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以“中國小流域治理管理項目(CWMP)”子項目“小流域可持續發展綜合治理管理模式研究”的主要成果為基礎,介紹了我國小流域綜合治理管理典型實踐模式,建立了我國小流域綜合治理管理模式的系統框架,分析了小流域綜合治理管理模式前期規劃、實施管理、後期完善動態過程的實踐經驗和操作要點,並對小流域綜合治理管理模式實施的法律政策環境,行政管理體制、運行機制、績效考核制度和技術支撐等給出了對策建議。本書研究成果能夠為從事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管理理論研究和實踐工作的專家學者和相關工作人員提供借鑑和參考作用。
目錄
前言1小流域可持續發展面臨的挑戰1.1 水土流失形勢嚴峻1.2 嚴重水土流失加劇地區貧困2 小流域綜合治理管理基本理論2.1 基本概念界定2.2 相關理論基礎2.3 小流域綜合治理管理模式研究框架3 小流域綜合治理管理若干典型模式總結3.1 小流域綜合治理模式總結3.2 小流域綜合治理管理典型模式4 構建小流域治理管理最佳模式的系統工程方法4.1 提煉治理管理最佳模式的開放系統框架4.2 治理管理最佳模式的核心要素4.3 基於系統工程架構的治理管理最佳模式提煉過程4.4 小流域綜合治理管理最佳模式必備條件5 小流域綜合治理管理模式系統框架——管理模式靜態結構5.1小流域綜合治理管理與經濟社會發展系統作用關係5.2 小流域綜合治理管理系統屬性5.3 小流域綜合治理管理目標5.4 小流域綜合治理管理模式要素5.5 小流域綜合治理管理模式系統框架6 小流域綜合治理管理實踐過程——管理模式動態結構6.1 前期規劃6.2 實施管理6.3 後期完善7提高小流域綜合治理管理操作性的對策建議7.1 修改完善法律法規體系7.2 構建可適用政策環境7.3 完善行政管理體制7.4 採取多種經濟措施7.5 完善運行機制7.6 建立小流域管理績效考核制度7.7 加強技術支撐體系建設參考文獻
前言
水土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資源,水土資源的有效保護和持續利用,關係到國家、民族的興衰存亡。中華民族5000年的文明史,實際上就是一部人類與水共生、利用、抗爭的發展史。進入21世紀,和諧發展成為我國社會進步的原動力,積極探索小流域綜合治理管理模式,促進小流域可持續發展已成為當前實踐民生水利的重要任務。多年來,我國各個流域不同水土流失類型區在治理水土流失的實踐中,遵循以小流域為單元綜合治理的技術路線,綜合分析流域(區域)自然資源條件和生態環境狀況,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和經濟發展要求,因地制宜,不斷創新,積極探索生態環境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現實路徑,在不同生態類型區探索和實踐多種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治理管理模式,以水土保持為重點的小流域綜合治理管理工作成效顯著。
精彩書摘
1 小流域可持續發展面臨的挑戰我國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嚴重的水土流失已成為我國頭號環境問題。目前,我國水土流失面積達356.92萬km2,占國土總面積的37.2%,年均流失土壤約50億t。水土流失幾乎遍布全國所有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不但發生在山區、丘陵區、風沙區,而且平原地區和沿海地區也存在;不僅發生在農村,在城市、開發區和交通、工礦區也大量產生。從水土流失的流域分布來看,嚴重地區主要分布在長江、黃河、珠江、海河、淮河、太湖、松遼七大流域的上中游地區,尤以長江、黃河上中游分布面積最廣。水土流失對我國的國土、防洪、糧食、飲水和生態安全已構成嚴重威脅。1.1 水土流失形勢嚴峻1.1.1 七大流域水土流失總體形勢我國七大流域水土流失面積、流失類型,如表1.1所示。由表1.1可知,從水土流失面積占流域面積的比例來看,我國黃河流域、松遼流域和長江流域所占比例排在全國七大流域的前三位,水土流失面積很廣,形勢尤為嚴峻。1.1.2 水土流失主要特點嚴重的水土流失對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產生嚴重影響,不僅惡化了當地生產生活條件和生態環境,而且對下游地區造成極大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