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信息
【名稱】《感遇·丁亥歲雲暮》【年代】初唐
【作者】陳子昂
【體裁】五言古詩
作品原文
感遇丁亥歲雲暮,西山事甲兵。
贏糧匝邛道,荷戟爭羌城。
嚴冬陰風勁,窮岫泄雲生。
昏曀無晝夜,羽檄復相驚。
拳跼兢萬仞,崩危走九冥。
籍籍峰壑里,哀哀冰雪行。
聖人御宇宙,聞道泰階平。
肉食謀何失,藜藿緬縱橫。
作品鑑賞
公元687年(垂拱三年),武則天想征伐吐蕃,先由雅州(今四川雅安)進攻羌人。當時身為麟台正字的陳子昂上書諫阻,道:“臣聞亂生必由怨起,雅之邊羌,自國初以來,未嘗一日為盜,今一旦無罪受戮,其怨必甚。”認為應當“計大不計小,務德不務刑;圖其安則思其危,謀其利則慮其害”(《諫雅州討生羌書》)。希望決策者深思,表明他反對不義戰爭的立場,又興寄為詩,即這首“丁亥歲雲暮”。詩的開篇類乎史筆,明確地指出了事件及其發生的時間地點:丁亥(公元687年,垂拱三年的乾支)年冬天,武周王朝將用兵於蜀地。“西山”本為成都以西的雪嶺,這裡泛指蜀西羌人聚居之地。如此鄭重的筆法,是政治詩和史詩的格局,後來為杜甫常用。“贏糧匝邛道,荷戟爭羌城”二句為“西山事甲兵”的具體化描寫:戰士們背負乾糧,繞行邛崍山間,準備攻打羌人。一個“爭”字,暗示主動進攻和先發制人的意味。
而接著詩人憑藉自己作為蜀人,對此次行軍地理狀況的熟悉,發揮想像,渲染征行環境艱苦陰鬱,暗示戰爭前景的並不光明。“嚴冬陰風勁,窮岫泄雲生”,這不僅是冬日山中氣象的描繪,同時也表明自己的態度。陰風怒號,彤雲密布,自會有“昏曀無晝夜”的感覺,而“羽檄復相驚”,則倍增愁慘。“羽檄”乃軍事文書,所驚為誰?不僅僅是羌人。出征戰士們戰戰兢兢,如履薄冰。“拳跼競萬仞,崩危走九冥;籍籍峰壑里,哀哀冰雪行。”他們拳曲著身子,冒著山石崩塌的危險,在高山與深谷之間穿行,被驅遣著去進行一場沒有希望的戰爭。比山路更危險的,是這場政治冒險本身。這中間八句在詩中舉足輕重,它形象地表明了這將是一場士氣低落、失道寡助的戰爭。最後四句直發議論:聖人治理天下靠的是得道,得道則天下太平。(古人認為三台星——“泰階”平,則天下太平。)暗示襲擊羌人,是統治者(“肉食”者)的失策,百姓(“藜藿”,指食野菜者)的禍殃。與篇首相映,結尾復歸於莊重,使全詩政治色彩特濃。像陳子昂這樣用詩筆經常自覺地干預政治的詩人,在李杜以前的唐代詩人中為罕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