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在屠格涅夫這位俄羅斯文學大師筆下,俄羅斯的自然風光被賦予了哲學和人性的光芒,而俄羅斯的人物則具備了大自然的莊嚴、博大和肅穆。感人的筆觸、纏綿的情愫,《愛之路》是一曲俄羅斯的“愛之歌”。
編輯推薦
《愛之路》講述在蔚藍的王國里,詩人在追尋俄羅斯語言,在追尋大自然;在兩首四行詩里,詩人在追尋正確與真理,在追尋愛之路:當我獨處的時候……我將想些什麼呢?——麻雀、鴿子和昆蟲;我夜裡起身,我將想些什麼呢?——玫瑰、岩石和我的樹;當我離世的時候……我將想些什麼呢?——沙漏、祈禱和敵與友;最後一次見面,我將想些什麼呢?——獵狗佩加茲、瑪莎和波琳娜;明天,明天!玫瑰花,多麼美麗,多么鮮艷。
作者簡介
屠格涅夫,俄國小說家、散文家。生於俄羅斯奧廖爾省一個貴族家庭。先後入莫斯科大學、彼得堡大學讀書。留學德國,長期僑居法國,一生反對農奴制。著作豐富,長篇小說有《羅亭》、《貴族之家》、《前夜》、《父與子》等,中篇有《阿霞》、《初戀》等,散文集有《獵人筆記》、《文學與生活回憶錄》、《散文詩集》等。他是俄羅斯語言大師,對俄羅斯語言規範化作出了重要貢獻。
張守仁,男,1933年生於上海崇明縣。畢業於南京外國語學校和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先後在《北京晚報》、北京出版社工作。曾任《十月》雜誌副主編、編審,編髮過《高山下的花環》、《三生石》等多部全國獲獎作品,獲北京市勞動模範稱號。曾連續擔任第一至第四屆魯迅文學獎散文雜文獎評審。現任“21世紀文學之星”叢書編委會副主任。從20世紀60年代初開始寫作,著有散文集《廢墟上的春天》、《尋找勿忘我》、《愛是一種傷害》等。散文《林中速寫》獲“中華精短散文大賽”獎,並被選人多種中學語文課本;《角落》獲“全國親情、友情、愛情徵文”一等獎;《感悟天壇》獲第三屆老舍文學獎散文獎。另有《屠格涅夫散文選》、《道路在呼喚》等多部譯著。
後記
雨滴在窗玻璃上流淌,像是透明的小蟲子向下扭曲爬行。窗外,江南雨季中梧桐滴水的南京頤和路,一片迷濛。圍牆外毗鄰的西式小樓落地窗前,有個少女臨窗彈奏李斯特的鋼琴曲《愛之夢》。琴聲穿越雨絲,飄入濃蔭,像清泉似的滲進我當年任軍事譯員的小屋。在那被春雨打濕了的鋼琴聲伴奏下,年輕的我,用稚拙的文字練習文學翻譯,然後拿自己的譯文和名家的譯文比較,從中學習譯事的技巧,並尋找自己的不足。屈指算來,那已是半個世紀前的事了。
無論是在南京或者是北方,我都是南京新街口和北京王府井外文書店的常客。每當覓到屠格涅夫的原文版作品或者是泰戈爾親自英譯的散文詩集,即使阮囊羞澀,我也要節省下飯費、零用錢,拼湊起來買回去慢慢欣賞。
幾十年來,我對散文這種文體情有獨鍾,先後出版了《廢墟上的春天》、《尋找勿忘我》、《愛是一種傷害》等多部散文集,並榮獲了多種散文獎,這和我上外專和大學時迷醉於外國古典散文有關。
我翻譯屠格涅夫散文,已有相當長的時間了。翻譯期間,常常是前天晚上把原文熟讀數遍,爛熟於心,然後入睡,醞釀一夜,第二天早晨,趁頭腦清醒之際動手。一個早晨,我一般只翻譯五六百字。生怕譯多了,神思分散,筆力不逮,達不到等值翻譯的要求。我苦心琢磨每一個字句,讓它們在腦子裡翻滾、比較,幾經反覆斟酌,才能確定。即使如此慘澹經營,我還常為只能譯出原文水平的十分之七八而感到遺憾。
學習屠格涅夫作品,使我懂得要像畫家那樣觀察大自然的顏色。有一年秋天,我到伊春去組稿。伊春市文聯的朋友興奮地告訴我,現在正是“五花山”季節,秋林很美,建議到興安嶺林區看看。我進入北方森林,經過仔細觀察、比較,發現那些顏色斑斕的葉子,那些變橙、變黃甚至變紅的葉子,大都系材質很差的雜木、灌木、藤木植物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