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故事大經濟》

《小故事大經濟》

《小故事大經濟》由明曉溪著作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的關於經濟的故事型小說。

作者: 明曉溪

《小故事大經濟》小故事大經濟

出 版 社: 新世界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8-3-1 字數: 100000 版次: 1 頁數: 印刷時間: 2008/03/01 開本: 印次: 紙張: 膠版紙 I S B N : 9787802285798 包裝: 平裝

編輯推薦

愚公該移山還是搬家?古董碎了該賠多少錢?為什麼你買車會猶豫?怎樣讓男朋友聽你的?大學為什麼要“寬口徑”?燈塔應該由誰建?警察怎樣才能抓住小偷?腦白金廣告好不好?好醫生給藥為什麼也一大把?希特勒為什麼要請客?……本書以形象生動的小故事,為你解釋一系列抽象的經濟學知識。

內容簡介

故事是線,知識是珠。把抽象的經濟學改用形象的小故事串接起來,讓您在輕鬆的閱讀中,掌握了經濟學的整體面貌,而不再一知半解。先掌握全面,再挖掘深度……

目錄

第一章 經濟學的思維
 一、選擇的學問——比爾·蓋茨願意再回大學嗎?
 二、經濟人假設——如果人人都大公無私會怎樣?
 三、看問題的角度——愚公應該移山還是搬家?
 四、公平與效率——公車為什麼不論幾站都是二元錢?
 五、經濟模型——進入經濟學殿堂要不要門票
第二章 消費者的學問
 一、欲望與效用——為什麼鑽石比水值錢?
 二、需求定理——為什麼會有“張五常熱”?
 三、需求彈性——多打糧就能致富嗎?
 四、消費者剩餘——為什麼你有時會多買一個?
 五、消費者均衡——為什麼你買東西會猶豫?
 六、無差異曲線——為什麼音樂和美術同樣讓你痴迷?
 七、消費可能線——老師和老闆誰更有價值?
第三章 生產者的智慧
 一、生產成本——景點在淡季飯店為什麼不關門?
 二、供給定理——亞默爾為什麼要把豬和牛都運走?
 三、供給彈性——電力供給為什麼緊張?
 四、生產者剩餘——標底這么低為什麼還有人願意乾?
 五、邊際收益——人們為什麼見死不救?
 六、規模經濟——苻堅的百萬大軍為什麼會失敗?
 七、範圍經濟——巨人集團為什麼曾面臨困境
 八、利潤最大化——超市為什麼不用增加保全?
 九、尋租活動——官員為什麼喜歡擁有審批權?
第四章 市場價格
 一、市場條件——愛情有沒有市場?
 二、均衡價格——支持價格能使農民致富嗎?
 三、供求機制——大學為什麼要“寬口徑”?
 四、蛛網模型——人才市場為什麼會波動?
 五、完全競爭市場——產業集群的缺陷在哪裡?
 六、完全壟斷市場——微軟該不該一分為二?
 七、壟斷競爭市場——可口可樂為什麼不能改配方?
 八、寡頭壟斷市場——雷克公司為什麼遭排擠?
 九、生產要素價格——壟斷部門高收入應該嗎?
 十、市場失靈——燈塔應該由誰建?
第五章 博弈和對策
 一、博弈問題——古董碎了該賠多少錢?
 二、囚徒困境——只有囚徒才會陷入困境嗎?
 三、納什均衡——有沒有辦法只贏不輸?
 四、智豬博弈——改革要靠誰去推動?
 五、情侶博弈——怎樣讓男朋友聽你的?
 六、鬥雞博弈——怎樣防止夫妻吵架後動手?
 七、廠商博弈——巴以衝突何時是個頭?
 八、威脅與可置信度——怎樣讓父親接受你的男朋友?
 九、警匪博弈——警察怎樣才能抓住小偷?
第六章 經濟制度
 一、制度的意義——為什麼沒人願借錢給國王?
 二、交易成本——為什麼會出現“老鼠尾巴市場”?
 三、產權制度——為什麼皇帝不能拆除磨坊?
 四、科斯定理——是讓牛吃麥還是把它圈起來?
 五、企業制度——鞋匠是怎樣成了老闆的?
 六、新經濟史——近代中國為什麼落後?
 七、公共選擇——少數服從多數原則為什麼失靈?
 八、法經濟學——叔叔的諾言能強制執行嗎?
第七章 不完全信息
 一、不完全信息假設——腦白金廣告好不好?
 二、逆向選擇——壞鄉長為什麼獲得了好評?
 三、聲譽與制度——為什麼機動車要強制保險?
 四、信號傳送與信息甄別——有沒有文憑為什麼不一樣?
 五、道德風險——貓為什麼吃老鼠?
 六、國企改制——為什麼要給代理人配股?
 七、內部勞動力市場——幹部為什麼要輪崗?
 八、道德風險與逆向選擇——他們為什麼要消聲匿跡?
 九、參與約束與激勵相容約束——日本人為什麼勤奮?
第八章 政府職能
 一、兩部門經濟——老僧為什麼帶頭吃喝玩樂?
 二、三部門經濟——里根為什麼只拍四部電影?
 三、四部門經濟——為什麼國中的題會難住姜昆?
 四、通貨膨脹與失業——頭痛為什麼要醫腳?
 五、經濟周期——煤太多了怎么我們沒有煤燒?
 六、財政政策——柯林頓為什麼反對減稅計畫?
 七、貨幣政策——他打個噴嚏為什麼美國股市就會動盪?
 八、兩個市場的均衡——老布希的政策為什麼會失敗?
 九、相機抉擇——好醫生給藥為什麼也一大把?
第九章 區際和國際經濟
 一、兩極分化——為什麼多的還要讓他更多?
 二、比較優勢——為什麼要讓校長專門搞管理?
 三、利益分配——為什麼產業集群經營的都是小商品?
 四、要素稟賦——為什麼美國出口很多勞動密集型產品?
 五、梯度推移論——普通桑塔納賣給誰?
 六、勞動流動——為什麼會出現“民工荒”?
 七、資本流動——為什麼很多產品很難分清是哪國產的?
 八、貿易保護——為什麼中國被看成“非市場經濟國家”?
 九、區域經濟一體化——太湖蘭藻危機怎樣解決?
 十、外匯市場——希特勒為什麼要請客?
參考書目

書摘插圖

第一章 經濟學的思維
一、選擇的學問——比爾·蓋茨願意再回大學嗎?
每一門科學都有其作用,經濟學是乾什麼的呢?有一個分粥的故事可以幫我們理解什麼是經濟學。
有七個和尚共同生活,每個人

《小故事大經濟》《小故事大經濟》
都是平凡而平等的,雖沒什麼兇險禍害之心,但不免自私自利。他們本來沒什麼矛盾,但在吃飯的問題上卻漸起糾紛。原來他們的每頓飯就是分食一鍋,起初由一個和尚專門負責分粥,很快大家就發現這個人為自己分的粥多,給別人分的粥少。於是便換了一個和尚,結果還一樣。後來大家不願一個和尚專門分粥了,改為輪流值日,輪到的人分粥。結果每個人只有一天能吃飽,還有剩餘,其餘六天都吃不飽。於是大家又改變了輪流分粥的做法,選舉出一個大家信得過的和尚來分粥。開始這位品德高尚的和尚還能保持公平,但不久就開始為自己和溜須拍馬的人多分,給其他人少分。再後來大家選舉產生了一個分粥委員會和一個監督委員會,每次分粥時分粥委員會都要討論,監督委員會還要檢查,有時還爭論不休。粥是分公平了,可等到吃粥時早就涼了。最後,他們制定了一條規則:不論誰分粥,領粥時分粥的人最後拿。令人驚奇的是,所有問題都解決了,粥分得又快又公平這是個關於選擇的故事,即選擇什麼辦法來進行分配,使大家滿意。美國經濟學家保羅·薩繆爾森說:“經濟學研究人與社會如何作出最終抉擇,在使用或者不使用貨幣的情況下,來使用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的生產性資源,在現在或將來生產產品,並把產品分配給各個成員以供消費之用。它分析改進資源配置形式可能付出的代價和可能產生的效益。”也就是說,經濟學是關於選擇的學問。2000年11月2—3日,以浙江省湖州市長興縣教育局長熊金龍為首的長興縣教育考察團訪問了美國南加州的羅斯密學區,帶回了教育券制的經驗。2001年,長興縣教育局在縣委縣政府和省教育廳的支持下正式實行教育券制度,到目前為止已發放三種教育券:一是扶持民辦學校的教育券;二是促進職業技術教育的教育券;三是資助貧困生的教育券。具體辦法是:教育局直接將面額為200—800元不等的教育券發放給願意上民辦學校職業技術學校的學生家長以及貧困學生家長,學生家長自主選擇學校並把教育券交給學校,由學校拿上教育券到教育局領取相應的款項。請問:長興縣教育局為什麼不直接把相關經費撥付給學校,而是先給學生家長呢? 長興縣教育局之所以不直接把經費撥付給學校而是先給學生家長,就是為了把接受教育的選擇權交給學生家長。我們說經濟學是關於選擇的學問,它包括選擇什麼、怎樣選擇和由誰選擇這三方面的內容。長興縣教育局的做法看起來是個教育管理問題,其實它是個經濟學問題。過去,教育經費的選擇權在教育局手上,它給學校多少錢就是多少錢,這就使得各個學校都是眼睛向上,只盯著教育局要錢;現在,選擇權下放到學生及其家長手裡了,學校要想得到錢,就只有眼睛向下,盯著學生和家長以及人才市場,就只有好好教學生,根據人才市場需求培養學生的知識和技能。教育券就好比選票,發放教育券就好比在教育領域實行民主制度,制度好,效率才能高。當然,教育局也是有導向的,三種不同的教育券就體現了對民辦學校、職業技術學校和貧困學生的傾斜。這樣一來,學校、學生及家長、人才市場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的關係就理順了,資源才能得到有效配置。
事實證明,長興縣教育局的做法還是很有效果的。據統計,自實行教育券制度以來,從2001年至2002年底,長興縣累計發放220多萬元教育券,直接受益學生5000多人發放教育券所需資金,除了財政投入外,還有“希望工程”、“春蕾計畫”資金以及社會、企業捐資等,社會資金也衝著民辦教育能享受“國民待遇”而紛紛湧入,僅這兩年全縣已吸收2.3億元社會資金投入教育領域。全縣職業技術學校招生數從2000年的1403人增加到2002年的3306人。中等職業教育的發展,使長興國中升高中的比例大幅度上升,2002年達到81.7%。用教育券代替過去的現金,也為扶貧助學建立了一種長效機制。目前,該縣九年義務教育階段沒有一個孩子因貧困失學。長興縣下一步還準備把政府在高中段教育經費的投入,平均攤到每個高中生身上,用教育券的形式發給學生,以加快高中段教育的發展。
人們之所以要選擇,有時是因為僧多粥少,即所謂稀缺性;有時則是因為東西多了,“眼大肚子小”。
蘇理請他的女朋友西餐。“就這個吧!”她用小指頭輕輕一點,“全餐”。開胃小菜上來了,她一掃而空;湯上來了,立刻見底;色拉上來了,她一一吞下:主菜的前菜上來了,她慢慢吃,吃了一半;主菜正盤上來了,她已經摸著胸口喘氣:“太飽了,吃不下了。”辛疆也請他的女朋友吃西餐,也是全餐。她每樣都吃一點,只挑她喜歡的入口,不僅主菜上來時仍然有胃口,就連最後一道甜點和餐後的美酒,她也沒有放過。臨走時還微微一笑:“謝謝!”輕盈地離開人生也像一場盛宴,你如果不想留下遺憾,就應該懂得選擇。法國巴黎大學校長讓·布里丹(1300—1358)講述一頭驢子的故事。說是有一頭驢子,它非常餓,到處找吃的,終於看到了前面有兩堆草。它迅速跑過去,卻為難了,因為它不知道應該先吃哪一堆。它猶豫不決,,在兩堆草之間徘徊不定,最終因沒辦法選擇而被活活餓死。這頭陷入兩難困境的驢被後人稱之為“布里丹之驢”。選擇有時很容易,有時很難,難就難在一種資源可能有多種用途,而不像乾草對於驢子來說只有果腹一種選擇。由於有多種選擇,用於某種用途就得放棄其他用途。機會成本就是因選擇行為而產生的成本,也稱為選擇成本。比爾·蓋茨於1973年進入哈佛大學法律系學習。他不喜歡法律,但對計算機十分感興趣。19歲時他。面臨兩種選擇:是繼續學習直至畢業,還是輟學創辦軟體公司?繼續學習會失去創業的最佳時機,而輟學辦公司又拿不到多少人嚮往的哈佛大學畢業文憑。蓋茨義無反顧地放棄了學業,創辦了自己的軟體公司。他終於成功了,1999年《福布斯》雜誌評選,比爾·蓋茨以淨資產850億美元榮登世界億萬富翁的榜首。1999年3月27日,蓋茨應邀回母校哈佛大學參加募捐會,當記者問他是否願意繼續學習以拿到哈佛大學的畢業證時,他向那位記者笑了笑,沒有回答。 看來比爾·蓋茨是不願意回到哈佛大學繼續學習了,因為那樣的話機會成本太大——失去世界首富的地位。中國也有一個不願上大學的例子,那就是姚明,因為他有到美國NBA打球的機會。姚明同休斯頓火箭隊簽了5年7000萬美元的工作契約,加上做廣告,據說年收入早突破1億美元。如果他上了大學,這些收入都將失去。一種東西的機會成本是為了得到這種東西而放棄的東西。機會成本不是會計學意義上的成本,它純粹是經濟學意義上的概念。 選擇也是一個思維方法的問題,不過經濟學的思維方法和一般思維方法有所不同,它主要思考在一定約束條件下如何選擇最佳的要素組合。很多人都知道田忌賽馬的故事:齊威王經常要大將田忌與他賽馬,賽馬的規則是這樣的:每次雙方各出三匹馬,一對一比賽三場,每一場的輸家要賠一千斤銅給贏家。齊威王的三匹馬和田忌的三匹馬按實力都可以分為上、中、下三等,但齊威王的上、中、下三匹馬分別比田忌的上、中、下三匹馬更勝一籌,因為總是同等次的馬進行比賽,所以田忌連輸三場,輸了3000斤銅。那時銅非常昂貴,3000斤可是一筆巨款了。
後來田忌的謀士孫臏出了個主意,讓田忌把資源重新組合,不要用上馬去對抗齊威王的上馬,而是對抗他的中馬;不要用中馬去對抗齊威馬的中馬,而是對抗他的下馬;不要用下馬去對抗齊成王的下馬,而是對抗他的上馬。這樣.雖然田忌會輸一場,卻會贏兩場,二勝一負,最後勝利還是田忌的。田忌重新整合了資源,果然贏了1000斤銅。
同樣是三匹馬,由於選擇的配置方法不同,效果就不同。田忌的三匹馬都不如齊威王的三匹馬,這就是田忌選擇的約束條件。如果沒有這個約束條件,就用不著選擇。所以約束條件是選擇的前提,也是經濟學的前提。經濟學家思考問題時首先要考慮這個約束條件,不能研究了半天,倒把前提給丟了。
有一個國家由於資源所限,只能生產黃油(代表民生物資)和大炮(代表國防物資)。如果所有資源都生產大炮,就不能生產黃油;如果所有資源都生產黃油,就不能生產大炮 而大炮和黃油對這個國家來說都是不可缺少的;沒有大炮,無法抵禦外敵入侵;沒有黃油,生活會發生困難。怎么辦呢?他們只能既生產大炮,又生產黃油。現在的問題是:他們該用多少資源生產大炮,多少資源生產黃油?或者說,他們該生產多少大炮,多少黃油
我們僅靠已知條件還無法回答這個問題,但可以大致劃定可選擇的範圍。經濟學家喜歡用函式圖像來幫助思維,用坐標和曲線來形象地表示兩個變數之間的關係。像這個問題就可以用圖表來表示。在書中,橫軸表示大炮數量,縱軸表示黃油數量,A點表示全部資源都用來生產黃油所能生產的最大數量,B點表示全部資源都用來生產大炮所能生產的最大數量。將AB兩點連線起來的那條凹向原點的曲線叫做生產可能線(也叫生產可能性邊界、生產轉換線),它表示該國在既定資源和技術的條件下所能生產的最大數量的大炮與黃油的組合。如E點在生產可能線上,它表示生產a單位黃油和b單位大炮,這是該國在既定資源和技術條件下是可能的;而生產可能線外一點H,則是既定資源和技術條件下實現不了的產量;生產可能線內一點F所表示的產量雖然能夠實現,但不是最大產量的組合,表明稀缺的資源沒有被充分利用。生產可能線雖然沒有告訴我們具體生產多少大炮與黃油,但告訴我們可以在曲線上來選擇。可供選擇的E點在曲線上沿曲線向B方向移動,表明隨大炮產量的增加,黃油產量必然減少,黃油減少的部分,就是增加的大炮的機會成本。
二、經濟人假設——如果人人都大公無私會怎樣?
在經濟學界流傳這樣一個故事:茫茫沙漠中,烈日當頭。幾個又渴又餓的學者由於沒有工具,面對一堆罐頭食品和飲料一籌莫展。於是他們討論如何打開罐頭。物理學家說:給我一個聚光鏡,我可以利用陽光把罐頭打開。化學家說:給我幾種化學藥劑,我可以利用化學反應把罐頭打開經濟學家則說:假如我有一把開罐刀……
這個故事說明了什麼?
經濟學家在沒有開罐頭工具時說:假如我有一把開罐刀……這顯然是諷刺經濟理論遠離現實,沒什麼用處。但是,這個故事確實也說明了假設在形成經濟理論中的作用。其實,任何一門科學的研究都是從假設開始的,正如故事中物理學家說:給我一個聚光鏡,化學家說:給我幾種化學藥劑……無異於假設我有個聚光鏡,假設我有幾種藥劑……假設是一種使現實簡單化的方法,通過假設,研究者
《小故事大經濟》《小故事大經濟》
可以排除次要因素,保留主要因素,在一個相對純粹的條件下研究主要因素的作用和它們相互之間的關係,這樣才能對被研究對象有所認識。否則,我們就可能面對一團亂麻,總也理不出頭緒來。當然,有了初步結論我們還要一步步放鬆假設,使最終結論更貼近現實,反映現實的規律性。但從假設開始,可以說是經濟學家的一種職業習慣。我們學習經濟學,也要習慣於這種方法。
如果經濟學是關於選擇的科學,那么,它是為誰而選擇的呢?我們從前面故事中的主人公來看,無論是分粥的七個人,還是吃西餐的女朋友,以及輟學的比爾·蓋茨、賽馬的田忌,他們都是為自己而選擇的。經濟學有個基本假設,那就是經濟人假設,即假定每一個活動在經濟過程中的個人都以追求個人的經濟利益為動機,他在面臨選擇時總是傾向於選擇那個能給自己帶來最大收益的機會,每一個參與者都依據自己的偏好,用最有利於自己的方式活動。
曾經是美國首富的保羅·蓋蒂年輕時很窮,僅有一塊收成很差的旱田。為解決灌溉問題,他在地里打水井,結果冒出了石油。於是他把水井改油井,農田改油田,從銀行里貸了款,添了設備,雇了工人,搞起了石油開採。
後來他在現場巡視時發現,那些油田監管人員都沒有盡力,而是松松垮垮,漫不經心。於是他請教一位經濟學家,一句話就點醒了他:“因為那是你的油田而不是他們的。”蓋蒂頓時明白了,他把各位工頭召集起來宣布:“從今天起,油田交給你們負責經營,收益的25%由各位全權支配。”從此,工頭們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了,再沒有了偷懶和浪費現象,油田欣欣向榮,財源滾滾而來,蓋蒂也成了石油大王。如果你以為保羅·蓋蒂之所以能成為美國的石油大王,是因為他家地里挖出了石油,那你就錯了。他挖出了比石油更寶貴的東西,那就是員工的生產熱情,而員工的熱情是靠向他們讓利激發出來的。可見,個人利益才是經濟發展的原動力。經濟學研究經濟問題,就必須從這裡開始。
某電視台請蒙牛集團老總牛根生談他的成功經驗,他講了一個他小時候的故事。他小時候很調皮,但小朋友都圍著他轉,他叫幹啥就幹啥,甚至他叫打誰就打誰。小朋友們為什麼聽他的呢?不是因為他個子大、拳頭硬,別人怕他,而是他仗義疏財,常把家裡好吃的、好玩的拿出來分給大家。所以他從小就明白一個道理:財散人聚,財聚人散。他創辦蒙牛集團時大家都願跟著他乾,因為知道他有分錢的習慣。蒙牛集團成為中國乳業的龍頭老大以後,他仍然保持這種習慣:工資不是最高的,房子不是最大的,車子不是最好的,還把很多股票捐出去。所以大家信服他,不好好乾覺得對不起他,心裡有愧。這樣蒙牛集團就具有了很強的凝聚力,形成了一個以他為核心的團結戰鬥的集體。這是牛根生成功的重要原因。牛根生和蒙牛集團成功的經驗也說明,作為一個經濟組織,要想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就必須滿足他們的個人利益,經濟人假設對他們是適用的。
……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