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抱怨的藝術》英文原版於2011年年初上市,作者蓋伊•溫奇是紐約大學的心理學博士,博士後主修方向是是家庭及夫妻療法。溫奇博士早在十多年前就開始對抱怨這種社交現象產生濃厚興趣,並且將抱怨作為一種心理療法的工具運用到自己的實踐當中,而這本《抱怨的藝術》可以說是他這十年研究和實踐的結晶。 這本以“抱怨”為主題的心理指導書集幽默與實用為一體,以全新的角度來看待抱怨這件小事。
《抱怨的藝術》用積極而客觀的方式來看待抱怨。它分析了抱怨的本質和抱怨的作用,從心理學角度告訴我們那些“抱怨無用”的想法到底是怎么產生的。它顛覆了社會上普遍的“抱怨無用”論,提出了“有效抱怨”的概念——抱怨本身並沒有錯,傷害我們的是抱怨了卻無法解決問題。
基本信息
作者:蓋伊·溫奇(作者),李娟(譯者),王秀莉(譯者)
出版社:中國友誼出版公司;第1版(2011年11月1日)
平裝:304頁
正文語種:簡體中文
開本:32
ISBN:9787505728806
條形碼:9787505728806
內容簡介
![《抱怨的藝術》](/img/1/5c2/nBnauM3X0ADNzYTN2UjM0ADMyMTM3YTOwQTOwADMwAzMxAzL1IzLyQ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不抱怨的世界”真的存在嗎?
當你壓抑自己抱怨的衝動的時候,是否知道,這種壓抑將會影響你的身心健康?
抱怨的本身並沒有錯。
不知道問題在哪裡,就永遠不能進步!
《抱怨的藝術》將告訴你——
抱怨,能解決問題。
抱怨,能增進你的人際關係。
抱怨,還能增強你的自尊和自信!
只要你知道,如何正確地抱怨。
當你抱怨,卻受到冷遇,無法解決問題,是否會覺得深受打擊,失望、無助,甚至開始懷疑自己?
當你抱怨,獲得認同,解決了問題,哪怕那只是一點小小的成功,是否也會讓你如釋重負,精神煥發?
抱怨的本身並不是錯誤,傷害我們的其實是抱怨了卻無法解決問題!
告訴你怎樣正確抱怨,成功投訴!
它將令你獲得更周到的商家服務,更和諧的家庭關係,更美好的社區,更快樂的生活。
抱怨並非無用,只是需要技巧!
《抱怨的藝術》對解決我們日常生活中會遇到的問題提出了非常實用的建議。當你遭到餐廳、旅館及機場等地服務人員的冷遇,當你購買到問題商品卻無法退換貨,當你不知如何對朋友說出心中不滿,當你與配偶或孩子的交流陷入僵局,當你對居住小區的環境設施有某些建議……翻開《抱怨的藝術》,它會用幽默而輕鬆的方式告訴你如何去解決這些問題。
崔永元說過:“誰說抱怨不是建設性的意見呢,誰說抱怨不是積極的態度呢?就因為覺得有前途、有前景,所以才抱怨。”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抱怨”這個詞帶有極大的負面意義——我們往往只記住了抱怨的過程帶來的不愉快(不論是作為發出方還是接受方),而忽視了抱怨能夠產生的作用。《抱怨的藝術》用積極而客觀的方式來看待抱怨。它分析了抱怨的本質和抱怨的作用,從心理學角度告訴我們那些“抱怨無用”的想法到底是怎么產生的。它顛覆了社會上普遍的“抱怨無用”論,提出了“有效抱怨”的概念——抱怨本身並沒有錯,傷害我們的是抱怨了卻無法解決問題。
中國人自古崇尚含蓄與中庸,因而國人大多傾向於壓抑自己的抱怨。然而不抱怨,不代表不滿就此不在,迴避無法解決問題。這本來自大洋彼岸的心理指導手冊為我們帶來了全新的觀點,以獨特的角度告訴你如何對待自己和別人的抱怨,“該出手時就出手”,避免陷入自我抑制或過度抱怨的誤區。《抱怨的藝術》對解決我們日常生活中會遇到的問題提出了非常實用的建議。當你遭到餐廳、旅館及機場等地服務人員的冷遇,當你購買到問題商品卻無法退換貨,當你不知如何對朋友說出心中不滿,當你與配偶或孩子的交流陷入僵局,當你對居住小區的環境設施有某些建議……翻開《抱怨的藝術》,它會用幽默而輕鬆的方式告訴你如何去解決這些問題。
作者簡介
蓋伊•溫奇博士:美國心理聯合會(APA)成員,現居住於紐約。他於1991年獲得美國紐約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學位,並在家庭和夫妻治療方面完成了博士後研修。溫奇博士的私人診所開設於1992年,位於曼哈頓,致力於為個人、夫妻以及家庭提供幫助。他已經將抱怨作為一種治療工具套用於其心理治療實踐中長達十多年,同時也嘗試幽默說笑表演。這是他出版的第一本書。
目錄
致中國讀者
前言:有效抱怨改變你的世界
第一章會哭的孩子有奶吃
今天你抱怨了嗎?
如何抱怨才有效?
不要讓自己太委屈
宣洩情感有風險
抱怨是一種潤滑劑
不抱怨更鬱悶
溝通方法與時俱進
抱怨的藝術
你的抱怨為何無效?
溝通不暢,家庭不和
網路時代的抱怨
第二章你最大的財富是鼻子下面的嘴
破鏡可以重圓
“哥怒了”不管用
你在向誰抱怨?
不要讓悲觀登場
悲觀預言會打敗社會
小心被錯覺誤導
抑鬱症是憋出來的
誰是你該抱怨的人?
有效抱怨是成功的一半
溝通讓你更樂觀
第三章武裝你的嘴之前,先尋找自尊
遠離不靠譜
傷不起的自尊
臨場挽回你的自尊
目 錄
讓自卑見鬼去吧
不做高危D型人
你在抱怨什麼?
不需要醫生的療法
平常練練就好
第四章 語言藝術的秘訣,就是尺度的藝術
抱怨不當真要命
抱怨要適度
過度抱怨=作繭自縛
抱怨≠訴苦
不要瞎抱怨
一點都不能含糊
你的抱怨還不夠?
向你的心理醫生抱怨
抱怨是把雙刃劍
第五章 最立竿見影的溝通技巧
憤怒可能是魔鬼
理智與情感分清楚
抱怨的藝術
像禪師一樣調節情感
“重新建構”
抱怨可以是三明治
一次只抱怨一件事
三明治的核心層
三明治的第三層
不是你的錯,說出來
真相需要尋找
溝通可以更完美
求助陌生人的訣竅
抱怨也可以讓人舒服
第六章 親友的親密溝通
搞清楚你該抱怨什麼
認清婚姻的隱形殺手
溝通越多感情越深
婚姻的挽救法
青春期孩子的抱怨
責怪不是辦法
做孩子的傾聽者
目 錄
男性友誼:無聲勝有聲
女性友誼:抱怨不嫌多
善待親友的抱怨
第七章搞定電話另一端的秘訣
客服能解決問題嗎?
揭開電話客服的面紗
抱怨客服沒有用
電話客服能做哪些?
電話客服不能做哪些?
相互理解是關鍵
客服中心可以是天堂
第八章用抱怨改變社會
一件內衣引發的革命
政府應尊重平民
讚美與抱怨都重要
別吝嗇你的讚美
一封信改善社區環境
爭取你的話語權
抱怨的藝術
如何提高溝通效率
救救我們的孩子
如何縮短在醫院排隊的時間
公平也是男女有別
創造一個完美的世界
致謝辭
媒體評論
如果你以為這是一本跟風之書,那可大錯特錯了。它是如此好看並且實用,把常見的失敗而痛苦的抱怨,提升到了身心健康的高度,做了別開生面獨樹一幟的研究和討論。讓人忍不住一邊讀一邊回憶起不成功的抱怨,思忖需要改進的地方,然後迫不及待地想要實踐本書所傳授的方法,讓生活變的更美好。
——著名作家畢淑敏
這本書最大的價值是,它告訴了我們一種幾乎人人都用得著的智慧:生活中免不了抱怨,優秀者卻能將無效的抱怨變成有效的抱怨。學會建設性地抱怨,就能既避免矛盾,又能真正解決問題。
——著名暢銷書作家吳甘霖
感謝薩利給世界各地的孩子上了寶貴的一堂課。如事不遂願,就請繼續抱怨吧,直到目的實現。
——美國前總統比爾•柯林頓 現在社會多元化,利益多元化,年輕人面臨的選擇也多,參照的標桿也多,這個時候出現了抱怨,這么理解抱怨第一是個社會進步的表現,我們有機會有這個能力來抱怨。第二,抱怨是一個人進步的開始,抱怨不是絕望,我不太把抱怨看作社會消極的情緒,反而我認為今天社會進步到這一步人人能能抱怨,這是個人進步的表現。
——中坤投資集團董事長黃怒波
抱怨不是病,不會抱怨才容易病,你的情緒需要發泄,你的問題需要解決。
——暢銷書作家艾米
精彩書摘
第三章武裝你的嘴之前,先尋找自尊
在我研究抱怨心理學的大半年當中,總是想起丹尼斯來,他放棄法學院的直接原因是他無力處理好一系列不幸的常規抱怨,只是碰巧這些抱怨出現在一個具有轉折點意義、壓力增大的人生階段。丹尼斯來治療時談到他感覺多么糟糕,他是想從某個人那裡得到支持和共鳴,希望有人能理解他經歷過的一切。但我將他的感情撇到一邊,將診療朝有效抱怨的輔導這一方向引導,在他看來肯定是對他的輕蔑和侮辱,他會將我的動機理解為他無力在這個大城市獨立生活。無視丹尼斯脆弱的心理狀態,堅持解決他的抱怨問題帶來的風險會很大。
第五章 最立竿見影的溝通技巧
保持在一個標準上。憤怒、諷刺、辱罵或居高臨下的優越感──無論是多么合情理──都會致使受理投訴者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我們所表現出來的憎惡上,而不是放在我們實際的申訴上。不管我們憤怒的理由看起來多么正當,也不論受理我們投訴的評估部門事實上錯得多么離譜,憤怒的投訴總是很少能獲得令人滿意的解決。
讓我們仔細想想弗林教授,他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想想他在投訴信中使用的語氣(參見前一章)。他把引人注目的重點放在了食物中毒如何使他感到憤怒上,並且再三提及他的情緒狀態:(1)“我前段時間在您餐廳里有一段很不愉快的經歷。”(2)“我非常憤怒,我和妻子在這浪漫的特別之夜……”(3)“儘管如此,我仍然十分生氣,因為我才是病倒的那個人。”(4)“我感到很憤怒,所以覺得有必要給您寫這封信。”(5)“極度惱怒是我現在的全部感受。”(6)“我們將會帶著怨恨永遠記住這次的事。”(7)“我對這個痛苦的經歷感到憤怒至極。”
這位教授對憤怒的過分強調,對增加他投訴信的效力毫無幫助。儘管這些指控對餐館的聲譽極為不利,但是在收到他所虛構的憤怒情感的兩百四十家餐館之中,只有六十家願意給予答覆,四分之三的餐館根本就無視弗林教授幾乎不加掩飾的威脅。
事實上,當我們的確感到憤怒時,與憤怒有關的問題就會變得更加嚴重。有效抱怨之所以是一個我們難以掌握的技能,恰是因為抱怨的藝術憤怒將我們囚禁於“生存困境”中。具體來說,通常在我們的憤怒和挫敗感到達頂峰之際,也就是我們抱怨最強烈的時刻。因此,在感到怒火中燒而不得不猛烈抨擊的時候,清晰的思路和理智就顯得尤為重要。我們由此而面臨著一次選擇:我們要放縱自己的煩躁,為緩解壓力而採取一個看起來不錯的爆炸性發泄;還是努力使我們發熱的頭腦冷靜下來,找到一個令人滿意的解決方案?我們不可能做到兩者兼顧。
雖然我一直偏愛後一選項,但是感冒的那天晚上,我的痛苦和敵對心態好像完全吞噬了我。我記得自己毫無頭緒,甚至不知道有沒有可能改變這種強大的情緒,我完全靠意志力使自己從憤怒和煩躁不安轉向冷靜和沉著。那天晚上,伴隨著外面肆虐的鑽孔聲萌生的,便是我的生存困境:我怎么能抑制內心狂暴的情緒呢?
當時我差點被我的憤怒征服,不過話說回來,我的博士論文其實就是有關該如何調節人類情緒這一主題的。因此,即使受著上呼吸道感染的痛苦折磨,我也知道肯定有某種心理技巧可以幫我緩解情緒。但是,任何方法都需要大量的努力,調動自己的意志力和強大的精神動力。如果想要整理我們全部的心理資源,以發揮出情緒調節技巧的最大功效,那么我們首先需要了解我們的情感究竟是何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