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縣誌》

蘇州道教概述

蘇州道教有其悠久的歷史。早在我國東漢順帝時期,道教開始傳入蘇州。現在蘇州玄妙觀創建於晉武帝鹹寧二年(公元276年),原名真慶道院。其後歷經隋、唐、宋、元、明、清各代,道教在蘇州流傳不絕。在1949年以前,蘇州道教是十分盛行的。據不完全統計,蘇州地區(包括蘇州市區和常熟、張家港、太倉、崑山、吳江、吳中、相城地區)尚有大小宮觀廟堂300多處,當時,由於蘇州特殊的地理位置,在中國近代道教發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道教傳入蘇州已久,東漢順帝間(126---144)張陵創立五斗米道,與此大體同時,有道士琅琊于吉往來吳會,燒香讀道製作符水以治病,吳人多信奉他。據盧熊《蘇州府志》和康熙《長州縣誌》記載,蘇州城中已於西晉鹹寧二年(276)創建真慶道院,為今之玄妙觀。蘇州西南湖山中也多道教勝跡。唐宋時,由於帝王的扶植,道教鼎盛。道觀紛紛興建。蘇州在宋代整修興建的有天慶觀(即玄妙觀)、天后宮、大關帝廟、福濟觀、三茅觀、軒轅宮、朝真觀、讓王廟等。元大德八年(1304)龍虎山天師張與材受封為一教主,掌管江南道教,蘇州自此以屬符錄派的正一派流傳最盛。明代對宗教活動加強了集中管理,在京置道錄司,府置道紀司。蘇州因之也設道紀同。並陸續興建了一些道觀,如府城皇廟、春申君廟、安齊王廟等。清初順治、康熙、雍正三朝,從籠絡漢人的角度出發,尚對道教沿明代之例加以保護。順治年間,蘇州道教界著名道士施道淵被封為“養元抱一宣教演化法師”。乾隆曾三次到玄妙觀並題匾額。
清末明國初,由官方設定的組織機構----道紀司被廢。在當時軍閥混戰的情況下,蘇州廣大道徒為了自身的利益,於1912年自行產生了一個道教組織,名“吳縣道教公會”。會長由玄妙觀方丈倪仰雲兼任。是年秋,倪因玄妙觀內彌羅寶閣失火,自請辭職,會長一職由西北街天后宮信持秦琴鶴繼任,副會長由顏覺滄、顧石卿擔任。1938陸滋昌接任會長及玄妙觀方丈之職。吳縣道教公會,在抗日戰爭時期活動停頓。解放後,蘇州道教界於1951年至1954年成立了抗美援朝會,許鶴梅任會長。1954年改組為道教學習委員會。1966年文革期間停止會務活動。 1979年撥亂反正,落實黨的宗教政策,恢復了宗教組織和活動。1981年9月成立了蘇州道教協會籌備委員會,推舉張筱軒為會長;歷經五年籌備,於1986年12月,正式成立了蘇州市道教協會,選舉宋佩琴為會長;1992、1996、2000年分別召開了第二、三、四屆代表會議。現任會長為年近39歲的張鳳麟,師敏緒、薄建華任副會長,薄建華兼任秘書長。
改革開放20多年來,蘇州市道教協會積極協助黨和政府貫徹宗教政策,認真開展教務工作,加強科學管理,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促進自身建設,自籌資金千餘萬元修繕了玄妙觀、春申群廟、神仙廟,發場道教優良傳統,支持社會公益事業,積極開展對外友好往來等方面作出了顯著成績。1989年,蘇州市道教協會被蘇州市民族宗教事務局授予“蘇州市宗教界為四化建設服務先進集體”;1998年被江蘇省宗教事務局授予“江蘇省宗教界為社會主義兩個文明建設服務先進集體”稱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