄭板橋說:“富貴足以愚人,貧賤足以立志。”曾國藩能在安樂中自立自強實在令人感佩!
人處於世,誘惑極多,如不能做個驅除內心私念的聖手,勢必要被私慾所困;曾國藩歷經世間滄桑,已修得“心氣合一,天地自寬”之境界,圖遠謀之時,已先立好大志。
一個人活在世上做人非常艱難,總有各種矛盾碰撞,甚至各種明里暗裡的爭鬥,稍不注意,就會成為犧牲品,更談不上成功了。因此一個人要善悟,在悟中發現別人的眼光、體察別人的心思、判斷別人的算計,在悟中確定自己應對對手的策略,在悟中更明白哪些事該做,哪些不該做,從而繞開各種陷阱,趨向自己的目標。
做人從哪裡開始呢?從立志開始。沒有志向的人和有志向的人絕對是不一樣,不僅是想像上的不一樣,而且也是事實上的不一樣。立志則能把這兩類人區別開來。
如何立志呢?曾國藩深有感觸地說:“《禮記》中說,君子莊敬日強。我天天過著很安逸、也很放縱的生活,於是,人也就一天天地衰頹下來。正像那些草木,志之不立,本之拔矣。”由此可知,千言千語,首先在於確立志向。這一年,是道光二十三年(18431,曾國藩正好三十三歲。
曾國藩過人之處在於,無論是低微鄙陋時,還是安逸富貴中都自立自強,鄭板橋說:“富貴足以愚人,貧賤足以立志。”也就是說,艱難困苦可以鍛鍊人,舒適安逸可以消磨人。有人奮鬥是因為他的環境艱苦;一旦條件改善了,他也就沒了奮發向上的動力了。曾國藩能在安適中自立自強實在令人感佩!
大凡有所成就的人,沒有不自強不息的。
諸葛亮講“志當存高遠”,宋文帝講做人應“慨然立志”,王夫之講“傳家一卷書,唯在汝立志”。還是曾國藩的同僚胡林翼說得好,他說,人生決不該隨俗浮沉,生無益於當時,死無聞於後世。我們應自立自強,努力做眾人所不敢為、不能為的事情,上以報國,下以振家,不負此昂藏七尺之軀。他所以說得好,是因為他說得全面、樸實,說得我們可以做到。當然曾國藩最為接近的是王陽明“猶不種其根,而徒事培擁灌溉,勞苦無成矣”。王陽明的“根”和曾文正公的“本”說的就是一個意思。
所以,做人的第一件事就是立志。也就是要使自己振作起來,抖擻精神,給自己一個目標,一個方向。很多人並不是智力不如人、意志不如人、條件不如人,然而很多年過去後,他還是不如人,這主要是因為他沒有確立遠大的志向啊!
東晉名將祖逖與劉琨都以雄豪聞名於世,兩人感情甚篤,共被而寢,常徹夜縱論天下大事,感嘆恢復中原的大業被苟且偷安之徒所貽誤。祖逖與劉琨約定:“如果四海之內風雲變幻,天下豪傑起事,我與你一起舉義中原做大事。”他們矢志習武練藝。當時,人們認為半夜雞嗚是不祥之音,生怕聽到。祖逖卻認為:“此非惡聲也。”半夜雞鳴正好催他們提早起床,從此雞鳴之刻就是他們習武之時。
非凡的志向誕生非凡的勇氣,正是因為有了堅定的志向,他們才能不為流俗所移,心正氣順,心安理得,有所作為。
曾同藩說,人如果能立志,那么他就可以做聖人,做豪傑,還有什麼做不到的事情嗎?他又何必要藉助別人的力量呢?古書上說:“我欲仁,斯仁至矣。”就是說,我想得到仁,這仁也就到了。我想做孔子、孟子那樣的人,於是就日夜孜孜不倦地攻讀,一心一意地去鑽研他們的學問,誰能夠阻止我成為孔孟那樣的人呢?如果自己不立志,即使天天與堯、舜、禹、湯這些聖人住一起,也只能他們是他們,我還是我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