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晚清重臣李鴻章,以其風雲變幻的一生成為晚清時期最有爭議的歷史人物,去世不久,大儒梁啓超便為他立傳。和通常意義上的傳記不同,本書不僅僅是一部傳記,作者更是將李鴻章作為一個符號來審視中國傳統文化的命運。
李鴻章——一個以喜劇的方式進入世界,卻以悲劇終場的命運的寵兒。說他是命運的寵兒,是因為上天在鑄造李鴻章的時候,充分彰顯了人類的豐富性、複雜性和神秘性。我寫作李鴻章的動機卻是非常明確的,那源於清醒和困惑的交織——一種極端的清醒,也是一種極端的困惑。這種困惑與清醒是相聯繫的,更是相融合的。它不僅僅是對李鴻章本身的困惑和清醒,是對中國文化的困惑與清醒,同時也是對於世界以及人類思想和行為的困惑與清醒。
名家評論
中國近代,是一個複雜、多變、充滿苦難的社會轉型期,內憂外患紛至沓來,古今中外矛盾錯綜交織。李鴻章是這個時代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和作為,都是為了應對這樣一個亘古未有的大變局。作者能從較新的視角,重在揭示和闡述李鴻章的內心世界,及其因時代重負而引發的思想嬗變。想念會對讀者有一定的啟迪。
——戴逸
《晚清有個李鴻章》好就好在有著世界視野,它是把晚清社會以及李鴻章放在當時世界大環境下來進行闡述的。與此同時,對於中國傳統文化以及國民性,也有著精闢的論述和批判。
——朱大可
作者簡介
趙焰,男,20世紀60年代生人,作家,學者,現供職於《安徽商報》,擔任副總編輯一職,高級編輯。曾出版散文集《男人四十就變鬼》、《思想徽州》、《平凡與詩意》、《螢火閃爍》、《千年徽州夢》;小說集《與眼睛同行》;電影隨筆集《夜蘭花》等。
寫作背景
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我遭遇了李鴻章——一個以喜劇的方式進入世界,卻以悲劇終場的命運的寵兒。說他是命運的寵兒,是因為上天在鑄造李鴻章的時候,充分彰顯了人類的豐富性、複雜性和神秘性。選擇進入李鴻章,是有充足理由的,在合肥生活的很長一段時間裡,我一直沒有去那個步行街上的李府,甚至連這樣的衝動都沒有,原因是一直對於李鴻章有著天然的隔膜。我在少年時從銀幕上所見的李鴻章,留著山羊鬍子,陰險毒辣,城府極深,讓人心存忌憚。再看看當時書籍的介紹,除了當官、鎮壓、兩面三刀之外,就是接二連三地簽下很多割地賠款的協定,把好端端的一個大中國弄得支離破碎。因此,從少年時代起,我就對他一直沒什麼好感。況且,那個李府也不是李鴻章的原住所,只是他弟弟李鶴章的一處房產,後來出於宣傳和旅遊的需要改建的。這樣的贗品又有什麼意思呢,就更懶得去了。
但近來還是陸續讀了許多有關李鴻章的書。不讀還罷,一讀之下,對於李鴻章了解越多,震撼越多,困惑也就越多。李鴻章身上涵蓋的東西似乎太多了,他仿佛就是中國文化的集中體現,謎一樣的思想,謎一樣的人生,煙籠霧鎖在這個人的身上。
搞不懂,或許是因為李鴻章身上所體現的矛盾太多了,也太複雜了。那不僅是他性格上的矛盾,為人處世的矛盾,人格的矛盾;似乎更多的,還有時代的矛盾,文化的矛盾,甚至生存哲學和人性陰影上的矛盾。李鴻章可以說是一個集大成者,他不僅僅是舊道德、舊文化、舊功名的集大成者,同時也是那種五千年封建道德文化的集大成者。與此同時,東方和西方板塊撞擊後也在他身上表現出足夠的“熵”效應。在李鴻章的身上,既承載著舊時代的榮光和底氣,也承載著遭遇變故後的支離破碎、迷茫委頓。世界進展到18世紀初時,法國大革命已經平息,歐洲在經歷了長時間的紛爭之後,有了短時間的平靜。西歐列強在抓緊完成向工業化過渡的同時,在征服東方上找到了共同點,他們不再相互傾軋,而是攜起手來,開始向東方傾銷工業商品和文明方式。西方文化的侵略性表現出來了,野蠻而囂張,這使得內斂而文雅、注重內部和諧的東方文化感到極不適應;在技術上,瓦特發明蒸汽機後,西方的航海技術突飛猛進。蘇伊士運河的開通,大大縮短了西方和東方的距離,歐洲列強可以通過海上輕而易舉地進入別人的領地;在國力上,歐洲諸國突飛猛進,而中國自乾隆之後,盛極而衰,民力凋敝,經濟發展接近於停滯不前。長時間閉關鎖國的統治方式慢慢地向活力注入了隱蔽的毒素。人的智力逐漸降低,天才的火花漸次熄滅,甚至連早期的尚武精神也衰弱蛻變。更重要的是,由於西方盛行的理性思維、科學觀念以及基督新教對於資本主義的推動,歐洲的社會運轉,速度和效率明顯高於中國;而西方對於中國的了解,也遠遠勝於中國對於西方的認識……除此之外,東西方文化在價值觀上,也呈現出截然不同。
那是一個西風勁吹的時代,也是一個摧枯拉朽的時代。一些人自慚形穢,一些人茫然失落;一些人盲目自大,一些人痛則思變。堅硬在變得鬆軟,自信在變得脆弱,沉著在變得浮躁。李鴻章所經歷的,所遭遇的,要比他的前輩多得多。國門打開,洪水猛獸如決堤之水一樣湧入。對於遲重、緩慢的東方古國來說,這種翻天覆地的變化,如同打開了另一個“潘多拉的盒子”,中國人真正第一次認識到天外有天,文明之外還有文明;也第一次意識到另一種文化所具備的強勁力量。那種完全不一樣的異邦文明,像濕熱的海洋季風一樣撲面而來,一下子將這片國土上的旗幟和書本吹拂得七零八落。
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李鴻章作為古老中國的一個代表人物,不可避免地被推到了前台。在前台灼熱的燈光之下,李鴻章的身影暴露在大庭廣眾之下,他的聰明和笨拙都毫無遮擋地展示在時代面前。此人相貌堂堂,滿腹經綸,機鋒敏銳,辭令巧善;既傲慢清高,又忠誠仗義;既聰明無比,又不識時運;既開放改革,又故步自封;既寬厚賢良,又殘忍暴力;既溫文爾雅,又奸詐詭計;既陰鬱狡猾,又鋒芒畢露;既愛才如命,又妒賢嫉能;既爭強好勝,又忍耐寬容……李鴻章將自己的畢生都獻給了那個搖搖欲墜的封建王朝,他既是那個時代的賢良之士,同時又是那個時代的一個最大的絆腳石……從整體上說,李鴻章猶如一具木質的盾牌一樣,拚命地抵擋迎面射來的一支支強弩,而他所庇護的,既有岌岌可危的朝廷,又有水火之中的百姓民生……從一開始,這樣的背景,也就決定了處於這樣地位的人,終生以一種羸弱的抗爭方式,不可避免地與悲劇結緣。
百年前,晚清大儒梁啓超在評價李鴻章時說:“史家之論霍光,惜其不學無術。吾以為李鴻章所以不能成為非常英雄,亦坐此四字也。李鴻章不識國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勢,不知政治之本原,當此十九世紀競爭進化之世,而惟彌縫補苴,偷一時之安,不務擴養國民實力、置其國於威德完盛之域,而僅僅摭拾泰西皮毛,竭流忘源,遂乃自足,更挾小智小術,欲與地球著名之大政治家相角,讓其大者,而爭其小者,非不盡瘁,庸有濟乎?”
那么多喪權辱國的協定,也不得不自己親手去簽;那么多忍辱負重蠅營狗苟的事情,也不得不自己親自去做。李鴻章一方面要全力挽救將傾的廟堂,含辛茹苦,委曲求全;另一方面,還要忍受暴風驟雨似的譴責,防範各種各樣的詆毀和陰謀。李鴻章在挨動著自己的步履時,艱難而坎坷,苦澀而窒息。命運召喚他,只允許他服徭役,從不允許他享受成功的喜悅。李鴻章服從著,也堅守著,他一再以他警醒而堅定的隱忍特性深深地紮下自己的觸鬚,然後,幻想著有朝一日會長成一棵大樹。這樣的堅守,需要巨大的內心力量。我不知道究竟是什麼在支撐著李鴻章,是宗教信仰和出世的精神?是五千年“忠、義、信”的道德觀和價值觀?還是入世極深的利益誘惑?
人性永遠是一個謎。世事同樣也是。李鴻章所做的,他所表現的,實際就是人性和世事糾纏在一起的世紀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