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
劉鄧,並告陳粟譚,陳謝[2]:
你們對於出動後敵之可能對策估計如何?我們覺得敵可能採取兩種或三種辦法。第一種辦法,迅速組織進攻,使你們不能立足。但此種辦法難於調動很多軍隊,估計可用於進攻者約十二個旅(或較多)左右,即七師、四十八師、十師、七十九師、三師、五十八師各兩個旅。其中除桂系外,戰力均不甚強。其出發地點不一,在短期內,勢必參差不齊。如我能於運動中殲滅其四五個旅,其攻勢必受頓挫,我可取得休息機會,以利再戰。敵此種辦法的基本缺點,是進攻兵力太少,我之迴旋餘地甚大,並有迫我渡江南進之危險(敵很怕此著)。第二種辦法,寧可給我以立足機會,不急於尾我進攻。除上述十二個旅(或較多)外,並從山東抽調十幾個旅,共二十幾個旅,以一個月至兩個月時間,先從長江、平漢兩線完成部署,然後向西向北進攻。此種辦法之基本缺點,是給我以立足時間,且使山東攻勢完全破壞,魯西、豫東亦大部難保,即使集中二十幾個旅,分兩線多路進攻,我亦可能於運動中各個擊破之。第三種辦法,即同時採用上述兩種辦法,既以十二個旅左右分數路迅速進攻,又從山東抽調十幾個旅用於長江方面。你們必須同時準備對付這幾種辦法,而主要準備對付第一種辦法,即用全副精神注意於運動中大批殲滅敵人,一切依靠打勝仗。陳、謝出豫西後,胡宗南[3]對陝北攻勢必被破壞,除現已東調十師兩個旅、七十九師一個旅及騎一旅外,必再調至少六七個旅,使用於潼關、商、洛[4]方面,估計一個月內,很難舉行有力進攻。此外,我兩路南出後,合肥、安慶、鄂東、漢口、平漢沿線,漢水流域及南陽、潼關、洛陽等地均須守備,而要守備這許多地方,非有幾十個旅不可。敵在山東、魯西、陝北之機動部隊共有四十五個旅(山東二十九,魯西八,陝北八),守備兵力則有九十六個旅(被殲者在內)。為要抽出幾十個旅守備長江、漢水、平漢各地,不但有大減隴海線及其以北各地守備兵力之可能,且有將機動兵力一部改為守備兵力之可能。如此,則全局可能引起變化。只有在我南出兵團不能大量殲敵,因而不能立足,被迫縮回之情況下,便只能起臨時調動敵人之作用,不能起變化全局之作用,且需付以較大傷亡、減員之代價。此種代價,無論起何種作用均須準備付出,但如能取得變化全局之作用,則付出此種代價更加值得。
軍委
未魚
注釋
[1]劉鄧,指劉伯承、鄧小平,當時分別任晉冀魯豫野戰軍司令員和政治委員。
[2]陳粟譚,指陳毅、粟裕、譚震林,當時分別任華東野戰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副司令員和副政治委員。陳謝,指陳賡、謝富治,當時分別任晉冀魯豫野戰軍陳謝集團前委書記和副書記。
[3]胡宗南,當時任國民黨軍西安綏靖公署主任。
[4]商、洛,指陝西商縣(今商州)和洛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