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是這個樣子的》

《愛情是這個樣子的》

吉吉是誰?她的身份很難界定:妓女?情婦?藝術家的繆斯?抑或她自己就是藝術家?巴黎蒙巴那斯是一個時代的象徵,而吉吉就是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末的蒙巴那斯女王......

基本信息

基本資料

作者: (法)吉吉 著,朱曉蕾 譯

《愛情是這個樣子的》《愛情是這個樣子的》
出 版 社: 東方出版中心
出版時間: 2007-3-1
字數: 140000
版次: 1
頁數: 301
印刷時間: 2007/03/01
紙張: 膠版紙
I S B N : 9787801866417
包裝: 平裝

編輯推薦

這是惟一一本我曾經寫過序言的書,上帝保佑,也是惟一一本我樂意作序的書。
——海明威

她的自述讓人無法釋手,就像中咪咪在講述“藝術家的生涯”,而她講得更精彩,因為她的風格更為樸實,赤裸。……吉吉以她自己的方式成為落魄藝術家的女神。她著墨不多,他們就躍然紙上:粗暴、快樂、好飲,這是一些既充滿創造力又紛亂無序的存在。
——《費加羅報》

如果你厭倦了時下的淑女作家,那么這是一本由一位從來不曾是淑女的女人寫的書。十年來,在我們這個時代所能包容的最大限度下,她一直是一位女王,顯然,女王和淑女截然不同。

毫無疑問,她對蒙巴那斯時代的主宰,遠遠勝過維多利亞女王對維多利亞時代的主宰。

內容簡介

吉吉是誰?她的身份很難界定:妓女情婦?藝術家的繆斯?抑或她自己就是藝術家?巴黎蒙巴那斯是一個時代的象徵,而吉吉就是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末的蒙巴那斯女王

她當過人體模特、電影演員、夜總會歌星,以至成為“巴黎生活的頂樑柱”。她是這個時代的見證,也是參與者。她的自傳以直率坦白的態度記述了自己的青春萌動,與藝術家們的交往,以及當裸體模特兒時的奇聞軼事,許多人把這本書及其 作者視為傳奇,其中就包括海明威。

本書以吉吉的自傳為核心,圍繞這一奇女子的身世際遇,佐以豐富的圖片,使讀者一窺她所處的傳奇時代、傳奇城市之一斑。而自傳之外,馬振聘、小白、顧錚等人從各自獨特角度所作的精闢解讀,可使讀者對吉吉本人、對那個時代獲得更加整體、全面的印象。

目錄列表

編者的話
1929年英文版序
吉吉回憶錄
我的出生
初次賣唱
童年二三事
一個私生女對父親的回憶
可憎的修女
對花邊的迷戀,或舞台生涯的起步
外公去世
來到巴黎
害人的“方托馬斯(Fantomas)”
一份有意思的工作
奇怪的一家
澡堂受辱
在麵包店當女傭人
我與藝術生活的第一次接觸……很失敗
第二次當女傭人
愛情是這個樣子的?
換工作
大戰中的幾個晚上
我是不是得在橋洞下過夜?
洛東達咖啡館
我認識吉斯林(Kisling)
羅薩麗家餐館(chez Rosalie)
莫迪里亞尼
失貞計畫的又一次失敗
瓦凡咖啡館(Le Vavin)
第三次嘗試……成了!
智齒
蒙巴那斯的悲劇
一場決鬥正在醞釀中!我覺著要出事!
我吸了毒
我為吉斯林當模特
我為藤田(Foujita)做模特
羅貝爾·德斯諾(Robert Desnos)
賽馬師夜總會(Le Jockey)
超現實主義
費爾南德·巴雷(Fernande Barrey)
瑪麗·瓦西列夫(Marie Wassiliev)
庫波勒咖啡館(La Coupole)
大洋洲夜總會(L'Oceanie)
屋頂上的牛夜總會(Le Bceuf Sur le Toit)
1929——1931
禍不單行
柏林
聖托貝(Saint-Tropez)
吸毒
1938
還有什麼呢?
蒙巴那斯的吉吉
吉吉的身體 文/小白
曼·雷與吉吉 文/顧錚
洛東達的一段中世紀戀情 文/馬振騁
蒙巴那斯藝術家剪影 文/馬振騁
巴黎有兩座山 文/馮振騁

精彩書摘

巴黎有兩座山*
馬振騁

巴黎有一條河,誰都知道是塞納河。巴黎還有兩座山:蒙馬特爾(Montmartre)和蒙巴那斯(Montparnasse)。“蒙”(Mont)在法語中是“山”的意思。但是這兩座山算不上是真正的山,蒙馬特爾高度才130米左右,是地下開採場運出的廢棄礦石堆積而成的。蒙巴那斯更是虛擬,那裡地處人文教育集中的拉丁區邊緣,文藝復興時期的大學生把那塊阜地,戲稱為希臘神話中太陽神阿波羅與文藝女神繆斯住的靈地帕耳那索斯山(Parnassus),法語化的名字就是蒙巴那斯。
愷撒在《高盧戰紀》中第一次提到巴黎,用的是羅馬名詞“呂黛西婭”,被羅馬人征服以前只是凱爾特漁夫歇腳的一座小島。雨果的作品中提到:“小島的沙灘是它最早的圍牆,塞納河是它最初的壕溝。”巴黎當時分為三塊,一塊是河中央的城島,還有兩塊用滿嘴大蒜味的當地老鄉來說:“過小橋”是右岸,“過大橋”是左岸。到了十九世紀初,巴黎已被雨果稱為“一顆星辰、一件傑作、一座凡人的耶路撒冷”。巴爾扎克更說它是“可寫一萬部小說的城市,世界的腦袋”。

印象派創造了一種新的視看方法,崇尚自然光及光的組合變化;經過幾十年的奮鬥,莫奈、雷諾瓦、畢薩羅等畫家被尊為大師,隨著又有高更、梵?高、塞尚大放異彩,這使巴黎在繪畫方面獲得了當年威尼斯與安特衛普的輝煌。自後歐洲各國青年要學畫,首先選擇的是巴黎。

1791年,法國是世界上第一個給猶太人國籍與同等公民權的國家。二十世紀初,法國在世人眼裡體現了自由、寬容與人權。許多畫家與作家,尤其來自沙皇俄國的猶太裔知識分子都進入這個國家,帶來了他們的文化財富、感情和語言。

年輕的窮畫家到了巴黎,大都落腳在蒙馬特爾,那裡保留了有千年歷史的磨坊和葡萄園。小街迂迴曲折,石板屋頂參差不齊,安靜的墓地,宗教的遺蹟,徜徉在山林里不用多少想像力,便能想像出當年盧梭在坡地採集草藥的情景。藉里珂、塞尚、馬奈、莫羅、雷諾瓦也都來這裡寫生。

這裡住著農民、工人、小職員,來自歐洲各國的移民,生活水平很低,人很樂觀。這裡有小販推著小車沿街賣雜貨,也會以幾法郎、十幾法郎收購窮畫家的一幅作品。這裡有小酒店、咖啡館,吧檯前放幾張破桌,一法郎吃飽,兩法郎吃好,四法郎吃得像個國王;不但如此,還給窮畫家賒賬,用畫換一頓吃喝。這裡還有四壁通風但租金低廉的舊公寓和畫室。這裡還有千嬌百媚、跟畫家一樣餓得像狼的模特。

那時在蒙馬特爾的丘岡地可以遇到西班牙人畢卡索、格里斯,荷蘭人梵?東甘,義大利混血阿波利奈爾,瑞士人桑德拉斯,更不用說法國人勃拉克、弗拉明克、德萊、雅各布……這些人今日在藝術史和文學史中被稱為開創一代風氣的大師,在當時只是一群衣衫襤褸怪異、飢腸轆轆的波希米亞人。

說到“波希米亞人”這個詞,其實並不是確切的翻譯。法語中有屬於同源的兩個詞:bohème和bohèmien。據《羅貝爾》詞典,bohème用的是轉義,指生活無序、潦倒的窮藝術家;bohémien,才是生活在捷克西部的波希米亞人,在其他國家也稱吉卜賽人或茨岡人。普契尼創作的三幕歌劇《La Bohème》,用的是前一種含義,如果誰要在這部歌劇里找個愛斯美拉達(《巴黎聖母院》)的同胞,肯定會失望。巴爾夫的《波希米亞女郎》是真正的波希米亞女郎,而普契尼《波希米亞人》中的魯道爾夫與咪咪則是地道的法國人。把La Bohème譯成《波希米亞人》易生誤會,也有譯成《藝術家生涯》的,還是不易理解,不過也真想不出更合適的譯名了。

在二十世紀第一個十年,以畢卡索為首的一群波希米亞人,住在蒙馬特爾山坡那幢稱為“洗衣船”的破樓里,孜孜不息地在尋求新世紀的新藝術語言,創造了立體主義,名聲逐漸傳播出去。隨著畢卡索成名後遷出,一部分畫家也有了自己的出頭之日,這群波希米亞人開始風流雲散。1914年一次大戰爆發,德國藝術家不得不離開巴黎,回國後去軍營報到。勃拉克、德萊、阿波利奈爾都參了軍。他們回來度假時“波希米亞人”的集中地已經轉移到了左岸的蒙巴那斯。野獸派、立體派……在蒙馬特爾撒的種子,要在蒙巴那斯得到收穫。

—愛情是這個樣子的—當時的蒙巴那斯一方面還保存著貴族莊園、馬廄,有馬車出入邊門的深宅大院。另一方面,交叉路口會搭一個臨時遊藝場,招徠好奇的觀眾。羊群沿著馬路邊緣慢悠悠走過。拉丁區的學生清早到草地上朗誦浪漫派、古典派的詩篇,就像北京郊外京劇演員對著城牆喊嗓子。雕塑家利用閒置的空地做雕塑工場。幾條小街上有許多私人畫院、鑲框店和畫廊。著名的蒙巴那斯公墓,莫泊桑、聖桑、波德萊爾,今天還有薩特與波伏瓦都在那裡找到最後的歸宿。最古老的建築有路易十四時代建的天文館(1667),整幢樓沒有一塊鐵,因為怕磁性;沒有一塊木頭,因為怕火。最驚人的是有一座330級台階的螺旋樓梯,其底部直至巴黎的地下墓穴。

蒙巴那斯也有自己的“洗衣船”,那是“蜂箱”,一幢圓形建築,因其形狀像蜂箱,習慣上也就叫這個名字了。圍繞主建築是一圈菱形的小房間,樓里沒有水、煤氣、電,各扇門前有編號,門一開面積很小,到了晚上在門背後鋪一條被褥,席地而臥,藝術家戲稱為“棺材”。住的大都是從東歐國家來的藝術家,尤其是猶太裔的居多,因為那些國家禁止猶太人上大學、學繪畫。在這裡先後生活過的有,萊歇(法),阿爾基平科(烏克蘭),柴達金、扎德肯、夏加爾(俄)、愛潑斯坦(英)。因而從“棺材”的縫隙里經常傳出猶太人的討論聲,義大利人的歌聲,俄羅斯畫家房裡模特的尖叫聲。

在拉丁區方興未艾的象徵主義、浪漫主義繪畫,也往蒙巴那斯轉移,這些人匯合後形成了舉世聞名的巴黎學派。蒙巴那斯最高雅的咖啡館是丁香園,以前這是從巴黎到楓丹白露的一個驛站。在“一戰”前,可以在滿地丁香的花園裡跳舞,客人中有莫奈、雷諾瓦、魏爾侖、紀德。但是從蜂窩裡出來的波希米亞人消費不起幾法郎一瓶的茴香酒,都匯合在三家店名有點相似的咖啡館,那是La Dme(音為“多姆”,意為“圓頂”)、La Coupole(音為“庫波勒”,意為“穹頂”)、La Rotonde(音為“洛東達”,意為“圓亭、圓屋”)。

庫波勒咖啡館於1927年12月20日開張。這有個原因,因為“20”在法語中是Vingt,與葡萄酒一詞(vin)同音。法國有一句俗語與我國相同:“酒可消愁。”從而暗含“到穹頂來喝酒消愁吧”。的確,像吉吉這部回憶錄中說的,無論在那裡工作的人、消費的人,都是為了一個“樂”字。後來賽馬師夜總會開幕,通宵營業,在夜總會貼滿招貼畫、海報的牆頭中間,有一條彩色橫幅,寫著:“我們只失去過一位客人,他去世了。”從此蒙巴那斯不但在陽光下,也在星光下歡笑、喝酒、跳舞。

在藝術史或者藝術家傳記里,這些咖啡館都是不可繞過的藝術聖地,實際上只是些裝潢簡陋的小店,出入也不是高檔消費的客人,但是在牆上掛的,在木門上畫的不少是現代藝術中的傑作。在當時是所謂主流社會看不起的塗鴉,今日已成為各國現代美術館的收藏品。咖啡館的真正價值是它們接受了處於社會邊緣的真正藝術家

在蒙巴那斯有四人稱為吉吉,一位是原籍波蘭的畫家吉斯林;一位是荷蘭畫家梵?東甘,他的荷蘭原名縮寫為“吉”;第三位是日本畫家藤田的女友;第四位就是這部回憶錄的主角阿麗斯?普蘭。

阿麗斯?普蘭生在勃艮第塞納河畔的夏狄戎,私生女,由外祖母撫養長大。她天生會唱歌、跳舞、畫畫,就像會說話那么自然。跟同樣來自勃艮第的女作家柯萊特很像,性格倔強開朗,熱愛自由,放浪形骸,對一切充滿好奇。到了蒙巴那斯,被稱為蒙巴那斯的吉吉。

她是藝術家的福星、繆斯與寵兒。她為吉斯林、莫迪里亞尼、藤田、曼?雷、蘇丁等當模特。這些畫家無一不是值得人們寫上一部傳記的,後來也確實有人為他們寫傳記,而且還不止一部。吉吉的形象也通過他們的作品收藏在世界各地的美術館裡。法國的女性象徵是瑪利亞娜,而蒙巴那斯的女性象徵是吉吉。蘇丁畫的一幅肖像,一位面貌姣好的少婦,姿態灑脫,戴一頂呢帽,穿一件簡樸的長袖連衣裙,嘴含一支黑色鑲金長菸嘴,更為大家所熟悉,這就是吉吉。她當模特以外,還在夜總會當主唱,載歌載舞,放開喉嚨大唱:“加馬萊的妓女都自稱是處女……”,長裙里不穿內褲拿大頂,兩條腿在空中亂顛,稱為“天花板上走蒼蠅”,當然是壓軸大戲。她的荒唐與激情使她成為紙醉金迷歌舞廳的第一紅人。詩人薩爾蒙說:“吉吉?她確實配做蒙巴那斯王后。”

一位希臘古代哲人說,一個人不可能兩次進入同一條河,見到同樣的水流。今日走進蒙馬特爾蒙巴那斯,在街上已看不到意氣風發的藝術家群體。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法國文化部長馬爾羅曾建議把洗衣船立為保護建築,但是還未實施,洗衣船1970年5月12日在一場火災中燒毀了。今日只是在附近豎了一塊牌子,寫著曾在洗衣船舊址住過的有畢卡索、莫里亞克、東甘、格里斯、莫迪里亞尼、雅各布、薩爾蒙等等。蒙馬特爾半山坡的丘崗地,街頭藝術家用畫架繞成一圈,給遊人畫肖像,總把遊人(尤其是女的)的相貌畫得更漂亮,因而很受歡迎。還有出售模仿郁特里羅風格的蒙馬特爾風情畫。
在蒙巴那斯,圓頂、圓亭、穹頂依然存在,但是門面與氣派已今非昔比,猶如國內各大城市的鹹亨酒店,決不是孔乙己老先生去吃茴香豆時的模樣了。法國的藝術品市場最初是由俄國和美國收藏家的來到而火起來的。1929年紐約股市一瀉千里,美國經濟陷入大蕭條,也使蒙巴那斯冷清了不少。阿波利奈爾在“一戰”停戰協定簽訂前兩天死於西班牙流感,帶走了二十世紀新藝術語言的先驅者時代。莫迪里亞尼1920年撒手人寰,十年後保加利亞裔畫家帕斯森自殺身亡,結束了三十年的波希米亞人時代。此後巴黎文化活動中心逐漸移向了聖日耳曼德普萊。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蒙巴那斯試圖重鑄輝煌,在巴爾扎克銅像腳下放了一大桶葡萄酒,邀請文藝界名流,為蒙巴那斯的文藝復興吶喊。地址可以反覆利用,房屋也可以重建,裝飾可以時尚現代、先鋒、超現實,但是靈魂不可能重新鑄造。蒙巴那斯過去的也就過去了。
今日意興盎然的遊客,手拿導遊書,懷著好奇前來瞻仰世人敬佩的藝術家曾經熱情生活的地方,對他們也可以算是一塊流動的豐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