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名稱】《定風波·志在煙霞慕隱淪》
【年代】五代
【作者】李珣
【體裁】詞
【出處】《全唐詩》
作品原文
定風波志在煙霞慕隱淪,功成歸看五湖春。一葉舟中吟復醉,雲水。此時方識自由身。花島為鄰鷗作侶,深處。經年不見市朝人,已得希夷微旨,潛喜。荷衣蕙帶絕纖塵。
作品評析
作者一上來就亮明立場:“志在煙霞慕隱淪”。煙霞,本是山水間虛無之物,乃是神話中的仙者所駕馭之雲彩,興寄煙霞即是要成為一個仙者。在古人眼中,煙霞往往與紅塵相對,作者說“志在煙霞”就表明了作者意欲山水,不思塵世之志。結合李珣的身世、境遇,我們就不難理解作者的這種渴望歸隱的心緒與情懷。文人志氣清高,躊躇滿志,他們往往或因為現實的碰壁,或因為仕途的失意,常常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放情在丘壑,縱意在煙霞。仿佛這樣才能夠超出塵世,擺脫俗氣,從而得到雅趣與清賞。而隱士們瀟灑出塵,清淡玄談自魏晉以來始終是古代士人們追求和嚮往的人生最高境界。
相傳越國的大夫范蠡在協助越王勾踐報仇雪恥以後,因懼怕勾踐以後對自己不利,便攜美女西施放棄到手的榮華富貴高官厚祿,與西施歸隱五湖。李珣在這裡藉助這個歷史典故,表明自己“功成歸看五湖春”的志向。在這裡詞人表明了對范螽的景仰羨慕之情,也表露了自己歸隱山水,五湖看春的志向。范蠡功成之後的歸隱,是明智之舉,而李珣卻是國亡不仕的情況下而思歸隱山林,有他的不得已之苦衷。在得不到出路的情況下,寄情雲水,解一腔悶,“識得自由之身。”
“經年不見市朝人”是作者更進一步的一種情懷。這甚囂塵上、紅塵滾滾的塵世之中,能夠有一份閒情逸志常年在閒山逸水之中與鷗鳥為伴,洗卻了塵世的煩惱,從而“此時方識自由身。”而這希夷的微妙的意境與陶淵明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也可以說是封建士大夫沒有出路的“出路”,是一種精神上的一種極致與至高。詞曲語言簡練清麗,文筆簡潔,直抒胸臆,是一種很好的白描手法,很具文字的感染力與思想的滲透性。
結尾“荷衣蕙帶絕纖塵”出自楚辭。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瀟灑地一揮:“荷衣兮蕙帶,倏而來兮忽而逝。”首開了先人俊逸、灑脫、浪漫的氣質。而千百年後的李珣更是把這種氣質發展到了極致,更賦予了它一種精神、思想、文化上的內涵。相距千百年的兩位文人,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詩詞、意境裡表達了近似的思想。雖然追求不盡相同,而表達的卻都是慕求脫俗、避世的願望。屈原渴望天郊雲際之逸,以其偉大的浪漫主義情懷,夢幻著人神之際的交往,以掙脫塵世的羈絆。而李珣在這裡則以白描的手法表達了自己渴望歸隱,縱情山水、隱逸出世的情懷。
作者簡介
李珣,五代詞人。也作李洵或李詢。字德潤,前蜀梓州(今四川三台)人,生活於九、十世紀。祖籍波斯,其先祖隋時來華,唐初隨國姓改姓李,安史之亂時入蜀定居梓州,人稱蜀中土生波斯。少有詩名,兼通醫理。以秀才屢予賓貢。事蜀主王衍,其妹李舜弦為蜀主昭儀。蜀亡,不仕。《花間集》稱李秀才。有《瓊瑤集》,已佚。詞存五十四首,風格清婉,多感慨之音。其《南鄉子》十七首寫南方風土人情,頗有特色。今有王國維輯《瓊瑤集》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