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作者:(美)(JOHNTOLAND)約翰·托蘭譯者:郭偉強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頁碼:973頁碼
出版日:2008年
ISBN:780225454X
裝幀:平裝
開本:32
內容簡介
《日本帝國的衰亡》是美國歷史學家約翰·托蘭所寫的一部以戰爭為題材的長篇歷史紀實著作。作者在書中描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口本帝國主義於1936—1945年問和希特勒的納粹德國遙相呼應,在東部開闢侵略戰場,橫行亞洲,侵略中國,蹂躪東南亞各國人民,發動太平洋戰爭,偷襲珍珠港,直至最後被迫求和投降的歷程。書中史料極為豐富,有許多材料系出自當時美、日兩國的戰時檔案,也有不少史料是一些原為日本天皇的公卿貴族、重要軍政頭目和參戰當事人提供的。作者根據史實,生動地描繪了一幕幕侵略戰爭的殘酷場面,揭露了戰爭給受害國人民和口本人民所帶來的巨人災難,以及日本戰犯製造戰爭的內幕。原著於1970年10月在美國出版後,即成了一本暢銷書,並奪得了1971年度的普利茲新聞獎,僅在得獎當年就冉版三次,在西方廣大讀者中引起了強烈反響。該著對研究第二次世界夫戰的歷史,特別是對口本帝國豐義的侵略史,有一定價值,堪稱《第三帝國的興亡》的姊妹篇。作者簡介
約翰·托蘭1912年生於美國威斯康星州一個傳統的基督教家庭。青年時代的托蘭沒有想過會成為歷史學家,他那時的夢想是成為百老匯的劇作家。大學裡,托蘭學的就是戲劇創作。大學畢業後,他背起行囊走遍了美國。四十二歲以前,他是個事業上不成功的劇作家、官場裡得不到賞識的軍官、家庭生活中的失敗者。1954年,有人約托蘭寫一部有關大飛艇的書,他利用在空軍服役時的關係,走訪了眾多飛艇時代的親歷者,掌握了大量獨家的第一手材料。這本《天空中的船隻》使他一舉成名,也正是從這一年起,他開始了“在歷史中的生活”。托蘭的著作側重史料的蒐集和對當事人的採訪。在書中,他會把所知的一切全部告訴讀者。目錄
上冊前言
第一部 戰爭的根源
第一章“下克上”
第二章 挺進盧溝橋
第三章“那么,這將是背水一戰”
第二部 烏雲壓頂
第四章“還原到白紙上去”
第五章 致命的照會
第六章z作戰計畫
第七章“戰爭的爆發時間可能比任何人想像的要來得快”
第三部萬歲
第八章“視死如歸”
第九章“我們前面的艱難歲月”
第十章飄渺的希望難逃的失敗
第十一章 “對他們發慈悲就是延長戰爭”
第十二章 “捫心無愧”
第十三章 轉折
第四部死亡之島
第十四章小本經營行動
第十五章 綠色地獄
第十六章“本人罪該萬死”
第十七章 結局
下冊
第五部 調兵遣將
第十八章鼠輩與好漢
第十九章向馬里亞納群島躍進
第二十章“七生報國”
第六部 決戰
第二十一章“誰也別心慈手軟”
第二十二章雷伊泰灣之戰
第二十三章“斷頸嶺”之戰
第二十四章 潰敗
第七部 苦盡甘來
第二十五章“絕好機會”
第二十六章火剛熄滅的地獄
第二十七章 江戶之花
第二十八章 最後一次出擊
第二十九章 鐵颱風
第三十章散兵游勇
第八部“一億玉碎”
第三十一章 尋求和平
第三十二章“那是不用你操心的決定”
第三十三章 廣島
第三十四章……以及長崎
第三十五章“忍不住也得忍”
第三十六章 宮廷叛亂
第三十七章 鶴聲
尾聲
書摘插圖
第一章 “下克上”:1
1936年2月25日下午,東京上空彤雲密布,預兆不祥,大雪已經厚厚地覆蓋了全市,而且看樣子還要下。前三個晚上已下了一英尺多,是五十四年不遇的大雪,交通受阻,陷於混亂,有的劇院不得不改為臨時旅館供回不了家的觀眾借宿。
東京儘管披上了銀裝,可是看上去幾乎仍然是既有西方色彩又有東方色彩。日本已經甩掉它過去的很多封建的東西,成了亞洲一個最先進最西方化的國家。離傳統瓦頂的皇宮幾百碼的地方,一座四層鋼筋水泥結構的新式建築是處理宮廷事務和天皇辦公的宮內省大廈。圍繞皇宮的古老石牆和護城河外,同樣是東西合璧:帝國劇場和第一生命大廈等一長排新式建築猶如芝加哥的完全是西方式的高樓大廈,而僅僅相隔幾個街區,就是狹窄的卵石小街,一排排藝妓館、壽司鋪以及和服店,鱗次櫛比,還有房子搖搖欲墜的各種小商店,它們門上掛著隨風撲動的暖簾和五顏六色的燈籠,即使在這樣的陰天,也顯出一派歡樂氣氛。緊近皇宮一座小山上的是尚’未竣工的國會大廈,這座大樓主要是用沖繩運來的石塊建造的,好像是仿埃及的式樣。在這座威嚴的大廈的後面,是一幢幢政府首腦的寬敞官邸。其中最大的是首相官邸,這座官邸由兩幢樓房組成,辦公部分是早期弗蘭克·勞埃德·賴特風格的西式建築,起居部分是日本式的,牆薄如紙的滑動門,地板上鋪榻榻米。
但是,外表寧靜的東京卻醞釀著一場騷動,一場即將沖向大雪覆蓋的街頭的激烈騷動。皇宮外側一端是第一(玉)師團的兵營。該兵營由於陸軍省一名少佐告密說他們要發起武裝叛亂而引起了當局對他們的注意。告密者說,他從某一青年軍官那裡獲悉,一批激進分子計畫於該日刺殺天皇的若干名顧問。嫌疑分子已受到監視,還給政界要員派了應付緊急情況的保鏢。首相官邸的門窗都用鋼筋和鐵條加固,安上了直通警視廳的警報器。可是憲兵隊和警方覺得他們滿可以從容對付局勢。一小撮叛亂分子不管有多么強烈的動機,畢竟翻不起大浪。此時他們對情報所說即將發生叛亂的可靠性如何正半信半疑。這一天眼看就要結束。
他們這種安然自得的態度似乎是不可思議的,因為負責守衛皇宮的精銳部隊中的造反情緒非常強烈。他們的傲慢不遜極為明顯,因此已下令於數日內把他們調往滿洲。他們露骨地蔑視當局,以致有一支部隊競以演習為名,集體跑到東京警視廳門前去撒尿。這些不服管束的官兵中另有一千四百人正在謀劃揭竿而起,準備於次日拂曉前分頭襲擊東京六個目標,包括警視廳和若干政府官員的住宅。
在為這些襲擊進行複雜的準備工作的同時,尋歡作樂的人們卻在漸漸黑下來的大街小巷上閒逛尋找消遣。銀座——即東京的百老匯第五大街——已經擠滿了熙熙攘攘的人群。對日本青年說來,這兒早已成了外部世界的浪漫象徵,是霓虹燈、婦女裝飾品商店、咖啡館、美國和歐洲電影、西式舞廳和餐館組成的仙境。距這裡不遠的赤坂區(那裡的男女普遍穿和服),古色古香的日本也期待著一個歡樂的夜晚。那些臉上塗脂抹粉,身穿五光十色舞服的藝妓,好像是來自古代的不速之客,坐在人力車上沿著柳樹成行的蜿蜒的街道穿梭。這裡的燈火比較昏暗。警察提著的日本傳統的紅燈籠,散射出柔和的令人思鄉的光芒,宛如一幅迷人的木刻變得栩栩如生似的。
這些叛亂者的動機並不是出於個人野心。如同在他們以前的六批人一樣——那六批人都失敗了——他們企圖用暴力和暗殺手段去糾正日本社會的不公正。日本的傳統使這些罪惡行徑合法化,日本人給這種行為起了一個專門名詞——“下克上”(gekckujo)。這個詞最初是在15世紀使用的,那時,各級地方到處發生叛亂,地方豪族拒不服從將軍…,而將軍又不服從天皇。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專制制度在歐洲瓦解,接著出現民主、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潮流。這在日本青年人中產生了巨大影響,要求變革的呼聲甚囂塵上。政黨相繼出現;1924年開始實施成人普選法。但是,所有這一切都發生得太突然了。在日本,視政治為賭博或搖錢樹者大有人在,已揭露出一系列醜聞,如松島紅燈區醜聞、鐵路醜聞、朝鮮醜聞等。對貪污賄賂的告發,使國會大樓內發生了激烈的爭吵。
伴隨日本西方化而來的人口爆炸性增長更加深了混亂。本州、四國、九州和北海道(日本四大島,加起來幾乎不到加利福尼亞州的面積)就有八千萬人擁擠在一起。國民經濟無法承擔每年增加約一百萬的人口。農民由於產品價格暴跌而處於飢餓的邊緣,他們開始組織日本歷史上的第一次抗議。成千上萬的城市工人失去工作,不得不風餐露宿於街頭。左翼政黨和工會組織紛紛應運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