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廢墟上的歌者》在廢墟上歌唱,是一個詩人的詩歌選擇。他在履行作為一個公民的社會使命的同時,正著意於完成屬於他的審美使命。從王明韻略顯沙啞和粗糙的 嗓音里,我感受到了那穿行於一聲聲嘆息和哀嘆中的悲憫情懷,聽到了人類面對苦難的生命意志和對於幸福、安寧的渴望。作者簡介
王明韻,男,筆名蘭坡。生於1961年一個大雪紛飛的冬天。中學時代開始文學創作,並在《中田青年報》發表處女作《害怕那雙手》。迄今已在《人民文學》、《詩刊》、《大家》、《作家》、《花城》、《人民日報》等報刊發表詩歌、散文、小說2600餘篇(首);出版詩集《給一朵雲》、《最後的道路》、《放飛的鴿群》、《原罪》、《虛構的手勢》、《不死之書》、《身體的14行》7部;散文集《走進自己的風景》、《為生命流淚》、《散步的魚》3部,部分作品被譯成 英、日、韓文介紹到田外。現為中墨作家協會會員,《詩歌月刊》雜誌社主編。文摘
悲歌壯行——序王明韻《廢墟上的歌者》
李肇星
A Singer On Ruins
年輕詩友王明韻的《廢墟上的歌者》令人震撼。它在無聲地為讀者注入與災區同胞同呼吸、共命運的悲壯、激情和力量。
明韻是專業作家,我是業餘習作者,他比我年輕多才;同時,讀了他這本新作又知道,我們在對人類艱難經歷等方面的共同感受很多。
四 川汶川大地震後,我們相距很遠,心卻想到了一起。當他在廢墟上為同胞慷慨悲歌,為抗震救災的中外英雄加油時,我正在從上海赴南京的火車上從廣播裡聽到國務院關於下半旗為四川地震遇難同胞誌哀的公告。我的心和這一歷史性決策產生了強烈共鳴。我想到兩千多年前孟子難能可貴的古典民主思想萌芽——“民為貴,社稷 次之,君為輕”;想到剛剛第五次拜謁的中國共產黨誕生地——上海望志路(今興業路);想到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主席以“人民萬歲”回應遊行隊伍的歡 呼;想到中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的座右銘——“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情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我開始在火車的轟鳴和顛簸中寫下:
列車狂奔,熱淚涌淌。
白髮低垂,國歌悲壯。
眾志成城是民族的成熟,
民眾高貴是歷史的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