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懼的平衡》

《恐懼的平衡》

二千字的散文《恐懼的平衡》參加深圳優秀文稿公開競價,以千字8000元的最高價。

基本信息

簡介

書籍作者:張抗抗
《恐懼的平衡》《恐懼的平衡》

圖書出版社:華藝出版社
圖書品相:8成品相
庫存量:0本
圖書售價:5.00元
圖書類別:文學
圖書標籤:華藝出版社張抗抗華藝平衡出版社:
上書時間:2009-08-13
出版時間:1993-12印刷時間:1993-12-01
開本:32開頁數:242頁
裝訂:平裝

獲獎經歷

《夏》獲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淡淡的晨霧》獲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紅罌粟》獲首屆《上海文學》獎、長篇小說《隱形伴侶》獲黑龍江省文學大獎賽大獎、《赤彤丹朱》獲東北文學獎長篇小說一等獎、《張抗抗散文自選集》獲東北文學獎散文集一等獎、中篇小說《鐘點人》獲《東海》全國純文學最高稿酬獎、1995年獲莊重文文學獎、1998年獲中國首屆女性文學創作獎、其它各省市刊物獎數十次、各報副刊全國獎數十次

評價

《恐懼的平衡》記錄的是一次作者“雨夜打的”的危險經歷,有小說的韻味和戲劇的色彩:“乘車的”怕司機劫人,“開車的”卻怕乘客劫道,騎車尾追的丈夫“電話報警”……你恐懼我,我也恐懼你,相互構成暴力威脅。平衡矛盾,平衡關係,平衡利益,然何平衡“恐懼”?瀏覽張抗抗並非虛構的“體會城市”,一場虛驚後的苦笑,能不反思對和諧社會的渴求?虛構的小說和戲劇無論怎樣的精彩,也產生不了這種閱讀效果。[2]

相關資訊

擺在面前的是一本《張抗抗隨筆》,魯迅文學獎獲獎作家叢書中的一本。
張抗抗是以小說家的身份享譽文壇的,人們從《愛的權利》《北極光》《隱形伴侶》《赤彤丹朱》《情愛畫廊》《殘忍》等小說熟悉張抗抗的名字。其實,她一手寫小說,一手寫散文,已出版20多本散文集,小說、散文同步而行,左右開弓,交相輝映。
寫作30餘年,張抗抗有意從多年的文章中精選出50篇“隨筆”編成一集,是想把“散文”和“隨筆”區別開來。
“有韻為詩,無韻為筆。”散文歷來籠罩四野,除韻文之外,天下文章盡收囊中。上個世紀,20至30年代,魯迅獨舉一旗,鞠躬盡瘁,讓“雜文”從“散文”中獨立出來,自成一家,風標高舉,推向極致,成為文學史上難以逾越的峰巒。90年代,隨筆崛起,“隨筆熱”成了新的文學現象。作為思想者文體的隨筆,以獨立的思考,敏銳的膽識,自由的抒寫為主要特徵,回應了社會的劇變和人心的激盪,進入高雅的純文學序列。新的世紀,隨筆作為“散文”營壘中突起的異軍,更有新的突起。
張抗抗在獲獎感言中說:“人生無常,世事艱險,生活中總會遇到那么一些事情,自己苦苦琢磨,好像是明白了一些,便想要與別人分享;還有那么一些事情,終是不得其解,只好說出來,請別人幫忙;還有一些事情,或是感慨、感悟或被感動,或是值得記述,或是心存憂思,為一個人、一件事、一種現象、一本書……文中的每一筆,都是不能也不需要虛構的。這些非虛構也非紀實的文字,遊走於小說詩歌散文戲劇之間那個無限大的空間的文字,就成為可隨意書寫又不可隨意的隨筆。看似隨意,簡言閒筆信手拈來,不拘一格有感而發,隨筆的文體自由,縱橫馳騁信馬由韁,但筆下論言之人之事,必得言之有物。切入點更應如刻刀般準確,不說力透紙背,每筆也都有沉重厚實的分量。”
就文體而論,散文既是非虛構性的文體,又是“個性化”鮮明的文體。和一般意義的“散文”相比,自由是隨筆的靈魂,隨筆閃爍的是思想鋒芒,蘊涵的是獨立思考。張抗抗的“隨筆”和一般意義的“散文”有何區別?而她的“隨筆”又如何顯示個人新的思想特質和新的文化意義。
張抗抗把“感受生活”作為領頭的第一輯並不隨意,這裡的“生活”不再是文學教科書上的那種和作者相對而言的客體化的“深入生活”,既不是“直面人生”的冷眼旁觀,也不是“應命而行”的熱情參與,而是自我的生存狀態。她的感受生活是滲透了強烈的個人情感,聯繫世道人心的升降浮沉,從感受——感情,文化——哲理,把經過自己苦苦琢磨的“憂思”上升到終極關懷的感悟,對人生無常、世事艱險的一種感悟。
生命從何處來?人生往何處去?從自己的生日引發生命的詢問,張抗抗以女性作家的敏感把《我的節日》放在開篇。《我的節日》以優美的文體與語言“傳遞出女人深切柔情的社會關懷、人文關懷和人類關懷”,和那些淺吟低唱、自我安慰、自我撫摸的“小女人散文”,虛飄玄遠、平和中庸、冗繁龐雜的“大文化散文”劃清了界線,應該是張抗抗隨筆中的一塊“里程碑”。
遠近人生,一脈傳承,偶然的生命誕生卻有必然的命運聯繫,讀完《張抗抗隨筆》,你才知道她為何這樣看重自己的生日,為什麼有那么濃烈的“戀母情結”,這是一種穿越世紀的生命信息,一份浸透烈士鮮血的歷史重託。
《赤彤丹朱》是迄今為止張抗抗最重要的代表作,也是最好的長篇,與之相應的隨筆《故事以外的故事》《紅色變奏曲》《霧天目》也是她最有分量的隨筆,只能是張抗抗才能寫出的作品。以母親的身世為主線,以烈士賈起的鮮血為底色,以父親的浮沉為波瀾,帶有自傳色彩的長篇小說《赤彤丹朱》由於一位讀者偶然的閱讀,牽動親人的尋找,讓失蹤多年的青年革命者賈起“50年以後,終於在乾涸的血泊中,重新站了起來”,小說復活了真實的歷史,引出了“故事以外的故事”。用張抗抗母親的話說,沒有賈起的犧牲,也許就沒有今天的張抗抗,而賈起的英靈一直在冥冥中引領張抗抗“用筆來寫下他們以鮮血奉獻的真誠與抗爭”,這是她與生俱來的精神資源。張抗抗的徹悟來得不是太晚,她的隨筆只能隨著社會開放的進程,文明的進程求索。“赤”、“彤”、“丹”、“朱”,碰撞衝突,奏響了“紅色變奏曲”:“亮的暗下去,暗的亮起來;紅極而發紫,紅透而生疑,紅衰而變黑,紅退而無色,在那塊似紅非紅的底板上,留下的是辨不清顏色的血跡與淚痕。”她對紅色的重訪、還原、剝離和解構,將自己與母親合為一體,也和時代的命運合為一體。
天目山的彌天大霧暫時稀釋了烈士的血跡,天目山的沖天大樹永遠存留了烈士的精神。陪同父母到天目山憑弔57年前犧牲的烈士賈起,張抗抗的思考有了新的超越:“世事變遷,惟有西天目的森林,是永遠的。為著他們那一代人關於自由平等的理想,半個世紀之後我們依舊對他深懷敬意。然而,無數生命和太多的鮮血,使理想的代價變得過於昂貴,縹緲的霧中我們甚至看不見理想的內容。撫摸著西天目的老樹。我想也許只有這些大樹,才真正擁有自由的空氣和豐沛的雨露。”
如果說母親給予張抗抗的是柔情、博大和寬厚,父親給予張抗抗的則是陽剛、深邃和冷峻。不讀她的小說無法理解她的隨筆,而她的隨筆又從新的視角,新的場景延展了她小說的意義。張抗抗小說題材的廣泛,隨筆的視野也同樣寬闊。“遊走”是解讀張抗抗隨筆的關鍵字。她的隨筆不僅在小說散文詩歌戲劇中那個無限大的空間遊走,取其所長避其所短,文體有了更多的自由,話語也隨之豐富;而且在歷史的天空與現實的大地遊走,或傾聽京都“鶯聲地板”的弦外之音,或在心裡和西施姑娘說些女人的悄悄話;在情感的波濤和理性的深潭中遊走,拒絕平庸,拒絕流俗,讓寫作成為自由精神呼吸的通道。她的隨筆記錄著探索者奮然前行的足跡和思想者背負青天的遙望,並非虛構也非紀實,看似隨意卻多艱辛,記一人,述一事,讀一書,觀一物,下筆分量自然沉重,有感而發,因發而動,上下求索,在波瀾不驚中時有天風海雨襲來。
作為“知青”營壘中出來的作家,張抗抗對“上山下鄉”的嚴格拷問,對“知識青年”的無情解剖,1998年發表的《無法撫慰的歲月》至今重讀依然振聾發聵。揭示“知識青年”並未真正擁有知識導致的“無知無畏”,歸結“老三屆情結”為缺少個性的集體精神,是深留體制印記的文化心理,直陳“老三屆們”無可奈何的艱難命運,這些近似“殘酷”的“實話實說”,更多的是作家的社會責任和道義良知。
隨筆的題材隨手可拾,《恐懼的平衡》記錄的是一次作者“雨夜打的”的危險經歷,有小說的韻味和戲劇的色彩:“乘車的”怕司機劫人,“開車的”卻怕乘客劫道,騎車尾追的丈夫“電話報警”……你恐懼我,我也恐懼你,相互構成暴力威脅。平衡矛盾,平衡關係,平衡利益,然何平衡“恐懼”?瀏覽張抗抗並非虛構的“體會城市”,一場虛驚後的苦笑,能不反思對和諧社會的渴求?虛構的小說和戲劇無論怎樣的精彩,也產生不了這種閱讀效果。
稀粥,人人喝,天天喝,地不分南北,時不分古今,一喝千年,無人留意。張抗抗卻品味出:糧食匱乏,人口眾多,喝粥是出於無奈;有閒有空,溫火細燜,熬粥是消磨時間。
“修辭立其誠”,隨筆非虛構的文體特徵考驗著作家的真誠。張抗抗拷問歷史,拷問“老三屆”,也嚴厲地拷問自己。

張抗抗作品集

張抗抗(1950年7月3日-),原名張抗美,中國女作家,出生於杭州,祖籍廣 東新會杜阮鎮長喬。從事專業文學創作至今。國家一級作家、 中國作家協會副 主席,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參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