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信息
【名稱】《將游湘水尋句溪》【年代】南朝齊
【作者】謝朓
【體裁】五言詩
作品原文
將游湘水尋句溪既從陵陽釣,掛鱗驂赤螭。
方尋桂水源,謁帝蒼山垂。
辰哉且未會,乘景弄清漪。
瑟汩瀉長淀,潺湲赴兩歧。
輕苹上靡靡,雜石下離離。
寒草分花映,戲鮪乘空移。
興以暮秋月,清霜落素枝。
魚鳥余方玩,纓緌君自縻。
及茲暢懷抱,山川長若斯。
作品鑑賞
這首詩作於公元496年(齊明帝建武三年)暮秋。當時,作者奉詔將去湘州(治所在今湖南長沙市)。這詩是將去而未成行,得有餘閒到句(gōu勾)溪尋幽探勝時所寫。詩中既細密描寫了句溪的動人景物,也抒發出自己心樂魚鳥、厭棄纓緌(冠帶和冠帶的下垂部分,代指貴顯的地位)的感情。句溪,在宣城郡城東五里,因溪流回曲,形如句字而得名。(見《江南通志》)此前一年夏日,作者來任宣城太守。宣城郡有陵陽山。《江南通志》、《宣城縣誌》都記載這山岡巒盤曲,自敬亭山以南,隱起成三峰,環繞著縣治。劉向《列仙傳》里說:“陵陽子明好釣魚……釣得白龍,子明懼,解鉤拜而放之。後得白魚,腹中有書,教子明服食之法。子明遂上黃山,采五石脂,沸水而服之三年,龍來迎去,止陵陽山上百餘年……”作者在詩的開頭,便就地取材,借用這一神話傳說,來比喻自己之在宣城,像是跟著陵陽子明垂釣溪上;又像是附掛在子明所乘白龍鱗上,以赤螭作驂馬,漫遊了仙境。接著又說不久將前往湘州,尋訪桂水之源,並在南嶽之麓謁祭山神。這四句用“既”、“方”二字作呼應,分敘已往、未來,而均具有神異色彩。這樣寫,既使詩一開頭就境界超俗,也暗示了下文所描述的句溪宛如仙境,從而增強了詩的情韻。五六兩句,作一轉折,自然地引入詩題——由於行期未屆,所以得趁此暮秋光景,來玩賞句溪上的清漪。句溪以溪水取勝,所以特別點明“清漪”,用以總冒下文,貫串通篇,有如畫龍點睛。這是首節。
次節八句,盡情摹寫出溪上的景色:這裡可以聽到溪水瀉向長淀的瑟汩聲,也可看到溪水潺湲地在句溪和宛溪交會處兩向分流的情景——一生欽仰謝朓的李白,也曾以“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的名句(見《秋登宣城謝朓北樓》)寫過這裡的美好風光。溪水既清且淺,水面浮著連綿不絕的青萍。水底也是密密相依的雜石。溪水兩岸,帶著秋天寒意的草和花相間相映。明潔的溪水中,怡然嬉戲的鮪魚輕捷地遊動,宛如浮懸在空中——這全然是柳宗元《鈷鉧潭記》里“潭中魚可百許頭,類若乘空無所依”的意境了。在這六句之中,作者寫盡了水面、水底、水側、水中,寫了聲響、形態;又兼及動、靜,無一不蘊蓄著動人的美,表現出句溪的“清漪”可賞。這晚秋好景,自然不能不引發人的清興,甚至連清冽的月光、掛霜的樹枝,也受到了詩人的注目,它們和溪水一起共同組成了一幅令人神魂為之一清的秋山清溪圖。
最後四句是抒感。從上兩節已可見出詩人心神的清爽、舒暢。“戲鮪”的游移,更觸發自己的情思,並連類及鳥,自感這已盡夠玩賞,因而不禁數落起另一個“我”(稱之為“君”)來:“纓緌君自縻”,意思是說:你又為何要用爵祿冠帶來束縛自己呢?兩句相對,寫出心樂魚鳥而形被纓緌所縛的內心矛盾,於是,詩人終於慨然喟嘆:山川長存,永遠是這樣美;人生是有限的,且讓我乘著這清秋光景,舒暢心懷,盡情游賞吧!
全詩以山水起筆,中段轉寫魚鳥,最後復以山川作結,筆法既圓轉靈動,又渾然成為一體。寫溪景生動、真切,細緻入微,體現作者“觀其形而得其似”(《文鏡秘府論》)的才能。詩中用語清麗自然,而又多藉偶句烘染情境,充分體現了詩人所特有的“撰造精麗、風華映人”(王世貞《藝苑卮言》)的清綺風格。
作者簡介
謝朓(464—499)南朝齊詩人。字玄暉。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縣)人。出身世家大族,祖、父輩皆劉宋王朝親重,祖母是史學家范曄之姐,母親為宋文帝之女長城公主,與謝靈運同族,經歷有些類似,時與謝靈運對舉,亦稱小謝,與謝靈運並稱“大小謝”。初任豫章王太尉行參軍,後在隨王蕭子隆、竟陵王蕭子良幕下任功曹、文學等職,頗得賞識,為“竟陵八友”之一。公元495年出任宣城太守,故有謝宣城之稱。因告發岳父王敬則謀反事受賞,舉為尚書吏部郎。後被誣陷死於獄中。現存詩二百多首,其中山水詩的成就很高,觀察細微,描寫逼真,風格清俊秀麗,一掃玄言余習。寫景抒情清新自然,意境新穎,富有情致,且佳句頗多。明人輯有《謝宣城集》,今人郝立權有《謝宣城詩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