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天忠憤集》

《普天忠憤集》

《普天忠憤集》是中日甲午戰爭時期詩文總集。

《普天忠憤集》

正文

中日甲午戰爭時期詩文總集。編者孔廣德,別號魯陽生,山東曲阜人。生卒年不詳。光緒前後在世。編選和出版此書時寓居上海。光緒二十一年(1895)冬石印巾箱本12冊。
《普天忠憤集》卷首朱印光緒皇帝關於甲午戰爭的“上諭”六道,並以其中“忠憤”二字題名。“上諭”中關於“遇有倭人輪船闌入各口,即行迎頭痛擊”和“當此創鉅痛深之日,正我君臣臥薪嘗膽之時”等語,亦為所收詩文的重要主題思想。次為孔廣德自序、張之洞等人序三篇。自序指出,當時文壇的主要情緒是因忠而憤:“或則憂憤而上封章,或則感憤而抒議論,又或則蓄其孤憤而形之於詠歌,無非憤也,即無非忠也。”“忠憤”也正是這部詩文總集的主要指導思想和編選標準。其目的是“使讀之者因恥生憤,因憤生勵,兼其公忠,群思補救,挽既倒之狂瀾,撐天下之全局”。
這種“忠憤”正是愛國主義在甲午戰爭時期的具體表現。名為“普天忠憤”,則是因為采輯範圍甚廣,“上自朝士大夫,以至布衣女史,旁及西人”(《凡例》)。書分14卷,前12卷共收章奏29篇,議論99篇,詩226首,頌賦各1篇,詞7闋。後兩卷“增采章奏”32篇。書中所收基本上是光緒年間作品,大多“有關時局,泣涕而道,言者無罪,聞者足戒”(同前)。其中頗多不經見之作,如無名氏《冤海述聞》。
這部詩文總集,上承鴉片戰爭時期《射鷹樓詩話》的影響,下開阿英所編一系列反侵略文學集的先河,對於了解中日甲午戰爭時期的人民愛國情緒和詩文創作情況,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配圖

《普天忠憤集》《普天忠憤集》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