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時代》年度人物評選是《時代周刊》的一項傳統,始於1927年,是頒給那些在一年中對全球文化產生重大影響的個人、團體、族群、地區和理念。在2008年美國總統歐巴馬當選年度人物,前總統小布希在2004年當選。
《時代》年度人物評選並不意味著褒獎,按照《時代》自己的話說,當選的個人或者群體需在當年有最大的影響力,“無論好壞”。
獲得者
2012年,美國總統歐巴馬當選,這是歐巴馬第二次當選。《時代》周刊編輯部稱,美國正處於巨大的文化及人口構成變化之中,歐巴馬既是這些變化的象徵也是它們的幕後推動力量。 2013年,羅馬天主教教皇弗朗西斯一世被評為《時代》雜誌2013年年度人物。弗朗西斯一世系史上首位非歐洲教皇,來自阿根廷。2011年,“示威民眾”這一群體性人物登榜首。示威民眾從中東國家擴展到歐洲、美國,他們改變了全球政治格局,他們重塑了人民力量。
2010年,得到《時代周刊》年度人物殊榮的是社交網站臉書的執行長馬克扎克伯格。
2009年,美國聯邦儲備局主席伯南克。
2008年:美國總統歐巴馬。
2007年:弗拉基米爾·普京。
2006年:“你”:指使用用戶分享網站的一眾網民。
2005年:樂善好施的撒瑪利亞人:波諾、比爾·蓋茨、及梅琳達·蓋茨。
2004年:喬治·W·布希。
2003年:美國士兵。
2002年:吹口哨者:美國世界通訊的辛西亞·庫珀、安然事件的莎朗·沃特金斯、及美國聯邦調查局的科琳·羅利。
2001年:魯道夫·朱利安尼。
2000年:喬治·W·布希。
1999年:傑夫·貝佐斯。
1997年:安迪·葛洛夫。
1996年:何大一。
1995年:紐特·金里奇。
1994年:若望·保祿二世。
1993年:和平締造者:納爾遜·曼德拉、費德里克·德·克拉克、亞西爾·阿拉法特及伊扎克·拉賓。
1992年:比爾·柯林頓。
1991年:特德·特納。
1990年:喬治·H·W·布希。
1989年:米哈伊爾·戈巴契夫。
1988年:瀕危的地球(“年度風雲行星”)。
1987年:米哈伊爾·戈巴契夫。
1986年:科拉松·阿基諾。
1985年:鄧小平
1984年:彼得·尤伯羅斯。
1982年:個人電腦(首次非人物獲得)
1981年:列赫·華勒沙
1980年:羅納德·里根
1979年:魯霍拉·霍梅尼
1978年:鄧小平
1977年:穆罕默德·安瓦爾·薩達特
1976年:吉米·卡特
1975年:美國婦女:(代表:貝蒂·福特、卡拉·希爾斯、艾拉·格拉索、芭芭拉·喬丹、蘇茜·夏普、吉爾·康維、比莉·簡·金、蘇珊·布朗米勒、艾迪·維艾特、凱薩琳·拜爾利、卡羅·塞頓與艾莉森·奇克)
1974年:費薩爾·伊本·阿卜杜勒·阿齊茲·沙特
1973年:約翰·西里卡
1971年:理察·尼克森
1970年:維利·勃蘭特
1969年:中產階級美國人
1968年:太空人:弗蘭克·博爾曼、吉姆·洛威爾、威廉·安德斯
1967年:林登·詹森
1966年:25歲及以下人士
1965年:威廉·威斯特摩蘭
1964年:林登·詹森
1963年:馬丁·路德·金
1962年:若望二十三世
1961年:約翰·甘迺迪
1960年:美國科學家(代表:萊納斯·鮑林、伊西多·拉比、艾德華·泰勒、喬舒亞·萊德伯格、唐納德·A·格拉澤、威拉得·利比、羅伯特·伍德沃德、查理斯·特拉珀爾、威廉·蕭克利、埃米利奧·G·塞格雷、約翰·恩德斯、查爾斯·湯斯、喬治·比德爾、詹姆斯·馮·阿倫與愛德華·珀塞耳)
1959年:德懷特·艾森豪
1958年:夏爾·戴高樂
1957年:尼基塔·赫魯雪夫
1956年:匈牙利自由戰士
1955年:哈洛·科迪斯
1954年:約翰·福斯特·杜勒斯
1953年:康納德·阿登納
1952年:英女皇伊莉莎白二世
1951年:穆罕默德·摩薩台
1950年:美國戰士:以韓戰中的美國戰士為代表(首次“抽象”概念獲選)
1949年:溫斯頓·邱吉爾
1948年:哈利·S·杜魯門
1947年:喬治·卡特萊特·馬歇爾
1946年:詹姆斯·F·伯恩斯
1945年:哈利·S·杜魯門
1944年:德懷特·艾森豪
1943年:喬治·卡特萊特·馬歇爾
1942年:約瑟夫·史達林
1941年: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
1940年:溫斯頓·邱吉爾
1939年:約瑟夫·史達林
1938年:阿道夫·希特勒
1937年:蔣介石(1887─1975)與宋美齡(1898─2003)(首次夫婦獲選)
1936年:華里絲·辛普森
1935年:海爾·塞拉西一世
1934年: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
1933年:休·塞繆爾·詹森
1932年: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
1931年:皮埃爾·賴伐爾
1930年:聖雄甘地
1929年:爾文·揚
1928年:華特·克萊斯勒
1927年:查爾斯·林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