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內容

作者簡介
羅伯特・海因萊因(RobertA.Heinlein,1907-1988)是美國最有影響力的科幻作家。他以高超的敘述技巧,精巧的科幻構思,極具時代感的激進思想以及對美國歷史和文化的獨特的科幻化闡釋,贏得了無數讀者的愛,被譽為“美國現代科幻小說之父”。
海因萊因同時也是世界科幻的“三巨頭”之一。他的作品被譯成數十種語言,在世界範圍內廣泛流行,是最受中國、日本以及俄羅斯讀者歡迎的美國科幻作家。
海因萊因著作頗豐,多次獲得各種科幻大獎,是第一位獲得世界科幻協會授予的“科幻大師”殊榮的科幻作家。其代表作包括《雙星》、《進入盛夏之門》、《星船傘兵》、《異鄉異客》、《嚴厲的月亮》等。
作品評價
《星船傘兵》的特立獨行首先在於,其故事背景是一個成熟的正面烏托邦。小說中的未來聯邦將全球事務管理得井井有條,政府通過軍隊淘汰不合格的平民,讓最優秀的人成為公民為社會服務。因此,《星船傘兵》一方面完全不同於描述“專制腐化政治集團下的個人反叛”的反烏托邦;一方面也被認作是保守烏托邦的代表之作,是一種意識形態絕對論。而更為激進的批評則斷言,《星船傘兵》挑戰了天賦人權和民主政治的傳統。具體來說,對海因萊因的“反民主”指認一般有以下幾種:尚武精神、國族主義、通俗理解中的尼采國家崇拜、隱秘的法西斯黨徒,或社會達爾文主義者。在大眾文化中,《星船傘兵》里著名的人類與蟲族大戰通常被理解成冷戰思維;艱苦的新兵訓練意在展示軍人的男子漢氣概;“政府支持個人獲得選舉權”則與同時期小說中“政府圖謀破壞選舉”的一般寫作模式相反,是不切實際的奇思異想。
以上種種說法暗示了《星船傘兵》的兩重性:它們一方面難以擺脫二戰之後西方社會的各種困境,另一方面又局限於意識形態化評論的圈子,沒能打開歷史學與社會學的理解視野。可能這也注定了《星船傘兵》的當代命運:一部分讀者倍感歡欣鼓舞時,另一部分觀眾卻在諷刺嘲笑它,還有一些試圖為之“辯護”的人卻又偷偷更換了原本的概念。因此,閱讀《星船傘兵》必須避開一般評論文字中的偏激論點。仔細推究,海因萊因在《星船傘兵》中展示的其實是一種根源於古希臘英雄、中世紀騎士的人格理想。海因萊因對個體心性的洞察力,對健康和堅強人格的強調,對勇敢戰鬥、不捨棄受傷戰友的推崇,對人應當怎樣擁有內涵著價值的人生的關心,都和古典希臘靈犀相通。這正如黑格爾在《美學》中提出的明確見解:古代希臘英雄擁有獨立自足的人格,在作為公共目的代表者的國家面前,他們在完成倫理和正義的同時,體現了個人與社會和諧統一的關係。換言之,從內心到外表都完整、自由、堅強的人就是藝術中最理想的狀況,也是古典希臘藝術的核心。
改編電影

電影與小說最根本的分歧在於:小說雖然屬於星際戰爭題材,但作家講述的重點卻不是戰爭,而是年輕的主人公為取得公民權所經受的嚴酷考驗。在海因萊因的很多小說中,都有一個嚴父形象占據著小說的核心地位,《星船傘兵》也不例外,甚至出現了多個這樣的形象。他們實際上是作者的代言人,通過他們的言行,作家暢快淋漓地表達了自己對西方政治及社會生活的獨特思考與觀點。而這一切在電影中卻都被淡化了,范赫文將重點放在了更具畫面衝擊力的人類與“臭蟲”兩大種族的血戰上。這種定位大大降低了影片的思想性。
另外,2011年這部作品的動畫電影新作《星船傘兵:入侵》已確定將在2012年7月21日發售,而日本的著名動畫製作人荒牧伸志,將擔任本作的導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