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初百年文學復興的歷程》

《宋初百年文學復興的歷程》

《宋初百年文學復興的歷程》是由作者張興武著作、中華書局出版的書籍。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宋初百年文學復興的歷程》宋初百年文學復興的歷程

《宋初百年文學復興的歷程》以百年為限,重新探討了宋初文壇漸至繁盛的複雜過程及內在軌跡,論述了“南文北進與北道南移”、“昆體”文學生態及創作主體的文化特徵、“太學體”文風的成因和表現、歐陽修詩文革新的對象及任務等許多重大問題,考察了“文道之爭”、“南北之爭”、“古今之辨”等制約文學史程的內在因素,以及學術、科舉黨爭等可能影響文風走向的外在因素。以文獻為基礎,強調文、史、哲貫通的理論思辨與創新整合是《宋初百年文學復興的歷程》特色之所在。

作者簡介

張興武,1962年生於甘肅會寧。1992年畢業於蘭州大學中文系,獲文學碩士學位;1996年畢業於杭州大學中文系,獲文學博士學位;現為杭州師範大學教授。已出版《五代作家的人格與詩格》、《五代十國文學編年》、《五代藝文考》等專著及《續通鑑紀事本末》校點本;並在《文史》、《中華文史論叢》、《文學評論》、《文學遺產》及《文獻》等刊物發表論文三十餘篇。

圖書前言

閱讀張興武教授新著《宋初百年文學復興的歷程》(以下簡稱《歷程》),在感佩其為人勤奮而著述豐碩、治學嚴謹而考論審慎之餘,不由聯想到學界近年對陳寅恪先生治學心境的領悟:“將來所止之境,今固未敢斷論。惟可一言以蔽之日,宋代學術之復興,或新宋學之建立是已。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後漸衰微,終必復振。”竊以為,興武新著反覆申說的“儒道實踐精神”,在被確認為宋代文學復興的內在精神支柱的意義上,想必與陳寅恪先生心目中“造極於趙宋之世”的華夏文化精神“通其意”吧!唯其如此,我又以為,《歷程》本身亦可以視為儒道實踐精神啟迪下的“新宋學”探詢。
中華民族自古好以“百年”為期而論事述史,這是否體現著華夏民族特有的大歷史節奏感呢?比如興武新著關於“宋初百年文學”的概念,就來自於歐陽修《蘇氏文集序》中所流露出來的大體以百年為期的文章盛衰言說,在這個意義上,興武之論頗有接著歐陽修來述說的意味,並以此而寓意豐滿。“百年”之思,一般總是關乎大計的。所以,《歷程》有關“文學復興歷程”的概念,就絕非人們一般理解所謂“宋初三體”時意識到的那樣,僅僅視其為“宋調”確立之前的準備功夫。儘管歐陽修主要基於文章復古立論,儘管“古文始盛”與“文學復興”兩個概念之間尚有差異,但興武教授的“百年”大判斷因此而體現出透過局部現象來把握整體命脈的學術理路。再說,統攬豐富史料而分專題進行專門化的細密分析,進而又致力於提煉核心理念於系列專題之間,這本身就富於方法論的意義。

精彩書摘

第一章百廢待興的文學環境
第一節圖書的蒐集、整理、刊刻與編纂
圖籍作為傳統文化的載體和象徵,在五代亂世遭受了毀滅性的摧殘,其如顧櫰三《補五代史藝文志序》所云:“唐末大亂,干戈相尋,海寓鼎沸,斯民不復見詩書禮樂之化,而橋門璧水,鞠為茂草。一時稱王稱帝者,狗偷鼠竊負乘致戎,何暇馳驅藝文之林,攬轡道德之府,彬彬郁郁,久道化成乎。蓋圖書之厄,至此極矣!”在北宋建國以後的數十年間,圖書匱乏的情況始終制約著文化重建的進程。真宗時期身為國子祭酒的邢昺就明確說到:“臣少時業儒,觀學徒能具經疏者百無一二,蓋傳寫不給。”②時隔多年之後,蘇軾還回憶說:“余猶及見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時,欲求《史記》、《漢書》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書,日夜誦讀,惟恐不及。”③在此狀

圖書目錄

引言以問題為先導的艱難求索
第一章百廢待興的文學環境
第一節圖書的蒐集、整理、刊刻與編纂
第二節宋初作家的地域分布
第三節學校廢興與人才的培養
第二章宋初文壇的衝突與對話
第一節南北文臣政治地位的懸殊差異
第二節科舉取士過程中的重北抑南
第三節南文北進與文壇風氣的轉移
第四節北道南移與儒學精神的回歸
第三章文道傳統的缺失與修復
第一節儒道衰替與宋初經學家的艱難探索
第二節文學創作走出亂世陰影的漫長曆程
第三節文道傳統得以修復的基本標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