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意巴洛克》

《寫意巴洛克》

《寫意巴洛克》是馬慧元編著的音樂類作品,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發行於2010年10月1日出版。本書內容:放下繁重的工作,於燈下捧讀馬慧元的音樂文字,心會立即靜下來,變得乾淨、溫潤、安詳、單純。聽她與音樂大師們對談,輕鬆愉悅中時時跳出精妙言論,悄然淺笑間卻又帶出歷史積澱,真是一大享受。看她輕輕翻開已有些發黃髮脆的譜頁,請出那些雙手仍然溫暖笑容依舊親切的大師們,一同談音奏樂,恍然間抬眼望出去,那不是從未污染過的田野和山丘抑或古老的巴西里卡嗎?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00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第1版(2010年10月1日)
平裝:235頁
正文語種:簡體中文
開本:16
ISBN:7108034727,9787108034724
條形碼:9787108034724
商品尺寸:22.4x15x1.2cm
商品重量:340g
ASIN:B0044R7SAU

內容簡介

《寫意巴洛克》內容簡介:放下繁重的工作,於燈下捧讀馬慧元的音樂文字,心會立即靜下來,變得乾淨、溫潤、安詳、單純。聽她與音樂大師們對談,輕鬆愉悅中時時跳出精妙言論,悄然淺笑間卻又帶出歷史積澱,真是一大享受。看她輕輕翻開已有些發黃髮脆的譜頁,請出那些雙手仍然溫暖笑容依舊親切的大師們,一同談音奏樂,恍然間抬眼望出去,那不是從未污染過的田野和山丘抑或古老的巴西里卡嗎?

編輯推薦

《寫意巴洛克》:我現在仍然是個業餘愛好者,一個“學音樂的人”。想給自己一些合適的鼓勵,所以總是變著花樣提出各種野心,比如去學習法國巴洛克音樂,去歐洲了解更多的古管風琴,讀熟那些我仰慕的音樂書,熟悉巴赫更多的康塔塔,等等。這些艱難的事情,有時令我灰心。也許一些簡單的東西更能鼓舞人——對,就是電影中那個成了符號的“阿甘”,那我就當自己是阿甘,在看不清路的路上跑啊跑,可不可以?——馬慧元

作者簡介

馬慧元,學習鋼琴、管風琴多年,長期為國內多家報刊雜誌撰稿,常以“管風琴”署名在網路上發表音樂隨筆。曾出版《北方人的巴赫》、《管風琴手記》、《管風琴看聽讀》、《書生活》。
現定居加拿大。

目錄

序/1
巴赫管風琴作品手記/1
管風琴二三事/26
亨德爾管風琴作品手記/34
布克斯特胡德管風琴作品手記/38
管風琴上,我的弗朗克/43
愛比歷史更真實/47
《博伊倫之歌》——《英國組曲》/52
隨想巴赫《法國組曲》/58
巴赫之《音樂的奉獻》/62
悲情恰空/68
兩首巴赫康塔塔/73
迷人的《狩獵》——兼談巴赫康塔塔/78
跟巴赫喝下午茶/82
冬夜聽古爾德/85
圖書館裡聽巴赫/90
巴赫二題/93
巴赫的懷抱/98
巴赫之雨/101
散記巴赫/103
圖雷克漫想巴赫/112
北方人的巴赫/120
巴格比、霍頓和《貝奧武甫》/124
中世紀音樂節/138
遠人之淚
——一張十字軍東侵時期歌曲的CD/150
哥特之歌
——哥特藝術和CD《哥特音樂》/155
唱片裡的亨德爾和斯卡拉蒂/159
柏博殘像/163
我的海頓/167
海頓和蘭登/171
小作曲家二題/181
音樂會幾則/186
溫哥華早期音樂節雜記/195
DVD觀感
——兩屆克萊本鋼琴比賽剪影/199
朱小玫是誰
切爾卡斯基軼事/212
琴緣一生/221
巴赫的兒子們/226
後記/230

序言

大部分人擠在所謂時代列車上,氣喘吁吁,心急如焚,儘管不知道前面是什麼,但義無反顧,只嫌不夠快。
少部分,不,極少部分人,在那磨得有如利劍一般的鐵軌旁邊走著相反的鄉間小路,按照自己的節奏。也許正因那一輛輛擠滿乘客的列車速度過快,使這悠然的步態也顯得頗有些銳感,它穿透所有的煙霧塵土,徑直探入那些深藏奇妙的地方去。一切煩人的嘈雜於這些人似乎並不存在,前方自有青翠天地豁然敞開。
放下繁重的工作,於燈下捧讀馬慧元的音樂文字,心會立即靜下來,變得乾淨、溫潤、安詳、單純。聽她與音樂大師們對談,輕鬆愉悅中時時跳出精妙言論,悄然淺笑間卻又帶出歷史積澱,真是一大享受。看她輕輕翻開已有些發黃髮脆的譜頁,請出那些雙手仍然溫暖笑容依舊親切的大師們,一同談音奏樂,恍然間抬眼望出去,那不是從未污染過的田野和山丘抑或古老的巴西里卡嗎?

後記

據說音樂是一種“界定時間”的東西。那么我的生活就是被音樂界定的吧。想起來,在《鍵盤沉思錄》一書的扉頁,作者杜伯爾這樣寫:“此書送給我的父母,感謝他們在一個好天氣,為童年的我買了一台鋼琴。”當時我讀來有種溫柔的震動。杜伯爾和無數音樂精英包括霍洛維茨打過交道,樂壇的複雜、艱難都見過,其間的醜陋也見過,最後還有勇氣感謝那台鋼琴。客套也罷,真心也罷,反正我是深受感染——更多的,還是理解和同情。
既然生活和音樂注定互相覆蓋,請允許我摘抄幾個數年之內記錄的片段:
今天去打工,帶了本美國現代詩。有個叫RobenHayden的黑人,有首詩叫《冬日的星期天》,是說老爸辛苦做工,在冬日的星期天也要早起,然而沒有人對他說謝謝。孩子們冷漠地對他,在此之外,“房間裡暖和起來/他會叫我們/我慢慢起身穿衣/在家中慢慢堆積的憤怒中穿衣。”
那個“慢慢堆積的憤怒”讓我異常傷心。恐怕那是每個家庭里的孩子都體驗過的吧。
讀到這裡的時候,店裡放的是蕭邦的第一奏鳴曲,寫於青蔥年代,被認為是幼稚的習作。而我厭倦過蕭邦所有作品,只除了這一首。它中間有露珠滾動,有新鮮的幻想,吹彈得破,在蕭邦的作品中天真得獨樹一幟。十多歲的蕭邦,老爸肯定不用去做苦力,他自己也沒嘗過生活的苦和狠。然而生活里的缺憾和傷感,對受苦的黑孩子和敏感的翩翩佳公子來說也許並無不同。
教堂里只有我們孤零零幾個人。一束陽光集中地照在腳鍵盤上,我剛到的時候,以為誰沒關腳鍵盤的燈。那束光如此寧靜而坦然,讓我想起庫泊曼彈我正練的那首曲子,他的雙腳就在那樣的海拔里穿行。冷天凝固了音樂,卻撩撥了神經,出來的時候我小心地踩著雪,在車站默默等待。冰冷的空氣里,我感到剛才的音樂在心上留下的傷口。
我對演奏家的手有種迷信。其實很難說彈得如何跟手的形態有什麼直接關係,但請原諒我對一些講不清楚的感覺仍存執念。雙手是有心情和表情的,會說話,會生活。管風琴家中,卡爾·里希特的手讓我印象深刻——雖然我沒覺得他彈得多好。在管風琴上,他的手顯得大而安靜,連穿越鍵盤都不掀動浪頭。安靜的手,讓我凝神。我把它當成信步的仙鶴,步態中藏的是驕傲。

文摘

這類音樂中的經過句飄逸而抒情,卻又沒有蕭邦式的強度和幅度,移植到鋼琴上,用強弱來做出變化,顯得四不像。而巴赫不同,他的音樂是調性和和聲關係的表達,裝飾音也是堅實的音樂的一部分,無論在鋼琴還是羽管鍵琴、管風琴上,只要有清晰的相對關係,音樂就是“正確”的。再有,巴赫的音樂中也有對比,這一點,你用鋼琴上的強弱來輔助也可,在沒有明顯強弱的羽管上,用聲音趨勢來逼近也可。巴赫的音樂密度很高,又因為巴洛克音樂的連續性(相對於古典派中分成清晰對比段落的音樂形式而言),對樂器本身的音色不敏感,但經得起某些方式的強化或者稀釋,它內部的“壓力”會自動揭示音樂的方向。對巴赫的音樂來說,任何手段都不能窮盡音樂的內涵,但都可部分地強調其意圖。
片子的跨度是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她總是喜歡穿鮮艷的衣服。八十年代,她老成一個柔軟、矮胖的婦人,演奏風格也有了小小變化,但仍然是那種果決而經過深思熟慮的巴赫演奏。電視影像則色彩鮮明起來。看上去,她在色彩中衰老——多么有味道的暗示。
其實,她在五十年代的錄音已經夠讓人瞠目了——一個女人,以這么凌厲而執著的方式沉浸在巴赫中,可謂罕見。我們湊近來看歷史,總會發現一些讓庸俗的常識驚訝的事實。但世界向來如此。看了她的這張DVD,我覺得自己應該試著去理解一些巴赫鍵盤作品的技術分析。世上總有那么些老去的人和書,讓你沒辦法不佩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