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太公》

《姜太公》

姜尚,字子牙,史稱“姜太公”,是周朝的開國元勛,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軍大將。因佐武王伐紂有大功,封為齊太公,成為齊國的始祖,是赫赫有名的“千古一相”。唐肅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姜太公更被迫封為“武成王”,立廟祭祀,與受封為“文宣王”的孔子並駕齊驅。姜太公志大飽學,才智超人,功業炫目,有兵書傳世,堪稱中國謀略家的開山鼻祖。本書以《尚書》《逸周書》《六韜》《史記》為基礎,選用表現姜太公真實人生的史料和傳說,還姜太公以本來面目,描繪了這位“兵家鼻祖”“百代宗師”近百年的傳奇故事。

書籍信息

焦安南 李建義 著 國際文化出版公司 出版 焦安南 李建義 著 國際文化出版公司 出版

作者

焦安南李建義

出版公司

國際文化出版公司

本書簡介

《姜太公》(焦安南、李建義著)一書,翔實取材於《史記》、《尚書》、《逸周書》、《六韜》中的大量歷史資料。書中出場的五十多位重要人物,不僅描述生動具體,而且大事無虛,全部為真人真事,均於《中國歷史名人大辭典》中有所記載,可以說是一部商末周初的百年歷史風雲錄。特別是主人公姜尚,從出生寫起,至壽終收篇,將他一生的豐功偉績寫得淋漓盡致,令人景仰。此書揭去了神秘,達到了還原歷史巨人姜尚本來面目的目的。該書文筆流暢,可信可讀,值得向廣大讀者推薦。

文章架構清晰,場面宏大,情節跌宕,語言流暢,真實地反映商末周國中國歷史的風貌,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傳記文學,更是一部商末周初的百年風雲錄。隨著對傳統文化遺產的深入挖掘,姜子牙及其所創造的光輝業績,重新引起人們的極大關注,他的才智、膽略和傳奇都能給我們以極大的鼓舞和啟迪。

內容摘要

姜尚,字子牙,俗稱“姜太公”,是周朝的開國元勛,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軍大將。因佐武王伐紂有大功,封為齊太公,成為齊國的始祖,是赫赫有名的“千古一相”。唐肅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姜太公更被迫封為“武成王”,立廟祭祀,與受封為“文宣王”的孔子並駕齊驅。

姜太公志大飽學,才智超人,功業炫目,有兵書傳世,堪稱中國謀略家的開山鼻祖。他是三千年前中國最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百代宗師、帝王之學的創始人,他志大飽學,才智超人,功業炫目,有兵書傳世,堪稱中國謀略家與軍事家的鼻祖,是明臣又是聖君,也是完成中國歷史“湯武革命”的偉大人物。本書以《尚書》《逸周書》 《六韜》 《史記》 為基礎,排除神話色彩的有關故事演義,選用表現姜子牙真實人生的史料和傳說,還姜子牙的本來面目,描繪了這位“兵家鼻祖”、“百代宗師”近百年的重要活動。此外書中還涉及姜尚和他的子女姜伋、姜駱、邑姜,紂王、商容、梅伯、比干、箕子、費仲、武庚,姬昌、姬發、姬誦、姬旦、姬奭等眾多真實的歷史人物及他們的主要事跡。

前言

姜太公,姓姜名尚,字子牙,是中國古代最為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他不侍強暴,尋輔賢王,克成建周大業;他受封治齊,因俗制宜,終使齊國強盛一時。他的超人才智、輝煌業績為後世所稱頌,人們將他譽為“兵學鼻祖”、“百代宗師”。
姜太公早年出身低微,但志大飽學,滿腹韜略,希冀以後能宏圖大展。無奈時政昏暗,使他不得進身用世,蹇運伴隨了他大半生。他曾因生計所迫賣食孟津,屠牛朝歌;也曾入朝事紂,但因紂王無道,又憤然而去。他先後遊歷諸國,皆不遇明主。幾番失意,幾番落魄,真正完成了“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飛躍,錘鍊成經天緯地的王佐之才。艱難而豐富的經歷使他更有機會體察民間之疾苦、時政之昏暗,堅定了他反紂滅商的決心。後終以七十餘歲高齡,得遇文王。“文王欲以卑弱除強暴,以為天下去殘破賊而成王道,故太公之謀生焉。”(《淮南子·要略》 )太公的雄韜大略得到了施展的天地。文王、武王採用太公之謀,終於推翻商紂暴政,建立了周朝的天下。

如果說興周滅商展示了姜太公作為軍事家的雄才大略,那么受封治齊,所展示的就是他作為政治家的英明睿智。
周朝建立後,太公被封於齊,成為建齊始祖。“太公至國修政,因其俗,簡其禮,通商工之業,便漁鹽之利,人民多歸齊,齊為大國。”(《史記·齊太公世家》)太公簡政從俗、尊賢尚功的求實態度和創新精神,在當時宗周文化占主導的情況下,獨樹一幟,並且成效顯著,以後歷代齊王多是遵循了這條路線。

像姜太公這樣一位敢恨敢怒、大智大勇的人物,由於蒙上了一層歷史的面紗,使人們難以窺見其真實面貌。人們出於對高智高能的英雄人物的敬畏,逐漸把一個有血有肉的姜太公塑造成一個奇人、超人,甚至進一步神化,成為眾神之主、仙班之首。在民間,差太公成為“太公在位,眾神迴避”的守護神。
為了撥開蒙在姜太公身上的神秘面紗,把一個活生生的歷史人物奉獻在世人面前,來自太公故里的焦安南和李建義同志,歷經數載,矢志不移,著就這部鴻篇巨製。

內容目錄

序一
序二
序三
第一章炎帝後裔
第二章少有大志
第三章東呂士子
第四章仗劍遠遊
第五章鳳落高桐
第六章南津自售
第七章灌壇有令
第八章綠遍山原
第九章新王選妃
第十章鹿台諫主
第十一章隱居海濱
第十二章紂王東征
第十三章遊說諸侯
第十四章在良遭逐
第十五章重返朝歌
第十六章西去孟津
第十七章西伯父子
第十八章興建靈台
第十九章文王訪賢
第二十章文伐柔攻
第二十一章大破犬戎
第二十二章邑姜認父
第二十三章周有賢后
第二十四章西征密須
第二十五章辛甲佐周
第二十六章子牙論政
第二十七章東征黎邗
第二十八章揮師滅崇
第二十九章遷都豐京
第三十章尚父談兵
第三十一章扣馬而諫
第三十二章孟津觀兵
第三十三章天怒人怨
第三十四章東夷復叛
第三十五章王欲興師
第三十六章代天行罰
第三十七章斷橋焚舟
第三十八章牧野決戰
第三十九章鹿台自焚
第四十章武王祭廟
第四十一章鉅橋散糧
第四十二章子牙獻銘
第四十三章武成大典
第四十四章箕子講疇
第四十五章首陽採薇
第四十六章分封諸侯
第四十七章與萊爭丘
第四十八章舉賢尚功
第四十九章嚴罰不馴
第五十章便利漁鹽
第五十一章鹽田之行
第五十二章文姜嫁夫
第五十三章勸導桑麻
第五十四章二敗萊夷
第五十五章鎬京朝王
第五十六章武王歸天
第五十七章周公攝政
第五十八章三監作亂
第五十九章二次伐殷
第六十章兵下薄姑
第六十一章五月報政
第六十二章再封諸侯
第六十三章成周大會
第六十四章周公編易
第六十五章桐葉封弟
第六十六章泰山封禪
第六十七章口授六韜
第六十八章百歲誕辰
第六十九章流芳千古
姜太公故里
後記


相關評論

為什麼三千年後的今天,人們還景仰姜尚呢?因為他的思想先進,永遠閃耀著仁者的高尚和智慧的光芒。
首先是他的政治思想,核心是愛民惠民。姜尚歷經磨難,窮困潦倒,久久不得志,因而對庶民的力量有正確的認識。他主張與民眾息息相關,關心他們的切身利益,愛民惠民。如何做到愛民惠民呢?他認為:其一,要有尊重民眾的思想。他說:“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則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則失天下。”既然天下不是一人的天下,那么只有代表民意、受民眾支持的人才可以掌管天下。其二,要施惠於民。要保護民眾的物質利益,讓民眾有一定的生活保障。要普施仁愛於天下,做到與民同憂同樂、同好同惡。他說:“存養天下鰥寡孤獨,振贍禍亡之家。其賦役甚寡,故萬民富樂而無饑寒之色。”其三,要保證百姓的正常生活。要做到不誤農時,不奪其利,不使百姓失業。還要薄賦斂、少市稅,要求各級官吏廉潔從政。其四,要保護百姓生命。要做到“生而無殺”,不懲罰無罪之人。其五,要愛兵。軍事指揮員要體貼關懷士兵,才能“令三軍之眾,攻城爭先登,野戰爭先進”。正因為做到了這些,所以姜尚興周滅商,建齊富國,都贏得了民眾和士兵的擁護和支持,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其次是他的經濟思想,核心是實施三寶。什麼是三寶呢?姜尚說:“大農、大工、大商謂之三寶。”他認為讓農民聚居於一個地方,糧食就會充足;讓手工業者聚居於一個地方,器具就會充足;讓商人聚居於一個地方,貨物就會充足。因此,他說:“三寶各安其處,民乃不慮。無鄉其鄉,無亂其族。三寶全,則國安。”三樣法寶各得發展,就會國泰民安。他的經濟思想是有遠見的。聯繫到今天的同行業聯營,一鄉一業,一村一品,這其實都是姜尚的經濟思想的繼承和發展。姜尚治齊,也有因地制宜的成分。齊國是鹽鹼之地,不宜種植五穀,因此姜尚因地制宜,大興工商,植桑養蠶,得漁鹽之利,改造土壤,齊國才因此成為東方的經濟大國。
第三是姜尚的軍事思想,核心是武攻文伐。他的軍事專著《六韜》,記載的全是與文王、武王的軍事對話。該書中,姜尚不僅闡述了如何延攬人心、控制四方、富國強兵、分化瓦解敵人和“上伐無與戰”等戰略論,而且還概述了有關埋伏、偽裝、出其不意、聲東擊西和如何戰勝立足未穩之敵等戰術論。其觀點之深刻,議論之豐富,在先秦兵書中,幾乎無出其右者。宋代時,《六韜》被列為“武經七書”之一,為武學的必讀經典著作。在當代,它也必將發揮“止戈為武”的特殊作用。
第四是他的文化思想,核心是尚時重變。姜尚強調從現實出發,運用人的主觀能動性去推動可觀事物轉化,從而因勢利導,取得勝利。奪取天下靠軍事謀略文化,他採用的手段是“陰謀修德”與“兵權奇計”。他鼓吹“聖人將動,必有愚色”,使殷紂中計,結果達到以傾商政的目的。他又用間探敵,然後採用突然襲擊的手段,遂獲全勝。
治理天下靠政治謀略文化,他使用“舉賢尚功”、“從俗簡禮”和“主位沉靜”。姜尚封齊後,選拔夷人中的賢士來輔助自己,獎勵那些能幹的人,使自己的統治能量發揮到頂點。他從夷人之俗,簡君臣之禮,贏得了齊人的擁護。君王持政,姜尚主張“安徐而靜”,“勿妄而許,勿逆而拒”,“以天下之心慮”,方能洞察朝政,明識天下。道德文化的代表人物是孔子,謀略文化的代表人物是姜太公。到唐代,孔子被唐玄宗敕封為“文宣王”,姜尚被唐肅宗敕封為“武成王”,成為我國古代一文一武兩大偶像。

以上所述,在《姜太公》中都有生動的描述。據悉,該書的兩位作者——日照市姜太公研究會執行會長焦安南和日照市姜太公研究會副會長、作家李建義還寫有《姜太公新考》一書,不久即可問世。兩位作者耗費十年時間寫成這一傳一考兩部書,這種潛心治學的精神十分值得提倡。


央視《探索與發現》系列紀錄片

《姜太公》拍攝現場《姜太公》拍攝現場

出品單位

中央電視台

拍攝時間

2010年6月8日

相關信息

編導:王海峰

協同拍攝:(孟津歷史文化學者)孫順通、李根柱

拍攝地點:洛陽市孟津縣、河南省淄博市

片集數:7集

集長:40min

發行公司: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

語言:中文、日語、英語、韓語

相關報導

6月8日,國內資深紀錄片編導王海峰帶領電視紀錄片《姜太公》攝製組一行5人到洛陽市孟津縣採訪拍片。
姜太公(公元前1128年—公元前1015年),名尚,字子牙,武王尊為“師尚父”,世稱“姜太公”。商朝末年營丘(今山東淄博)人,一說海曲(今山東日照)人。姜子牙青年時期曾宰牛賣肉並開過酒店,勤學天文地理、軍事謀略,研究治國安邦之道,滿腹經綸,才華出眾,但在商朝懷才不遇。《尉繚子》載:“太公望年七十,屠牛朝歌,賣食盟津。”《古史考》載:“呂望嘗屠牛於朝歌,賣飲於孟津。”他滿頭白髮,閱歷過人,仍在尋機施展才能與抱負。在孟津黃河渡口姜子牙開設的牛肉湯館,南來北往食客們議論最多的是昏庸無道的商紂王和賢明的周君西伯昌。當西伯昌廣納賢才、準備滅商的訊息傳到孟津,姜子牙立即關閉牛肉湯館前往。他得到西伯昌(周文王)的重用,接著協助周武王姬發滅商,實現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統一。 《探索與發現》欄目組的工作人員還到古都朝歌,從淇河岸邊到雲夢山十里絕壁,沿著當年姜子牙走過的足跡,拍攝下了比干剖腹挖心處——摘心台、紂王墓、牧野古戰場等景和物,為大型紀錄片《姜太公》取景。

孟津歷史文化學者孫順通、李根柱和有關領導陪同攝製組在孟津縣城、姜太公賣飲和輔佐武王伐紂的孟津古渡口、會盟鎮扣馬村商伯夷叔齊扣馬地進行了拍攝。編導王海峰感慨說,首次來到孟津拍片,感到孟津是個歷史文化積澱豐厚的地方,同時也是紀錄片《姜太公》主人公重要的生活地和工作地,這些重要的歷史遺蹟都將在片中有具體地展現。
據王海峰介紹,紀錄片《姜太公》暫定7集,每集40分鐘,除了在山東、河南、陝西等姜太公工作生活地拍攝外,還到泰國、韓國及北京、廈門、台灣等地對姜太公後裔的邱氏、姜氏、盧氏、高氏等宗親會和國內專家學者進行採訪,預計8月份拍攝結束,年底可望製作完成在中央電視台播出,並由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出版光碟在海內外發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