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哈頓》[電影]

《曼哈頓》[電影]

《曼哈頓》,一個寸土寸金的地方。在這裡,各式各樣的競爭在進行著,就連天空也成了競逐的角力場。你將扮演著建設公司的大亨,在紐約市中心的土地上建起一棟棟直插雲宵的摩天大樓,並讓你名下的大樓,成為紐約市的新地標。或者也可以用低廉的價格廣建國民住宅,把每一塊地皮都納入你的板圖之中。但是要小心,因為今日的超高大樓,明日可能成為酷斯拉腳下的斷垣殘壁。

基本信息

創作人員

導演:

伍迪·艾倫WoodyAllen

編劇:

伍迪·艾倫WoodyAllen....(writtenby)and

馬歇爾·布瑞克曼MarshallBrickman....(writtenby)

主演:

伍迪·艾倫WoodyAllen....IsaacDavis

黛安·基頓DianeKeaton....MaryWilkie

梅麗爾·斯特里普MerylStreep....Jill

上映發行

日期

國家/地區上映/發行日期(細節)香港

HongKong1979年12月20日美國

USA1979年3月14日西德

WestGermany1979年8月30日西班牙

Spain1979年9月10日義大利

Italy1979年10月5日芬蘭

Finland1979年11月2日法國

France1979年12月5日日本

Japan1980年2月16日澳大利亞

Australia1980年2月21日瑞典

Sweden1980年3月12日丹麥

Denmark2001年7月27日......(re-release)法國

France2004年9月22日......(re-release)英國

UK2006年12月8日......(re-release)

製作發行

製作公司:
JackRollins&CharlesH.JoffeProductions[美國]

發行公司:
聯美電影公司[美國](1979)(USA)(theatrical)

米高梅聯美家庭娛樂[美國](1991)(USA)(VHS)

ArgentinaVideoHome(AVH)[阿根廷](Argentina)(video)

20世紀福克斯家庭娛樂公司[巴西](Brazil)(DVD)

其他公司:
AaronBeckwithCastingextrascasting

影片簡介

《曼哈頓》(英語:Manhattan)是美國導演伍迪·艾倫所執導的電影,於1979年上映,是一部喜劇電影。《曼哈頓》入圍2項奧斯卡獎,也是伍迪·艾倫生涯的代表作之一。

影片看點

影片融喜劇元素和嚴肅主題為一體,不僅表現了愛情,還表現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影片採用黑白攝影,極具情調,配上格什溫的音樂,堪稱美國小資生活的集大成者。 曼哈頓成了伍迪·艾倫這部影片最高貴的女主角,以她的活力、熱情、高雅贏得了觀眾的高度欣賞。

伍迪在片中當然是描寫人,曼哈頓大都市中的孤獨個體,但其中灌注的是對整個城市,整個城市的文化的熱愛,甚至是同生共死的感情。無論是事業上的失敗,生活中的孤獨,都是伍迪熱愛這個城市的原因。他愛的不只是曼哈頓的快樂幸福,也同樣熱愛這個城市中的沮喪頹唐,這才是真正的“愛”。

劇情介紹

劇照劇照

在格什溫溫情的浪漫樂曲中,黑白影調的曼哈頓展露出迷人的都市景象,浪漫而傷感,隨著樂曲的激昂,城市也仿佛更加快樂、悲傷、巨大、激動。畫外旁白不斷訴說著“他”對曼哈頓的複雜感情。

42歲的伊薩克·戴維斯,曼哈頓著名的電視作家在夜總會裡帶著17歲的女友崔西和朋友耶爾夫婦談論著生活、婚姻、藝術。伊薩克的第二任前妻正在寫著一本關於他們兩個人婚姻破裂的書,伊薩克希望她放棄這個計畫,但顯然不能成功。

耶爾的婚姻也不幸福,伊薩克碰到他和女友瑪莉在一起,瑪莉是《洞察》雜誌社編輯,她在藝術上的很多論點讓伊薩克很不舒服。

伊薩克越來越討厭自己從事的無聊電視節目,某晚終於發作,辭去了電視台的工作。在晚會上,他和瑪莉相遇,經過交談他逐漸發現瑪莉其實很聰明,討人喜歡,她討厭的言談其實是工作上的偽裝。

伊薩克的前妻帶著孩子威利搬去和一個同性戀女子同居,同時繼續撰寫她和伊薩克的婚姻生活以及作為一個同性戀者的快樂。這本書出版後轟動一時,伊薩克被人看作是個怪物,只有崔西還是那樣崇拜他熱愛他,但伊薩克總認為兩個人年齡差距太大,就鼓勵她到倫敦學習、發展戲劇事業。

耶爾決定和瑪莉斷絕關係,維持自己的婚姻,就鼓勵伊薩克和瑪莉交往,但伊薩克卻發現瑪莉和耶爾深深相愛,於是一面責備耶爾的軟弱,一面與瑪莉斷交。此時的伊薩克開始寫小說,但總是不順利,他頓悟到崔西對他無比的重要性,於是跑到崔西的公寓。為時已晚,崔西已經決定行程,但保證半年後一定回來。臨走時,崔西對伊薩克說:“你應該對人增加信心”。

幕後花絮

·伍迪·艾倫對自己在本片中的表現厭惡至極,如果聯美公司非要保留《曼哈頓》,他承諾將免費給他們做一次導演;·Stacy Nelkin是伍迪·艾倫當時的女友,她還在紐約史岱文森高中就讀。據說是角色崔西的原型;

·在黛安·基頓(瑪麗)的書架上有一盒錄像帶是巴比龍papillon(1973)。在這部更早一些的電影中,安妮·白妮·霍夫曼(艾米莉)以不署名的演出和丈夫達斯汀·霍夫曼一起出鏡;·影片的開頭沒有演員字幕表;

·雖然這是伍迪·艾倫最不喜歡的一部自己的電影,卻是在商業上最成功的一部。他說很多年之後,他還是不相信自己能擺脫這部電影的陰影。

穿幫鏡頭

•在跟隨艾薩克沿著大街跑的時候,攝影機和工作人員的影子出現在擦肩而過的汽車上。

•混雜:在伊萊恩的第一段場景中,就在艾薩克準備說些什麼的時候,有人(也許是餐館的一個顧客,當他們開始拍攝的時候跑開了)走過攝影機前面。艾薩克大笑,然後很快恢復到一段即興演說中,談論他的女友是如何必須回家做家庭作業。

•事實錯誤:演員字幕表上的Mark Linn-Baker顯示為扮演Mary Linn-Baker。

影片賞析

繁華中的爛漫

電影兒一開始,一組城市的空鏡慢慢展現在我們面前,同事佐以一個絮絮叨叨的聲音在猶豫如何開始這個故事。鏡頭由凌亂的日景切換成一組煙花綻放在城市的上空。冷漠,浮躁,嘈雜,陰鬱,在一組關於這座城市的描述辭彙之中,作者最終選擇了浪漫——這也是由鏡頭最終落在那組夜晚的煙花上決定的,而且,畫外音從一組不斷自我否定的敘述中漸漸嵌入了導演的視角和觀點:“浪漫,喔,我喜歡這個開頭。”

在伍迪·艾倫的鏡頭裡,曼哈頓被描述成為一個冷漠而擁擠的城市,每個鏡頭都給人逼仄的感覺,城市的小酒館裡,幾個朋友喝酒,畫框裡滿滿當當的放著幾個主要角色,話題並不投機,言語裡充滿了隱藏的對抗。

導演似乎想用這種逼仄的鏡頭語言傳達給我們:在一座擁擠的城市裡面,每個人的相遇,乃至碰撞是尷尬而無奈的。善於挖掘戲劇元素的伍迪·艾倫似乎一下子就抓住了“城市”最明顯的特質。

婚姻破裂,因為老婆變成了同性戀,朋友不理解,重新認識的女人都是充滿自我保護意識的“刺蝟”,電視台的工作因為自己的一時衝動丟掉了——這是一個標準的都市人的形象。梅麗爾·斯特利普的同性戀情節很快就能讓我們想到《六人行》中的ROSS,也許是後者的抄襲,但我認為更多的,是一個開放得不能再開放的國家的通病。

倒霉,似乎是伍迪·艾倫影片永遠的主題,主人公伊薩克42歲,擁有沒完沒了的麻煩和永遠解不開的心結,倒霉的運氣讓這個老男孩總是不停的抱怨自己的生活,遇到的人,和這座城市的不合理,言語之中投射出都市人的尷尬與可笑。

在與那個一身是刺的女人熟識之後,伊薩克意識到,兩個人對這座城市有著驚人相似的印象:混亂,不可理喻

“大樓要拆了,我曾經號召過人們抵抗這件事,躺在大樓下面試圖阻止他們拆掉它,結果一個警察從我的手上踩過去,唉,這城市瘋了!”

曼哈頓大都市中的孤獨個體,其中灌注的是對整個城市,整個城市的文化的熱愛,甚至是同生共死的感情。無論是事業上的失敗,生活中的孤獨,都是伍迪熱愛這個城市的原因。他愛的不只是曼哈頓的快樂幸福,也同樣熱愛這個城市中的沮喪頹唐。

影片中最能體現城市感的人物要算那個從外地(實在想不起來哪個城市了)的女人了。出場的時候長篇大論,對這個城市的藝術,文化,以及所有的事務不屑於故,並且一再的重申自己是剛剛到達這裡的。言語之中充滿了緊張與自我保護意識。這也許就是造成都市冷漠的最終原因,每個人都小心翼翼的保護著自己,生怕被別人認為淺薄和沒有獨立見解,這種抬槓式的對話方式造成了人與人之間溝通的困難,所以,伊薩克在第一次見到這個女人之後的那一段絮絮叨叨的抱怨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然而影片從一開始就告訴我們,這是一個關於浪漫的故事,那么愛情應該是影片最主要的情節。在作者眼中,這座城市雖然冰冷,雖然逼仄,但還是有讓他熱愛的東西,也許正是因為城市的冷漠才讓愛情在一片冷色中顯得尤為突出。

有意思的是,兩位愛情主人公對彼此的了解,也正是我們通過影片對於曼哈頓的了解,伊薩克表面上絮絮叨叨,充滿對這個城市和自己不行遭遇的抱怨,然而這個外來女人慢慢的了解到,原來這是個內心情感豐富,並且非常善良的人,而伊薩克對女人的了解,也是從一開始的一百個看不上,到後來漸漸剝去偽裝之後的熱愛。由此,一個通過人物展現出來的城市情感慢慢顯露在我們面前,對於一座城市的感情,就是對一個情人的感情,裡面摻雜了由厭惡到了解,到喜愛,進而驚喜,最終變成習慣的各種感覺。

片中還有一個比較有意思的人物,就是那個17歲的女孩瑪麗,如果用符號學的角度來分析的話,這個女孩象徵著純潔和執著。影片中伊薩克對這個女孩的態度非常有意思,始終在抱怨兩個人的年齡差距太大,並且不厭其煩的告訴瑪麗:“你的人生還沒有開始,將來你會遇到比我好上千倍的男人。”在遇到耶爾(那個外來女人)之後,這種感覺更加強烈,但是說辭也隨著伊薩克對耶爾的感情逐漸升溫而慢慢變得虛偽起來。就在最終耶爾離他而去之後,伊薩克感到自己非常孤獨,不能讓自己的感情生活沒著沒落,於是重新對17歲的瑪麗展開愛情攻勢。在影片的最後,那些說辭顯然非常的虛偽,並且前後言行不一,但這卻讓瑪麗感動——也許城市中還存在著純潔?這個結尾太棒了!把問題留給觀眾去想。

最有還有一點補充,就是伍迪·艾倫式的幽默。幽默元素在他的電影中無處不在,然而每個元素都不是隨興的安插,都是有非常嚴謹的內涵。舉兩個例子:

一是伊薩克在與耶爾表達感情之後,有一段MV式的表現愛情的段落,兩個人在湖上划船,湖光山色,畫面爛漫得無以復加,伊薩克無意間把手伸進湖水裡,臉上是一副陶醉的表情,但是慢著!手裡抓到了什麼?再次把手拿上來的時候是一手的泥。這個橋段將整個爛漫氣氛變得尷尬可笑。導演似乎想通過這個小動作來預示,這兩個人的愛情不會一帆風順——不浪費任何一個可以為主題服務的視覺元素,實在是太高明了。

還有一個段落,同樣是沒有對白。伊薩克帶著兒子逛街,在櫥窗前兒子看上一條巨大的帆船模型,伊薩克卻建議兒子買那個相對小一點的,鏡頭是從店裡面拍的,兩個人經過一番無聲的爭執之後,失去耐心的父親打了兒子的腦袋一下,兒子進入店中,而伊薩克卻開始掏兜數錢——都市人的尷尬與無奈被表現得淋漓盡致。

演員介紹

伍迪·艾倫基本上每年都有一部新片推出,產量穩定的同時也能堅持自己的特點,這也是他的影迷們一直支持他的原因所在。他的其他知名作品包括1992年的《賢伉儷》,1993年的《曼哈頓神秘謀殺》,1995年的《無敵愛美神》,1996年的《人人都說我愛你》,1999年的《甜蜜與卑微》,2000年的《暴發戶》,2002年的《好萊塢式結局》等。2005年,他轉變風格,導演了驚悚題材的《賽末點》,好評如潮,2006年他與斯嘉麗·詹森再次合作了《獨家新聞》。

獲獎情況

青年藝術家獎1980BestJuvenileActressinaMotionPicture(提名)瑪瑞兒·海明威

金球獎(GoldenGlobe)1980BestMotionPicture-Drama(提名)

英國電影學院獎(BAFTAFilmAward)1980

最佳音響(提名)JamesSabat

最佳音響(提名)DanSable

最佳音響(提名)JackHiggins

最佳男主角(提名)伍迪·艾倫

最佳攝影(提名)戈登·威利斯

最佳影片

最佳導演(提名)伍迪·艾倫

最佳女配角(提名)梅麗爾·斯特里普

最佳女配角(提名)瑪瑞兒·海明威

最佳女主角(提名)黛安·基頓

最佳剪輯(提名)SusanE.Morse

最佳劇本伍迪·艾倫

最佳劇本馬歇爾·布瑞克曼

美國編劇工會(WGAAward(Screen))1980
最佳喜劇類原創劇本(提名)馬歇爾·布瑞克曼

最佳喜劇類原創劇本(提名)伍迪·艾倫

美國國家評論協會獎(NBRAward)1979 最佳影片

美國國家評論協會獎1979最佳女配角梅麗爾·斯特里普

日本學院獎(AwardoftheJapaneseAcademy)1981 最佳外語片(提名)

義大利電影新聞記者協會銀絲帶獎1980BestDirector-ForeignFilm(RegistadelMigliorFilmStraniero)伍迪·艾倫

奧斯卡1980
最佳女配角(提名)瑪瑞兒·海明威

最佳原創劇本(提名)伍迪·艾倫

最佳原創劇本(提名)馬歇爾·布瑞克曼

凱撒獎1980最佳外語片伍迪·艾倫

NewYorkFilmCriticsCircleAwards1979最佳導演伍迪·艾倫

NationalSocietyofFilmCriticsAwards,USA(NSFCAward)1980最佳女配角梅麗爾·斯特里普

NationalSocietyofFilmCriticsAwards,USA1980 最佳導演伍迪·艾倫

NationalFilmPreservationBoard,USA(NationalFilmRegistry)2001
LosAngelesFilmCriticsAssociationAwards(LAFCAAward)1979
最佳女配角梅麗爾·斯特里普

GuildofGermanArtHouseCinemas1981ForeignFilm(AusländischerFilm)伍迪·艾倫

DirectorsGuildofAmerica,USA1980 OutstandingDirectorialAchievementinMotionPictures(提名)伍迪·艾倫

影評

《曼哈頓》延續著《安妮·霍爾》以來的發展路線。艾倫早期影片中大量,甚至毫無節制的噱頭和俏皮話,在這部影片中退居其次,成了影片中活躍氣氛的調劑品。影片中的主角,還是有很濃重的個人色彩,電視喜劇作家和艾倫的電影導演(演員)的身份幾乎可以重疊,而其中男主角和一個少婦之間若即若離的關係是否也來自艾倫的生活,就不能那么肯定了。影片的黑白攝影和格什溫的音樂營造了一個樸素柔和的懷舊氛圍,令人感嘆人生的歲月流轉。

地點介紹

曼哈頓是紐約市的中心區,該區包括曼哈頓島,依斯特河(即東河)中的一些小島及馬希爾的部分地區,總面積57.91平方公里,占紐約市總面積的7%,人口150萬人。紐約著名的百老匯、華爾街、帝國大廈、格林威治村、中央公園、聯合國總部、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大都會歌劇院等名勝都集中在曼哈頓島,使該島中的部分地區成為紐約的CBD。曼哈頓CBD主要分布在該區內曼哈頓島上的老城(Downtown),中城(Midtown),著名的街區是格林威治街和第五大街。

在老城長僅1.54公里,面積不足1平方公里的華爾街——CBD的金融區,就集中了幾十家大銀行、保險公司、交易所以及上百家大公司總部和幾十萬就業人口,成為世界上就業密度最高的地區。中城是曼哈頓的豪華居住區,帝國大廈,克萊斯勒大廈,洛克菲勒中心等一些著名的建築都坐落在這個區。中城的形成雖晚於曼哈頓老城,但卻有後來居上的勢頭。進入20世紀後,其他許多非贏利的辦公機構,如工會、研究部門、專業團體、政府機構等,也都集中於此,許多相關的專職事務所如房地產、廣告業、稅務部門等也迅速聚集其周圍,原來設在島南部的保險業及銀行也被中城良好的環境吸引而來。與此同時,商店,服務業等也漸漸聚集在周圍,這樣就使曼哈頓島的CBD更加具有吸引力。為解決曼哈頓CBD因產業不平衡而產生的矛盾,紐約市政府對格林威治街和第五大街採取了一些調控手段,改善投資環境,引導其平衡健康發展。加強紐約商務貿易中心功能,增強吸引力。

隨著城市的發展,在西部建了許多辦公樓、住宅樓、展覽中心等,且修建了穿過市中心區的捷運。隨後,政府又頒布了曼哈頓南部規劃,在島南端建成了寬闊的環形高速公路、世界貿易中心、1.5萬套公寓及辦公樓。在這些擴展的地區中,旨在為擁擠的市中心區分擔壓力,規劃機構加強了交通運輸網的建設,如把捷運和其它鐵路交通的出入口與新建辦公機構相連線,同時把人行道和商店設定在地下,並與捷運出入口直接相連。本世紀70年代中期,曼哈頓CBD逐漸形成。

曼哈頓CBD是紐約市發展的催化劑,這主要表現在:依靠CBD的影響,紐約市確立了其國際城市形象,國際性和跨國性行業組織在紐約市如魚得水,1979年有277家日本公司、213家英國公司、175家法國公司、80家瑞士公司及許多其它國家公司在紐約市設立分支機構;曼哈頓CBD的住宅和商業用房的成交額,占美國房地產市場中此類用房成交額的40%;美國21%的電話是從紐約打出的;地產增值,政府稅收增加,如曼哈頓的地產估價約占紐約市地產估價總額的53%,1969年至1983年間,曼哈頓區地產價值增長了約58%;曼哈頓地區經濟成長量占紐約市總經濟成長量的82%;CBD和它的衍生效益促進了紐約市的繁榮,1978年紐約地區的機場共接納了150萬到紐約參觀遊覽的遊客。

曼哈頓CBD的中央核心商務區是“華爾街”,集中了幾十家大銀行、保險公司、交易所以及上百家大公司總部和幾十萬就業人口,成為世界上就業密度最高的地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