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自己》

《放下自己》

她嫁給了一個大她27歲的男人,給3個已懂事的孩子當繼母。她會扮演好哪一個角色:妻子?繼母?還是心理專家?而每一步,她都是用生命去體驗。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張寶蕊以她最真實、最真誠、最關愛的心態面對每一個生命個體,她最常對她的求詢者說的一句話是:“好好愛自己”。她認為,每個人相對於自己,就是一份最好的禮物。

作者簡介

張寶蕊,國際心理輔導專家,美國復旦大學心理輔導碩士、美國愛丁堡大學青少年輔導碩士、美國精神心理研究院精神心理學博士。自1992年起,每年到國內多所大學做心理輔導的專題演講,其切中實際的演講題材,輕鬆自然的演講風格深受廣大青年學子的喜愛。著有《如何激發自我的潛能》、《壓力減輕法》等心理輔導方面的著作;亦在《都市心情》雜誌辟有專欄。

媒體評論

悲悲喜喜真性情—關於作者她嫁給了一個大她27歲的男人,給3個已懂事的孩子當繼母。她會扮演好哪一個角色:妻子?繼母?還是心理專家?而每一步,她都是用生命去體驗。張寶蕊的童年很苦。她出生於台灣一個貧寒的軍人家庭。父親很早就癌症纏身,兄弟姐妹多,全靠母親給人做保姆供養生活。她從小就是個問題少女,性格內向,非常自卑,從來不敢在人多的場合說話,為了逃避家人的爭吵、逃避充斥髒話的環境,常常一個人到街上孤獨地流浪。從中學到大學,她無數次地想到自殺。17歲那年,她鼓起勇氣,走進了心理諮詢中心。幸運的是,她遇到了一位非常好的心理輔導老師,這位老師陪伴她度過了孤獨而痛苦的青春期。也就是從那時起,她選擇了做心理輔導員,直到現在,她從未間斷過看心理醫生。她說,她從心理醫生那兒學會了自我認識、自我覺察,進而自我成長。記者:您在給別人做心輔導的過程中,最深的感動是什麼?寶蕊:常常感動以致流淚。在美國讀博士期間,我在一家老人院兼職做心理輔導員。長期照顧一位中國老太太,她是植物人,臥床已經10多年。我天天去陪她,和她講話,給她講故事、唱歌,兩年半從不間斷。一天早晨,奇蹟出現了,當我再次問候她時,她的眼裡流出了淚水!我完全震驚了。別以為看不見聽不到,其實她在用心感應著一切!記者:有沒有過失敗諮詢經驗?寶蕊:當然有。在台灣聖功女中做心理輔導員期間,我擔任校總務主任。有一個學生和我非常親密,很樂意向我傾訴知心話。她的家境不好,父母離婚,於是她經常逃學。學校終於不能容忍了,決定開除她。校長徵求我的意見,我左右為難,作為心理輔導老師,我最清楚在這種時候千萬不能拋棄她,如果繼續給她做心理輔導,她會有很大改變;但是她是學生,又不能違背校規。當我決定開除她時,我哭了,我知道從此之後,我將失去她的信賴。果然,離校後,她給我來了一封信,只寫了一句話:“我恨你!”看完信後,我痛哭失聲……如果是現在,我會處理得更好,我發誓以後只做專職輔導員,再不兼職行政工作了。(張寶蕊眼中淚光閃爍,看得出,這件事在她的心裡投下了很深的陰影。)記者:您36歲才結婚,而且一嫁就嫁到美國,還做了3個孩子的繼母,有壓力嗎?寶蕊:壓力很大。孩子們開始很反對我和他們的父親結婚,對我很排斥,但我相信能做好一位母親。我有6個兄弟姐妹,為了撫養孩子,我母親付出了很多磨難和艱辛。從小我就發誓長大了不要結婚,不生孩子。但是很奇怪,我卻很喜歡別人家的孩子,我在當老師的時候總能和孩子們打成一片。我抱著獨身主義原則直到36歲,在我先生的強烈進攻下土崩瓦解。正好我不想生孩子,而他有3個孩子,我很慶幸一下子就擁有了3個孩子。我很愛他們但並不討好他們,我聆聽他們接納他們,同時也真實地展示自己的喜怒哀樂。不到3個月孩子們就接納了我。現在,孩子們已經和我融為了一體,擁有他們已經足夠,所以我自己沒有再生小孩。記者:您先生比您大整整27歲,但看得出,年齡並沒有給你們造成障礙,你們非常恩愛,您也常說,先生是您最好的朋友,結婚13年,仍然保持著初戀情侶的幸福感覺,是否有什麼秘訣? 寶蕊:哎呀,你不知道,最初的10年過得多么辛苦!剛開始到美國,和他相處很困難。在我台灣的家庭里,大家早已習慣了以硬碰硬,不是你吼我,就是我吼你。所以在他面前,我總是“NO!NO!NOt!”他終於受不了了,我們開始了無休止的爭吵。……

目錄

悲悲喜喜真性情——關於作者與我同行我的成長曆程請理解我請與我同行不完美的人生與我用心體會人生的智慧學會去愛多愛自己一點善待自己,感染他人練習愛自己一生一世學習去愛你是唯一的愛的台階愛,要show就在現在做情緒的主人對“恐懼”的認識——感覺害怕而仍然去做做doing,有hoving,存在being偏見放下布袋何等自在放下自己做自己情緒的主人生氣,是壞事嗎一顆平常心壞情緒與好情緒痛苦的意義期 待消解煩躁的秘密給焦慮與擔心一個底限痛苦與受苦把不幸當做命運的斧鑿溝通無阻換位思考,良好溝通第一步投射如同照鏡子與不同於自己的人相處原諒人際關係中的無知纏來纏去,纏來禪去成長的“維他命”成長的需求適切的關心挫折教育走過考試的季節黎明之前是最黑暗的

精彩書摘

你是唯一的電視上,D教授講了一個故事。一個叫比爾的四年級男生,每天穿著髒兮兮的衣服,沒精打采地到學校。功課不好,人緣也不好,同學都不喜歡他,他也懶得搭理別人,他的老師對他毫無辦法,打電話給家長,家長也不太在意。學期結束時,老師要給同學們寫學期報告,她翻看了比爾以前的報告記錄,二年級的老師寫的是:“比爾很可愛,同學們喜歡跟他玩。他很活潑,媽媽生病了,對他的情緒似乎有影響。”三年級的老師寫的是:“比爾學習情況糟糕,注意力不集中,不太與同學說話,媽媽死了父親不太管他.”這位老師看到這裡,痛苦得流出了眼淚,她說:“我錯了,我沒有好好地教學生。”聖誕節快到了,班級準備在聖誕節的前一天舉行一個派對,同學們要帶禮物來交換。大家用漂亮的包裝紙將禮物包裝得美輪美奐,還繫上了蝴蝶結。只有比爾的禮物是那么寒磣,只是用超級市場上的黃色紙袋包著,再用粗糙的繩子隨便綁了一下。他覺得反正沒有人會在乎他的。當他拿出他的禮物來時,同學們都嘲笑那難看粗俗的包裝。出人意料的是。老師第一個將他的禮物拿起來,拆開。比爾張大眼睛,不相信地看著老師。這是一串鑲了小石頭的項鍊,一端還吊著一個小香水瓶。但項鍊上少了好幾顆石頭,同學們對這串壞了的項鍊指指點點,老師似乎對這一切都不以為然,她像在用最高級的香水一樣,小心地打開那小香水瓶,蘸了一點抹在脖子上。這時,比爾對她說:“你聞起來有我媽媽的味道。”老師哭了,比爾也哭了。聖誕節過後,回到學校,老師改變了她教學的態度,以前她教的是“語文”、“數學”,而現在她教的是“學生”,每天她很用心地看每一個學生的作業,用“心”與他們交流,特別是在比爾的作業上,她看到的是“比爾”,而不再只是作業。比爾開始在課堂上發言,主動地表達自己的看法與意見,他的成績越來越好,與同學的關係也有改善,六年級時他是班上最優秀的學生之一。在他上中學前,寫了一封信給老師:“你是我所遇到的最好的一位老師,謝謝你!”中學畢業時,他又寫了一封信給老師:“到目前為止,你仍是我所遇到的最好的一位老師。”日子一天天過去,老師在比爾高中畢業及大學畢業都收到同樣的信.有一天,老師收到一封比爾博士寫來的邀請信及一張婚禮請帖,上面寫著:“老師,你仍是我所遇到的一位最好的老師,我的父親去世了,請您代表我的父母來為我主持婚好嗎?”婚禮當天,老師戴上那串掉了石頭的項鍊為比爾主持婚禮.這個故事讓我淚流滿面。同一晚上,我聽到了另一個故事。在美國,沒有孤兒院,只有領養家庭,這種制度很不好,有的小孩在18歲正式被領養前常常會經過十幾、二十個養護家庭,對小孩的心理及心靈常有很大的不良影響。一個3歲小女孩米亞在經歷了一打以上的領養家庭後,來到養母洛絲家,米亞開口對洛絲說的第一句話是:“妓女。”洛絲嚇了一大跳,但她並沒有打退堂鼓,她了解米亞並不明白她說了什麼。她將米亞深深地擁入懷中,每天晚上她都親吻米亞,告訴她說:“米亞,我愛你。”米亞從來沒有回答什麼,只是看著她。直到一年以後的一個晚上,當洛絲照常親吻米亞並對她說“米亞,我愛你”時,米亞小聲地回答洛絲說:“我也愛你。”聽完這個故事,我再一次流淚不止。我流淚,是因為從小我的價值就是我的分數的價值、行為的價值。換個說法,我成績好,我聽話,我乖,我討人喜歡,那么,我就有價值。我流淚,是因為我看到每一個人的價值就是他賺多少錢,房子多大,官銜多高,學問多好,換句話說,只要人有錢,有地位,有好名聲,他就有價值。我流淚,是因為我仍然用這種尺度來丈量人的價值。而別人也是用同樣的尺度來看我的價值。所以,我們一碰到考試就想逃跑,一碰到競爭就焦慮,一看到比我們強的,我們就妒忌……所以,有人要自殺,有人要抨擊他人,有人殺人。有人不斷地生病……有一次我去一所高中演講,有一個老師對學校班際間的競賽很不以為然,因為學生們為了得到第一名,與別班的同學爭得你死我活,而且錙銖必較。如果贏了,就很高興,如果比別班差就很難過,很生氣。他說,這種競賽成了惡性的,傷自尊的,同學們和老師的心胸都變得狹隘了。說實在的,我太了解這種人與人之間的競爭了,因為不只這些同學是它的犧牲品,你與我,每一個人都在競爭中長大,我自己也深受其害。說實話,我是連“良性”競爭都反對的.在我看來,只要是競爭,它就沒有良性可言,一旦有競爭,就必要有個勝負。一旦有勝負,就會有價值的判斷。所謂的價值判斷,指的就是好與壞,高與低,贏與輸,一個人,一個家,一個團體,一個社會是需要價值判斷,因為它幫助我們分辨哪些是可取的,是進步的,是值得去努力的,哪些是要改變的,捨棄的,改進的。但是人們最大的困難是,人對自己對別人的價值是一種混同的看法,那就是,你、我等同於行為、外貌、學問、財富……所以,當比爾穿著髒兮兮的衣服到學校來時,老師、同學不喜歡他,因為那髒兮兮的外表讓我們判斷了他的價值,比爾就是髒兮兮的。我們不喜歡髒兮兮,所以就不喜歡比爾.想想看,不被喜歡的比爾又怎么會與別人建立起良好的關係呢?又怎么能培養良好的學習態度呢?當老師翻看比爾過去的學期評語時,她才認識到比爾的髒兮兮、不好好學習是有原因的。那時她才開了“眼”,看到了比爾這個人,而不是他的行為與外表,從此她的教學是針對著比爾這個學生,而非比爾的分數、學習態度、與同學的關係。至此,老師從心裡接受了比爾的價值,比爾的價值就是比爾這個人。同樣的,在米亞的養母洛絲眼中,米亞是唯一的價值,雖然米亞對她所說的第一句話是“妓女”,她仍接受她是米亞,而不是將她等同於一個說髒話的小孩,縱然米亞整整一年沒有回應洛絲的“我愛你”。洛絲也沒有判斷米亞是個不會感恩的小孩,沒有因此而討厭她,在洛絲的眼中,有價值的是米亞這個孩子,而是她的行為或態度。再來聽一聽這樣的聲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