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日本宮內廳2014年8月21日向天皇夫婦提交了記錄昭和天皇生涯的《昭和天皇實錄》。該實錄是有關昭和天皇的唯一官方資料集,共分61冊(合計約1萬2千頁)。該實錄記載了包括太平洋戰爭從爆發到結束的詳細經過等,因此其中是否會揭露有關日本昭和史上的新歷史事實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宮內廳於9月9日對外公開該實錄內容,並從2015年3月起陸續公開發行。編纂過程
1990年日本宮內廳開始啟動編纂工作,原本計畫耗時16年、在2005年度完成,但是由於發現新資料,編纂工作被2次延長,最終歷時24年多才完成。
共有112位宮內廳職員參與了工作,不包括人工費,單編纂經費就達2億日元左右。工作人員收集了天皇侍從和身邊人士的日記、宮內廳內外的公文等約3千份資料,並對約50位天皇身邊的人實施了調查訪談。此外宮內廳還派人前往日本全國47個都道府縣、美國、英國和比利時收集資料。
日本《大正天皇實錄》對外公開時,部分內容被作了塗黑處理。據稱,此次的《昭和天皇實錄》公開時,除了去除詳細病例等記錄外,不會做塗黑處理。此外,該實錄內容還將成為日本政府信息公開制度的適用對象。
日本計畫在今後5年陸續公開發行該實錄。在匯總成19冊的基礎上,預定於2015年3月首先公開發行前2冊。
主要內容
《昭和天皇實錄》按照年月日順序記錄了昭和天皇從1901年出生到1989年去世期間的活動等。除了與皇室有關的活動外,實錄中還介紹了與昭和天皇有關的政治、社會、文化和外交事件等 。
據日本共同社報導說,資料顯示,昭和天皇雖然對當時日本軍部的專橫,心懷不滿,不過還是不能以天皇之尊,阻止事態惡化,乃至讓戰爭爆發,導致他戰後也被追究戰爭責任,這讓昭和天皇“備感苦惱” 。
實錄中還透露,日本天皇極為反對軍部擅自主張偷襲珍珠港,認為這是自暴自棄,非常危險。而在昭和天皇晚年,也還認為二戰是他一輩子“最令人討厭的回憶” 。
實錄以已故前宮內廳長官富田朝彥的筆錄為史料,指出昭和天皇對靖國神社供奉甲級戰犯感到不滿,1975年11月21日最後一次參拜靖國神社後就不願再參拜 。
質疑
日本時事通訊社稱,《實錄》可能刪除不利於昭和天皇正面印象的內容 。
《朝日新聞》援引日本大學教授古川隆久的話稱,《實錄》內容是否屬實第三方根本無法驗證,《實錄》中幾乎沒有直接引用天皇的講話,涉及戰爭責任和退位問題上,措辭謹慎。而對於靖國神社合祭甲級戰犯一事,《實錄》也只是點到即止 。
共同社稱,《實錄》雖然在每條記述末尾寫上所依據的資料,但僅列舉資料名,沒有說明哪些內容參考哪種資料 。
日本《每日新聞》援引《昭和天皇》一書作者明治學院大學教授原武史的話說:“《實錄》在引用史料方面顯得比較隨意。”《實錄》在記述上存在問題,很多內容表達模糊不清。這種做法容易讓人產生疑問——為引導公眾得出“天皇沒有戰爭責任”的結論而隨意引用資料 。
有研究日本現代史的學者認為,《昭和天皇實錄》當中所公布的新資料,仍然沒有足以推翻當前對日本在戰爭責任中的新敘述 。
另外有關昭和天皇與駐日盟軍總司令部麥克阿瑟將軍會晤的全部記錄、向身邊人士談及戰爭爆發原委等資料也未被列入,沒能填補昭和史的空白 。
人物資料
昭和天皇
昭和天皇(1901年4月29日-1989年1月7日),本名裕仁,日本帝國第124代天皇,1926-1989年在位。裕仁在大正十年(1921年)因父親大正天皇患病而出任攝政,大正十五年(1926年)繼位,以《尚書》中“百姓昭明,協和萬邦”一句改元昭和。其在位期間經歷第二次中日戰爭與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後依照新憲法失去政治上的實權,以作為日本國家與國民象徵而存在。除了神話中的天皇之外,是日本最長壽以及在位時期最長的天皇,也是現時全球在位時間第二長的國家元首(最長為泰王蒲美蓬·阿杜德)。
美國在戰後出於對日本未來命運的考慮,對裕仁免於戰爭責任的起訴,因此他在二戰中的作用從未定性,在位62年的裕仁1989年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