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出版人周刊》暢銷書排行榜十一周榜首當代在世的最偉大的美國作家之一
諾貝爾文學獎熱門獲獎人選
美國筆會“終身成就獎”獲得者麥卡錫作品
小說既涵蓋了二十世紀中葉美國西部牧業經濟和牧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也集納了作者對人生的意義、人與自然的依存、人與宗教關係的理性思索。在這裡,作者向我們展現了牛仔們辛勤的勞動生活和在艱苦環境中互相關懷的兄弟情義,也展現了牧區中獨身牛仔和城鎮中妓女之間相依相存的獨特人文生態景觀。在這裡既有圍獵山獅、捕殺野狗的激烈場面,也有繁星低垂、篝火熊熊的靜夜裡對往事的娓娓訴說。在故事發生的年代,由於現代大工業的發展,致使一度繁榮的西部放牧業漸趨衰落。而城市化和現代化的推進,更迫使牛仔們放棄世代相沿的簡樸生活方式,背井離鄉,甚至跨越邊境,到異國去尋找自己失去的“天堂”。歷史的無情變遷、人與命運的抗爭,使全書瀰漫著失落、彷徨、悲愴的氣氛。對整個時代變化的記錄和抒寫,更使小說具有史詩般的品格和氣魄。
內容簡介
傷痕累累的過往,絕望悲慘的愛,生死難料的未來,遙不可期的今生,這就是最後的牛仔!在牧場牛仔們對華雷斯城一家妓院的造訪中,約翰·格雷迪看上了年輕美麗的墨西哥妓女瑪格達萊娜,卻因拘謹和羞澀而與她失之交臂。隨後,約翰·格雷迪一次次地穿過國界,在華雷斯到處不懈地尋找,終於在一個叫做"白湖"的妓院與他鍾情的姑娘相會,並雙雙陷入熱戀。愛情喚醒了誠實、執著的約翰·格雷迪對新生活的嚮往,少女的悲慘身世更激起了他救助愛人的信念。他不顧世俗的成見,不顧包括摯友比利在內的所有朋友的反對,決定娶多病的瑪格達萊娜為妻。"白湖"妓院老闆愛德華多不但是個陰狠毒辣的冷血惡棍,更把瑪格達萊娜控制做自己洩慾的性奴。約翰·格雷迪在為情人贖身的努力遭到了必然的失敗後,鋌而走險,計畫營救瑪格達萊娜偷越國境,進入美國。不幸計謀敗露,姑娘在即將進入美國時,在邊界上慘遭殺害。對愛情、也對生活絕望了的約翰·格雷迪向愛德華多尋仇,在一場血腥的決鬥中,殺死了仇敵,自己也因身受重傷而死,結束了他短暫而又歷盡艱辛的一生。
作者簡介
科馬克·麥卡錫(CormacMcCarthy),美國小說家、劇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的熱門人選。1933年7月出生於美國羅德島。代表作有《血色子午線》、《邊境三部曲》、《老無所依》、《路》等。《血色子午線》開啟麥卡錫創作的轉折點,在《紐約時報》評選的"過去25年美國最佳小說"中名列第三。《邊境三部曲》引起圖書界轟動,榮膺美國國家圖書獎和國家書評獎。《老無所依》改編為同名電影,力奪奧斯卡最佳影片等四項重量級獎項。《路》榮獲2007年普利茲最佳小說獎,據其改編的電影《末日危途》引起極大轟動。這些均奠定了麥卡錫的大師地位,令其由此獲譽"當代最偉大的美國作家之一","海明威與福克納唯一的繼承者"。媒體評論
堪與福克納、馬克吐溫、麥爾維爾媲美的美國當代小說家。——當代美國著名桂冠詩人,2008年普利茲詩歌獎得主羅伯特·哈斯
近年來銷量飆升的少數小說之一,任何作家都會引以為傲的作品。
——《費城問詢報》
前言
譯者前言科馬克·麥卡錫生於1933年。20世紀50年代初于田納西大學研習文學,60年代起專業從事文學特別是小說的創作。他早期的作品專注於對美國南方風土人情的摹寫,作品被歸入美國南方文學範疇。自70年代中期移居德克薩斯西部、美墨邊境城市埃爾帕索後,即致力於對當地下層人民特別是西部牛仔生存與奮鬥的描寫。他數十年埋頭耕耘、默默著述,終以《血色子午線》(1985)一書嶄露頭角,《天下駿馬》一書的出版使他在流派紛呈、群星燦爛的美國文學界脫穎而出,成為一顆耀眼的文壇新星。而“邊境三部曲”的全部出版,則更奠定了他作為當代美國西部文學大師的地位。他新近因《老無所依》(2005)、《路》(2006)等小說的出版,更贏得了“當代在世的最偉大的美國作家之一”的盛譽。
《平原上的城市》(CitiesofthePlain)和“邊境三部曲”(TheBorderTrilogy)中的《天下駿馬》(AllthePrettyHorses)、《穿越》(TheCrossing)是在情節上各自獨立、在人物上互有聯繫、在精神上一以貫之的三部小說。從結構上講,《平原上的城市》是“三部曲”的終結“樂章”,而在思想內容上講,它又是全書的縮影。讀過《天下駿馬》和《穿越》的讀者可以看到,《天下駿馬》的主人公、少年牛仔約翰·格雷迪和《穿越》的主人公、少年牛仔比利·帕勒姆,作為經過生活歷練、變得成熟了的青年,在這部《平原上的城市》中共同扮演了主角,繼續了他們的探索,演繹出了又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而在另一面,由於《平原上的城市》的同名未發表電影劇本產生在十多年之前,所以實際上它又是“三部曲”藉以鋪陳、推演和發展的藍本。因而這本書更集中、更凝練地反映了作者在整部三部曲中所要表達的思想。
故事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不久的上世紀50年代初。在《天下駿馬》的浪漫歷險中走過來的青年牛仔約翰·格雷迪和經歷了《穿越》的比利·帕勒姆,現在生活、勞作在美國西南部靠近墨西哥的一個牧場裡。離牧場不遠,是美、墨的界河格蘭德河。隔河相望的是美國的埃爾帕索和對岸墨西哥的華雷斯兩座城市,即“平原上的城市”。小說的情節,特別是貫穿全書的約翰·格雷迪與一個年輕墨西哥妓女間的愛情悲劇便展開在這兩座城市及其周遭的牧區和群山中。
在牧場牛仔們對華雷斯城一家妓院的造訪中,約翰·格雷迪看上了年輕美麗的墨西哥妓女瑪格達萊娜,卻因拘謹和羞澀而與她失之交臂。隨後,約翰·格雷迪一次次地穿過國界,在華雷斯到處不懈地尋找,終於在一個叫做“白湖”的妓院與他鍾情的姑娘相會,並雙雙陷入熱戀。愛情喚醒了誠實、執著的約翰·格雷迪對新生活的嚮往,少女的悲慘身世更激起了他救助愛人的信念。他不顧世俗的成見,不顧包括摯友比利在內的所有朋友的反對,決定娶多病的瑪格達萊娜為妻。“白湖”妓院老闆愛德華多不但是個陰狠毒辣的冷血惡棍,更把瑪格達萊娜控制作自己洩慾的性奴。約翰·格雷迪在為情人贖身的努力遭到了必然的失敗後,鋌而走險,計畫營救瑪格達萊娜偷越國境,進入美國。不幸計謀敗露,姑娘在即將進入美國時,在邊界上慘遭殺害。對愛情、也對生活絕望了的約翰·格雷迪向愛德華多尋仇,在一場血腥的決鬥中,殺死了仇敵,自己也因身受重傷而死,結束了他短暫而又歷盡艱辛的一生。
如同所有優秀的小說一樣,《平原上的城市》在上述故事情節的背景下,展開的是一幅內容更加豐富、幅面更加廣闊的生活畫卷。它既涵蓋了20世紀中葉美國西部牧業經濟和牧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也集納了作者對人生的意義、人與自然的依存、人與宗教關係的理性思索。在這裡,作者向我們展現了牛仔們辛勤的勞動生活和在艱苦環境中互相關懷的兄弟情義,也展現了牧區中獨身牛仔和城鎮中妓女之間相依相存的獨特人文生態景觀。在這裡既有圍獵山獅、捕殺野狗的激烈場面,也有繁星低垂、篝火熊熊的靜夜裡對往事的娓娓述說。在故事發生的年代,由於現代大工業的發展,致使一度繁榮的西部放牧業漸趨衰落。而城市化和現代化的推進,更迫使牛仔們放棄世代相沿的簡樸生活方式,背井離鄉,甚至跨越邊境,到異國去尋找自己失去的“天堂”。歷史的無情變遷、人與命運的抗爭,使全書瀰漫著失落、彷徨、悲愴的氣氛。對整個時代變化的記錄和抒寫,更使小說具有史詩般的品格和氣魄。
“在麥卡錫的作品中,大自然始終是偉大的存在(第一部前言)。”大自然雄渾、壯美、偉大,是人類勞作、生息的所在;而人類的勞作、生息恰恰又破壞、毀滅著大自然。人類在與嚴酷自然的鬥爭中、在改造自然中體現了自己存在的價值,而又為大自然的風貌不再而惋惜。對大自然的描寫,對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讚美和依戀,對人與自然這對矛盾的思索,構成了小說《平原上的城市》的另一個主題。
本書的尾聲因其在全書中相對獨立的地位和寓意隱晦的特點,也許需要稍加說明。在這部長達30頁、在情節上一直延伸到50年後(2002年)的尾聲中,作者試圖概括和歸納他在“三部曲”中的種種思索:約翰·格雷迪死後,比利離開了牧場,開始了浪跡天涯的流浪生活。2002年秋,78歲垂垂老矣的比利在公路邊遇到了另一個流浪者--另一個比利。在兩人的對話中,流浪者向比利講述了他的夢境,以及夢中另一個旅人所做的夢。在現實與夢、現實與夢中夢、夢與夢中夢之間糾結難解的情景結構中,麥卡錫表達了他對人生、對現實與理想的哲理性思考,以及對作家與他所做的夢--他的作品--之間關係與責任的看法。評論家愛德溫·阿諾德指出:這篇尾聲如同麥卡錫其他小說的結論部分一樣“空靈、玄奧而難以捉摸”。這就像是一幅抽象畫,美是顯然的,但卻留下了巨大的理解與想像的空間。
作為西部文杰的麥卡錫,在寫作上沿襲了經典現實主義的優秀傳統。評論家們廣泛地把“邊境三部曲”這部巨著與霍桑、馬克·吐溫、福克納、德萊塞和斯坦貝克等美國文學巨匠的著作相提並論;他在“三部曲”中所表達的某些精神、意象和觀念,甚而被與遠至荷馬、莎士比亞、但丁,乃至《聖經》文學相對照。而以譯者所見,麥卡錫在《平原上的城市》中所表現的藝術風格,也許更讓人聯想起海明威的作品。麥卡錫的敘事方式凝練含蓄,一如海明威:一切蔓枝雜葉、修飾詞語都幾乎被刪除得一乾二淨;對事物的描寫簡潔、樸實,不事文飾和渲染;對情節和人物更是不稍加說明和交代,全賴讀者通過對人物的活動和大量對話的反覆閱讀、進入情景、咀嚼品味,才能理解故事的內容和含義。這頗使人聯想起海明威的《永別了,武器》。而《平原上的城市》里,蒼穹之下,荒野之上,踽踽獨行的牛仔這一文學意象,更使人聯想起《老人與海》中茫茫大海里的老漁夫,天、地、人、海,廣袤、深沉、肅穆、神秘,在在都使人產生一種對人生的艱辛短暫、對大自然浩渺永恆的近乎宗教式的感悟和崇敬。
“小說是敘述故事情節的語言藝術。”《平原上的城市》表現了作者駕馭語言的才能和作品獨特的藝術魅力。使用美國西南邊境的語言,是本書的一大特色。這賦予小說濃郁的鄉土風味和地方色彩。用當地墨西哥人所使用的邊境西班牙語以及用英、西雙語交雜寫成的大段落對話,則不但表現了邊境文化交融的特點,更常常恰當地反映了人物的特定關係和細微的心理活動。而大量使用的俚語、俗語、土語和“習慣錯誤”的句法和詞法,更貼切而生動地反映了下層人民的生活習俗和牛仔的性格特徵。由於麥卡錫對西部牛仔生活的觀察積累和對其語言的深刻體會,他書中的對話語言不但完全口語化,而且準確、凝練、意蘊豐富。常常是一個詞語,便鮮活地造成或幽默、或諧謔、或調侃、或尖刻、或辛辣的不同語感,而許多從生活中提煉出來的樸素語言,更常包含著閃光的哲理,以及多層次的深刻含義。
這些語言上的特點,給讀者閱讀原著提供了巨大的藝術享受,也給譯者在翻譯時造成了很大的困難。為了把譯文中的不足和缺憾降低到最低程度,譯者作了力所能及的最大努力。在此過程中,得到了許多國內外朋友,特別是譯者在猶他大學的朋友查理·梅恩(CharlesMayne)教授的幫助。為了保證對原書的理解,我和查理一起度過了許多個不眠之夜,對原文作了逐字逐句的討論和推敲。沒有他的幫助,《平原上的城市》的譯文不可能達到現在忠實於原作的程度。
我還要特別感謝我的朋友尚玉明教授。他不但是“邊境三部曲”前兩部的譯者,更是整個“三部曲”中譯版的發起和組織者。我在翻譯《平原上的城市》的整個過程中都得到了他及時而有力的幫助。沒有他的倡導、鼓勵和支持,就不可能產生這部譯作。
重慶出版社選擇出版這部現實主義嚴肅文學作品,既體現了他們向中國讀者介紹世界各流派優秀作品的不懈努力,更反映了他們在中國傳承現實主義經典文學的使命感。這在當前娛樂、消閒和實用讀物走俏的市場環境下,尤為可貴。作為譯者、也作為讀者,我為此向他們表示深切的感謝。
李篤
2010年8月於美國猶他州普羅沃市
精彩書摘
那人打量著漸漸亮起來的天,說道:“我覺得我活了半輩子的時候,把以前走過的路、去過的地方都描在了一張地圖上,仔細研究了好久,想從中看出點名堂來。因為我想,如果我能看出什麼名堂,能辨別出它的形狀,那我大概就能明白我下一步怎么走、知道我的路在哪裡,能看清楚我的後半輩子了。”“那你看出了點什麼呢?”
“跟我原先想的不一樣。”
“你怎么知道那時候你已經活了一半了呢?”
“那時候我做了一個夢,所以知道,才畫了那張圖。”
“是什麼樣兒的呢?”
“你說那張圖?”
“是。”
“挺有意思,看上去可以是好幾種不同的東西。可以有好多種不同的看法,真讓人驚異。”
“你能記得所有你去過的地方?”
“噢,當然。難道你不能嗎?”
“我不知道,好大一堆地方呢。也是,如果用心想,大概也能記得起來。得靜下心來,仔細一個個好好地想想。”
“對,肯定。我就是這個辦法。想起一個就引出另一個。我們走過的路是永不會忘卻的,無論如何也不會。”
“你那圖像什麼東西呢?我是說你畫的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