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以長江三峽工程水庫為研究背景區,以雅礱江二灘、白龍江寶珠寺和大渡河龔咀水庫為類比水庫,採用野外調研、物理模擬、數值分析、遙感監測、理論分析等手段,查明了類似於三峽庫區的山區河道型水庫塌岸地質條件、發育規律及影響因素,對塌岸成因機理、模式和演化過程、塌岸預測評價理論方法與防治技術、塌岸信息管理與防治決策支持系統開發等方面進行了系統的研究,提出的山區河道型水庫塌岸預測評價技術方法體系,實際套用於三峽水庫及我國在建或已建多座山區河道型水庫,取得了顯著效益。全書共四篇14章。第一篇主要闡述了典型山區河道型水庫(三峽、二灘、寶珠寺和龔咀水庫)塌岸地質環境、岸坡形態和結構類型、水庫水動力條件;第二篇重點闡述了山區河道型水庫塌岸機理、模式、參數,塌岸預測評價理論與技術方法,塌岸危險度評價方法及套用;第三篇在上述研究基礎上,結合常用護岸措施,針對不同塌岸模式提出了一套適合于山區河道型水庫塌岸的防治對策;第四篇介紹了塌岸防治信息管理與決策支持系統開發,包括系統結構、功能、知識系統和開發實現過程。目錄
前言第一篇山區河道型水庫塌岸地質條件研究
第1章典型山區河道型水庫塌岸基本地質條件
1.1三峽庫區區域地質與環境地質
1.1.1庫區區域構造與地層岩性
1.1.2庫區環境地質概況
1.2雅礱江二灘電站水庫塌岸研究
1.2.1工程概況
1.2.2庫區地質環境
1.3龔咀水電站工程概況及庫區環境地質
1.3.1工程概況
1.3.2庫區地質環境
1.4寶珠寺庫區區域地質與環境地質
1.4.1工程概況
1.4.2庫區地質環境
第2章山區河道型水庫岸坡形態和結構類型研究
2.1岸形態特徵
2.2岸坡結構類型
2.3岸坡類型對庫岸穩定性的影響分析
2.3.1地形地貌對庫岸穩定性的影響
2.3.2地層岩性對庫岸穩定性的影響
2.3.3岸坡結構對庫岸穩定性的影響
第3章山區河道型水庫水動力條件分析
3.1三峽水庫運行調度概況
3.1.1三峽水庫庫水位變化情況
3.1.2三峽水庫淹沒處理設計洪水標準
3.2流水作用
3.2.1流水的基本特徵
3.2.2河流的侵蝕作用
3.2.3河流的搬運作用
3.2.4河流的堆積作用
3.3波(風)浪沖蝕磨蝕作用
3.4庫水的物理化學作用
3.5地下水作用
第二篇山區河道型水庫塌岸預測評價研究
第4章山區河道型水庫塌岸機理物理模擬研究
4.1概述
4.2試驗目的
4.3試驗設備
4.4試驗模型設計
4.4.1相似關係
4.4.2試驗材料
4.4.3模型設計
4.5模擬試驗
4.5.1多因素模擬試驗及現象
4.5.2單因素模型試驗及現象
4.5.3結構模型試驗及現象
4.5.4長期作用試驗及現象
4.5.5實體模型試驗及現象——萬州大周塌岸
4.6試驗數據分析
4.6.1多因素模擬試驗數據分析
4.6.2單因素模擬試驗數據分析
4.6.3長期作用試驗成果分析
4.6.4實體模型試驗成果分析
4.7模擬試驗塌岸機理分析
第5章山區河道型水庫塌岸模式研究
5.1概述
5.2沖磨蝕型
5.3坍(崩)塌型
5.3.1坍塌型
5.3.2崩塌型
……
第6章山區河道型水庫塌岸預測參數研究
第7章山區河道型水庫塌岸預測評價方法研究
第8章山區河道型水庫塌岸危險度評價研究
第9章三峽水庫塌岸預測與遙感監測驗證
第三篇山區河道型水庫堨岸防治技術研究
第10章常用堨岸防治工程措施
第11章新技術、新方法和新材料的套用
第12章山區河道型水庫塌岸防治對策
第四篇堨岸防治信息管理與決策支持系統
第13章堨岸信息管理系統的研究與開發
第14章堨岸防治決策支持系統的研究與開發
精彩書摘
第1章 典型山區河道型水庫塌岸基本地質條件1.1三峽庫區區域地質與環境地質
1.1.1庫區區域構造與地層岩性
三峽庫區地處我國地勢第二級階梯的東緣,全國地貌區劃為板內隆升蝕余帶的中低山地。總體地勢西高東低,自西向東分別以奉節和南津關為界,西、中、東三段地貌迥然不同。西段屬四川盆地,主要為砂岩、泥岩組成的川東侵蝕低山丘陵區;中段為著名的長江三峽河段,屬川鄂褶皺山地,主要為碳酸鹽岩組成的侵蝕中山峽谷區;東段則為江漢一洞庭丘陵平原區。揚子準地台是長江流域的主體構造單元,本區位於中部。區內主要涉及上揚子台褶皺帶、江漢一洞庭坳陷、四川台坳和大巴山台緣坳褶帶等4個二級構造單元,見圖l.1。
揚子準地台經歷早期優地槽和晚期冒地槽階段,晉寧運動使之褶皺回返,固化成為地台基底,其構造線方向在本區總體為Nww向,控制了本區以後構造變形的發生和發展。區域構造格架總體特徵表現為受黃陵、神農架兩地塊的控制,外圍褶皺構造呈弧形環繞或向其收斂。北面為大巴山一大洪山弧形褶皺帶,構造線由西向東呈NW—EW—NWW向;西為川東弧形褶皺帶,構造線走向自西向東,由NE向漸變為NEE向;西南及南面為NNE轉向NEE的八面山弧形褶皺帶及長陽EW向褶皺帶;東側上疊中新生代江漢一洞庭坳陷盆地。區內主要斷裂在規模、方向配置及發展歷史等方面有很大差異,與其所在構造單元相適應。外圍,北部有大巴山台緣坳褶帶近EW向的陽Et斷裂,城口一房縣(青峰)斷裂及鄂西北、陝西秦嶺褶皺系的Nw—NWW向斷裂系,如安康斷裂、白河一古城斷裂、兩鄖斷裂等;西南面為黔江隆褶束的NNE—NE向斷裂系(鄂西南斷裂組),主要斷裂有齊岳山斷裂、郁山斷裂、黔江一恩施斷裂、鹹豐斷裂及以東的保靖一慈利斷裂;東南面為江漢一洞庭斷陷NE向斷裂系,主要斷裂有太陽山斷裂、湘陰一洪湖斷裂;東面為鄂中斷塊NNW向斷裂系,主要斷裂有遠安斷裂帶、南漳一荊門斷裂、武安一石橋斷裂、胡集一沙洋斷裂和鍾祥一永隆河斷裂等,見圖l.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