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玄英評傳》

《成玄英評傳》

《成玄英評傳》以對哲學問題與方法論的說明為重心,具體考察了不同時代哲學家對不同哲學問題的認識理解以及成敗得失,展示了道教的思想巨人精神創造的歷史風貌。成玄英是初唐時期著名的道教理論家,是重玄學最主要的思想代表。

基本信息

編輯推薦

成玄英評傳》具體考察了不同時代哲學家對不同哲學問題的認識理解以及成敗得失,展示了道教的思想巨人精神創造的歷史風貌。

內容簡介

成玄英評傳成玄英評傳

《成玄英評傳》以對哲學問題與方法論的說明為重心,具體考察了不同時代哲學家對不同哲學問題的認識理解以及成敗得失,展示了道教的思想巨人精神創造的歷史風貌。成玄英是初唐時期著名的道教理論家,是重玄學最主要的思想代表。重玄學繼承了魏晉玄學與佛教中觀學等認識成就,並且通過認真嚴密的理論分析,自覺運用本體論哲學獲得的精神成就解釋主體自我存在問題,合乎邏輯地將中國哲學推進至心性論的新時代,建立了中國哲學史上第一個包含本體論、存在論、方法論、修養論、心性論、意義論的完整哲學體系,實現了相當於先秦老莊學與魏晉玄學的老莊學的第三期發展。不僅為道教教義的成熟做出了劃時代的偉大貢獻,而且為日後道教內丹學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形上學基礎。

作者簡介

強昱,1964年生,1987年畢業於內蒙古師範大學政教系,學士。1990年至1996年就學於北京大學哲學系,先後獲哲學碩士博士學位。1996年任教於北京師範大學哲學與社會學學院,主要研究道家道教,副教授。專著有《從魏晉玄學到初唐重玄學》、《知止與照曠——莊學通幽》等。合著數種,論文多篇。

目錄

《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序
第一章在歷史演變中認識成玄英重玄學
第一節以哲學的立場與方法考察哲學史
第二節郭象哲學的思想主題
第三節成玄英的簡略傳記
第四節成玄英對莊子其人其學的認識與評價
第五節道家的意義論哲學及其功能分析方法論的發展
第二章天地陰陽,相對而有
第一節造化者,無物也
一、天地者,萬物之父母也
二、萬物必以自然為正
三、物之隱顯,皆待造化
第二節塊然而生,獨化者也
一、未始有恆,皆自然而存
二、一氣而萬形,有變化而無死生也
三、夫物云云,必資於道也
第三節物性不同,各有素分
一、夫德,和也。道,理也
二、類聚群分,自然之道
三、萬物雖多,自得之義惟一
第三章大中之道
第一節以無為本
第二節自然之理
第三節重玄之道
第四章止名會實
第一節正言若反
第二節辯名析理
第三節非言無以詮理
第五章窮理盡性
第一節心徹為知,知徹為德
一、分內為之,道在其中矣
二、聰明之用,本乎心靈
第二節道法自然
一、反本還原,輔於自然之道
二、忘知任性,斯乃定矣
第三節探微索隱
第六章囊括群有,府藏含靈
第一節保恬淡一心,處中和妙道
第二節通有物之情,順自然之命
第七章成玄英對郭象的讚揚與批評
第一節有關引文
第二節衷心的欣賞讚揚
第三節辯護中的批評
第四節焦點問題的再估價

前言

偉大的中華民族在長達5000年連綿不斷的曲折發展過程中,像滾滾東流的長江那樣,以磅礴之勢,衝破了重重險阻,奔騰向前,現在更以嶄新面貌,雄姿英發,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這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個奇蹟。產生這一奇蹟有諸多原因,其中十分重要的一點,就是我們勤勞、勇敢、智慧的各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活動、社會活動、思維活動和對外交往以及抗擊外來侵略過程中,逐漸創造、積累、發展了具有以生生不息的內在思想活力為核心的優秀傳統思想文化。這是一種偉大、堅強的精神支柱,是我們民族凝聚力和生命力之所在,是歷史留給我們所有海內外炎黃子孫引以自豪的無價之寶。
當然,和各國各種不同傳統思想文化一樣,在中華民族的思想文化傳統中,也是既有精華,又有糟粕,因而全盤肯定或全盤否定,不對;一知半解、信口開河或裹足不前、漠然置之,也不對。鄭重而嚴肅的態度應該是對它進行實事求是的科學的研究和分析,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繼承和弘揚這份瑰寶,振興中華,造福人類。人類歷史發展的連續性,就是在不斷去粗取精、繼往開來和改革創新過程中實現的。繼往是為了開來,開來不能離開繼往。民族虛無主義和復古主義,都是違背歷史發展的辯證規律的。

精彩書摘

第一節以哲學的立場與方法考察哲學史
魏晉玄學的興起,中國哲學開始了又一輪波瀾壯闊的思想創造運動。玄學發展到後期,外來的佛教加入到這場聲勢空前浩大的思想運動中,深厚的佛教文化日益深刻地滲透到中國傳統思想領域內部,固有的文化格局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由於中國黃老及道教思想的接引,逐步紮根於中國的佛教精深義理嚴重地衝擊著中國傳統思想觀念,使以儒道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不得不予以回應。各種複雜的問題交匯在一起,吸引著無數思想家關注這一時期的各種社會現象並予以解釋。
魏晉玄學的代表之一的郭象思想是中國哲學自身發展的產物,沒有受到外來佛教的影響,郭象基本成為中國傳統思想獨立發展的最後象徵。東晉玄學出現了玄佛合流的現象,佛教般若學與中觀學盛極一時,取代了玄學在思想舞台的中心地位,成為這一歷史變化過程的基本標誌。佛教傳人中國經過數百年的發展積累,不斷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適應,隋唐之際誕生了中國化佛教的新型宗派,擺脫了對印度佛教(包括西域以及中亞)的依附,劃清了與中國傳統思想(主要指道家與道教)的界限。甚至由於矛盾衝突的加劇,發生了大規模的毀佛事件,反映了佛教爭取自己合法生存空間過程的結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