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紫禁城到樓蘭》

《從紫禁城到樓蘭》

《從紫禁城到樓蘭》是斯文·赫定撰寫的一部有關20世紀20年代末到30年代國中瑞西北科學考察團在中國西部探險考察的紀實遊記。由吉林出版集團於2009年11月1日出版。該書文筆生動活潑,記事精彩,融通俗性、趣味性、獵奇性於一體。同時又具有較高的學術研究價值,是一本具有較高可讀性的探險遊記譯作。

基本信息

圖書看點

封面封面

在這部探險遊記中,斯文·赫定以通俗生動的筆法記錄了1927年-1933年中國西北科學考察團的整個考察探險過程,記錄了考察路途中許多有趣和罕見的人文、民俗、地理等景觀,以及考察隊一路上遭遇和發生的一系列或有趣或悲傷的事件,給讀者栩栩如生描畫出了探險考察隊的一路所見所聞和所感,呈獻給讀者許多生動有趣、引人入勝的逸聞趣事。

內容提要

發生於20世紀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的中瑞西北科學考察團的活動,不論在新疆探險史上還是在中外合作探險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由於中瑞西北科學考察團的組建,中國學者第一次在中國土地上的探險考察中有了自己的地位,並第一次成功地進行了中外合作的多學科的大型科學考察活動。

1926年冬天,已經61歲的斯文·赫定來到中國,這次他帶來了一支由瑞典人、德國人及丹麥人組成的探險隊,準備對中國西北地區進行新的地理考察。但考察隊還在籌備中,就遭到北京學術界的一致反對。經過近6個月的談判,雙方達成如下協定:本次考察由中瑞雙方共同組成中瑞西北科學考察團,北京大學教務長徐炳昶和斯文·赫定分別擔任雙方團長,團員有中方人員10人,歐洲人員17人(瑞典5人,丹麥1人,德國11人)。考察內容包括地質學、氣象學、人類學、考古學以及民俗學等。考察團採集和挖掘的所有動植物標本、文物礦物質樣品等都是中國的財產。

1927年5月9日,考察團從北京出發,經包頭、百靈廟至額濟納河流域,於1928年2月到達迪化,即今烏魯木齊。實地考察持續至1933年。

作者簡介

王鳴野,史學博士,現為中國石油大學人文社科部副教授。長期從事中亞問題、地區性國際政治問題和中國近代邊疆歷史地理研究。曾就讀於陝西師範大學歷史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邊疆史地中心。近年出版和翻譯的主要作品有:《美國的歐亞戰略與中南亞五國》、《民族自決還是民族分裂》、《中亞史綱》,《泛突厥主義文化研究》,《列國志:亞美尼亞》、《東突的歷史與現狀《西極探險》等。有20餘篇(部)作品獲得中央級、省市級和海外獎項。

目錄

譯序
第一章終於離開了
第二章土匪出沒的地方
第三章蒙古會師
第四章合眾之城
第五章任務之一:氣象觀測
第六章考察縱隊
第七章在呼圖爾圖古爾的最後一天
第八章駱駝暴動
第九章在13號營地的戰爭會議
第十章善德廟之旅
第十一章在駱駝受難的路上
第十二章抓賊
第十三章從神話島到黑城
第十四章田園牧歌般的營地
第十五章中國節日和德國信使
第十六章泛舟額濟納河
第十七章經由蘇泊淖爾到嘎順淖爾
第十八章1號氣象站
第十九章沙漠行軍和沙暴
第二十章寒冬臘月
第二十一章焦慮的日子
第二十二章戈壁聖誕
第二十三章新疆將不會和我們發生任何關係
第二十四章終抵哈密
第二十五章經善鄯和吐魯番前往迪化
第二十六章新疆省主席楊增新
附錄:羅布泊,游移的湖

圖書背景

本書原名《穿越戈壁》(AcrosstheGobiDesert),著者為瑞典著名考古學家、地理學家、探險家斯文·赫定。斯文·赫定是20世紀最著名的探險家之一,他在中國西部的探險與考察橫跨時間長達40餘年。他屢次深入中國的新疆、西藏、內蒙古各地,蒐集了大量有關地理、地質、人文等方面的珍貴資料,被後人譽為“西域探險之父”。

曾發生於20世紀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的這次中瑞西北科學考察團的活動,無論在新疆探險史上,還是在中外合作探險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由於中瑞西北科學考察團的組建,中國學者第一次在中國土地上的探險考察中有了自己的地位,並第一次成功地進行了中外合作的多學科的大型科學考察。

1926年冬天,已經61歲的斯文·赫定來到中國,他帶來了一支由瑞典人、德國人及丹麥人組成的探險隊,準備對中國西北進行新的地理考察。但考察隊還在籌備中,就遭到以北京大學的學者們為代表的中國學術界的普遍反對。在這種情況下,當時的中國政府不得不考慮學者們的意見而與外方做出交涉。經過近6個月的談判,達成了如下協定:本次考察由中瑞雙方共同組成中瑞西北科學考察團。北京大學教務長徐炳昶和斯文·赫定分別擔任雙方團長,團員有中方人員10人,歐洲人員17人(瑞典5人,丹麥1人,德國11人)。考察內容包括地質學、地磁學、氣象學、天文學、人類學、考古學、民俗學等。考察團採集和挖掘的所有動植物標本、文物礦物質樣品等都是中國的財產。

1927年5月9日,考察團從北京出發,經包頭、百靈廟至額爾濟納河流域,於1928年2月到達迪化,即今烏魯木齊。實地考察持續至1933年。考察期間,中外學者在內蒙古和新疆發現了多處石器時代遺址,中國學者還在考察中加深了對中國西北歷史和地理狀況的認識。

考察結束後的1937年,考察團以《斯文·赫定博士領導的中國—瑞典考察團在中國西北各省科學考察的報告》為總標題,在斯德哥爾摩陸續出版考察報告達50餘種。本書最早於1931年以德文出版,後於1968年由佛斯特格林伍德出版公司以英文出版,譯者為H.J.CANT。

本書的可貴之處在於它將艱苦枯燥的地理探險活動以輕鬆風趣的筆調展現給讀者,它既記述了探險的成績,又以大量的筆墨描述了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北方的自然風貌和風土人情,同時還毫不避諱地反映了當時中國的軍閥混戰對探險隊造成的影響,尤其是當探險隊接近新疆時,當時的新疆統治者楊增新草木皆兵的恐懼心態躍然紙上。在該書的附錄部分,斯文·赫定不無自豪地宣稱自己通過對新疆的考察不僅發現了羅布泊南北擺動的規律,而且還極其罕見地親眼目睹了這一規律的現實發生。同時,作者在本書中還不厭其煩地呈獻給讀者許多逸聞趣事,讀來引人入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