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的智慧》](/img/4/acf/nBnauM3X3QzM0QjM4ETN0YDO5ETMwgDNwQDMwADMwAzMxAzLxUzLzM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作 者】:(德)康德 原典;曾紀軍、劉燁 編譯
【叢編項】:無
【裝幀項】:平裝 16 / 226
【出版項】:中國電影出版社 / 2007-08
【ISBN號】:9787106027896 / 7106027898
【主題詞】:哲學與宗教-哲學家作品-康德
書籍介紹
在康德所處的時代,歐洲哲學思想主要有兩種重要理論:由洛克、體謨等人發展出來的經驗主義,以及笛卡爾等人的理性主義。經驗主義者認為人類對世界的認識與知識來源於人的經驗,而理性主義者則認為人類的知識來自於人自身的理性。而康德則在一定程度上結合了兩者的觀點。康德認為,知識是人類同時通過感官與理性得到的。經驗對知識的產生是必要的,但不是惟一的要素。把經驗轉換為知識,就需要理性(康德與亞里士多德一樣,將這種理性稱為“範疇”),而理性則是天賦的。
人類通過範疇的框架來獲得外界的經驗,沒有範疇就無法感知世界。因此範疇與經驗一樣,是獲得知識的必要條件。但人類的範疇中也有一些可以改變人類對世界的觀念的因素,他意識到,事物本身與人所看到的事物是不同的,人永遠無法確知事物的真正面貌。在《純粹理性批判》一書中,康德指出,沒有人可以相象一個存在於沒有時間與空間的世界中的物體,因此他強調沒有時間與空間,經驗就是不可能的,這兩者先於一切。此外,康德也認為經驗必需來自於心靈以外。也就是說,一個人可以感知、理解他周圍的世界,但永遠無法感知、理解自己本身,因為知識的產生需要時間、空間與範疇三個要件。在因果律方面,康德也推翻了休謨的觀點。休謨認為因果律並不存在,人類只是由於習慣才認為兩個現象之間有關聯。也就是說,我們只能感知白球與黑球的運動,但卻無法感知白球導致黑球移動的肇因。正是因為我們無法感知因果律本身,所以休謨認為我們無法證明因果律的存在。但是康德認為因果律是人類理性的結果,康德贊同休謨認為因果律不來自於經驗,但他相信可以證明自然法則,因為自然法則就是人類認知的法則。因果律其實就是人類理性的表現。
在宗教問題上,康德承認無論是經驗還是理性都無法證明上帝的存在。但是他認為,為了維護道德的緣故,我們必須假設上帝與靈魂的存在。他把這些信仰稱為“實踐的設準”,即一個無法證明的假設,但為了實踐的緣故該假設必須成立。倫理學方面,康德否定意志受外因支配的說法,而是認為意志為自己立法,人類辨別是非的能力是與生俱來的,而不是從後天獲得。這套自然法則是無上命令,適用於所有情況,是普遍性的道德準則。康德認為真正的道德行為是純粹基於義務而做的行為,而為實現某一個個人功利目的而做事情就不能被認為是道德的行為。因此康德認為,一個行為是否符合道德規範並不取決於行為的後果,而是採取該行為的動機。康德還認為,只有當我們遵守道德法則時,我們才是自由的,因為我們遵守的是我們自己制定的道德準則,而如果只是因為自己想做而做,則沒有自由可言,因為你就成為各種事物的奴隸。
作者簡介
![《康德的智慧》](/img/7/bde/nBnauM3XxAzM3QjM3ITN0YDO5ETMwgDNwQDMwADMwAzMxAzLyUzL0M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1748年,24歲的康德大學畢業,因為他的父親已經去世兩年,他衣食無托,前途渺茫。由於大學沒有他的位置,他決定到科尼斯堡附近的小城鎮去做家庭教師。康德的著述和講課使他稱為一個受人尊敬的哲學家,他的影響開始走出科尼斯堡,很多學生慕名而來成為他的弟子,其中最著名的便是與歌德和席勒一起成為魏瑪古典派頂樑柱的赫爾德。儘管如此,康德很長的時間裡沒有得到教授職位,期間他拒絕了科尼斯堡提供給他的詩學藝術教授聘書。他還拒絕了來自埃爾朗根大學和耶拿大學的教授聘書,他只願意在科尼斯堡大學擔任哲學教授,因為他不願意離開家鄉,而且身體狀況也不允許他遷居他鄉。康德在給友人的信中說:“我胸腔狹窄,心臟和肺的活動餘地很小,天生就有疑病症傾向,小時候甚至十分厭世。”1770年,康德在46歲時終於獲得了科尼斯堡大學邏輯學與形上學教授一職,他的就任報告題目是《感性與知性世界的形式與根據》。當上教授以後,康德沉寂十年沒有發表一篇文章,而是潛心研究他的批判哲學。1781年,他發表了《純粹理性批判》,僅憑這一部著作,康德就可以奠定他在哲學史上的不朽地位。
本書目錄
第一輯 純粹理性批判
先驗直觀——感性、直觀、經驗
感性、直觀、經驗
空間與時間、現象與物自體
先驗邏輯——範疇、知性、形成
概念的劃分
範疇及其演繹、驗前綜合判斷
先驗判斷——原理、理性、途徑
第二輯 康德的認識論
範疇
“自我意識”
先驗矛盾
物自體
第三輯 審美與目的論
人的本質與審美
心理機能與審美
關於趣味
關於美、崇高、笑、哭
第四輯 康德的倫理學
道德律令
歷史理念
附錄
康德演講稿
康德生平和活動年表
康德名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