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女審》,淮劇,又名江淮戲,流行於江蘇、上海和安徽部分地區。該劇在傳統戲《女審包斷》的基礎上改編,刪除了糟粕部分。為突出人物“反抗性格”增加了劍劈聖旨,與朝廷決裂,反出皇城的情節。這段唱是劇種竇大頂的唱,運用曲調為“五更調”。此調詼諧幽默,常為丑角所用。這種曲調的最大特點有所有唱。淮劇語言是以今建湖縣的方言為基調,經過戲曲化而形成的一種舞台語言。清代中葉,在江蘇鹽城、阜寧一帶流行著一種由家民號子和田歌雷雷腔、栽秧調發展而成的說唱形式門嘆詞,形式為一人單唱或二人對唱,僅以竹板擊節。後與蘇北民間酬神的香火戲結合,稱為江北小戲。之後,又受徽劇和京劇的影響,在唱腔、表演和劇目等方面逐漸豐富,形成淮劇。
劇情簡介
當年秦香蓮攜帶兒女英哥、冬妹,千里迢迢到京城找尋丈夫陳世美。誰知陳世美考中狀元。招作駙馬,貪圖富貴,不認妻兒並狠心地派家將韓琪追殺秦香蓮母子,想斬草除根。韓琪追到三官堂,了解了真相,仗義放走她母子,自己自刎而死。秦香蓮母子逃離皇城後,遇一老者,老者帶她們到解元山學習武藝。數年後,香蓮母子練成一身好本領,正值西夏進犯邊疆,秦香蓮改名孔月華,投軍殺敵,大獲全勝,被封為都督。秦香蓮班師回朝途中,路經三官堂,特地下馬,帶英哥、冬妹祭祀恩人韓琪,並取出韓琪自刎的鋼刀,灑酒作誓,定要報仇雪恨。到了京城,秦香蓮連夜寫好控訴陳世美罪惡的御狀,要求王丞相代呈皇帝。王丞相看了控詞,心想皇帝不會準本,且兩虎相鬥必有一傷,於是暗生一計,在陳世美生辰那天去祝壽時,暗示陳世美,孔都督與他有鄉親之誼,勸他前往拜會,指望他們自行和解,共保皇家。陳世美到了都督府,知孔都督就是前妻秦香蓮時,既驚且恐,便想告辭。但秦香蓮怎肯放過仇人,正對陳世美盤詰之時,太監奉了公主之命,來接陳世美回宮,並出言不遜,秦香蓮大怒,攆走了太監,將陳世美扣留。太監奔回宮中,稟告公主,公主哭訴太后,太后責成王丞相將駙馬接回宮中。秦香蓮扣留陳世美後,隨即升堂,親審他“不孝父母、停妻再娶、殺妻滅子”三項罪名。陳世美自以為貴為附馬,秦香蓮不過是一個小小的都督,奈他不得,於是強詞奪理,拒不認罪,反以皇親權威,指責秦香蓮以下犯上,私設公堂。秦香蓮見陳世美毫無一絲悔悟之心,正待將陳世美綁押起來,王丞相帶聖旨趕到。聖旨竟是代陳世美脫罪,命秦香蓮即將駙馬送回宮去。秦香蓮眼看朝廷昏聵,枉法徇私,已是十分激憤,忽報皇帝又派來了御林軍,將都督府團團圍住,以武力來威脅,秦香蓮忍無可忍,用當初陳世美要殺她母子的那把鋼刀,劈死了這個無情絕義、人面獸心的陳世美,報了十年之久的血仇,然後帶了英哥、冬妹和家將殺出皇城,重奔解元山。
參與演員
筱文艷、何叫天、楊占魁、武筱鳳、徐桂芳、顧少春、馬九童、李文藻、張德順、胡月霞
藝術特點
淮劇《女審》語言是以今建湖縣的方言為基調,經過戲曲化而形成的一種舞台語言。建湖縣地處淮劇藝術發祥地的中段,歷史上的僮子、香火戲藝人大多出生於此。該地的語言與周圍地區相比,具有語調工穩、四聲分明、五音齊全、富於韻味、發音純正、悅耳動聽等優點,為不同時期的淮劇藝人所採用。1961年,淮劇藝術考定委員會界定淮劇語言以建湖縣方言語音為基調,同時適當吸收周圍地區具有普遍意義的個別字音加以豐富。淮劇語言在長期的實踐中逐步形成了20個韻部。其中四聲韻14個,即爬沙、婆娑、圖書、愁收、喬梢、開懷、齊西、談山、田仙、辰生、琴心、垂灰、常商、蓬鬆。實際運用中,通常將“辰生”和“琴心”混合使用。14個四聲韻中,陰平、陽平字因在唱詞中專用於下句,故稱為下韻;上聲、去聲字專用於上句,則稱之為上韻。此外,還有6個入聲韻,即霍托、活潑、六足、黑特、邋遢、鍋鐵。入聲不分上、下,習慣稱之為“一字韻”。
淮劇的打擊樂是在《香火調》鑼鼓的基礎上,廣泛吸取了民間《麒麟鑼》、《花鼓鑼》等,經過衍變,形成了淮劇特有的鑼鼓譜。此外,以扁鼓、鐃鈸、堂鼓組合而成的打擊樂器配置,音色渾厚,色調明朗粗獷。淮劇的唱腔音樂屬板腔體,以“淮調”、“拉調”、“自由調”為三大主調。“淮調”高亢激越,訴說性強,大多用於敘事。拉調委婉細膩,線條清新,適用於抒情性的場景;“自由調”旋律流暢,可塑性大,具有綜合性的表現性能。圍繞三大主調而派生出來的一些曲調,如一字腔、葉字調、穿十字、南昌調、下河調、淮悲調、大悲調等,以及從民間小調演化的“藍橋調”、“八段錦”、“打菜苔”、“柳葉子調”、“拜年調”等,都有各自表現性能的輔助曲調。各種曲調共一百多個,其主調的調式調性相近,基本為徵調式、商調式、羽調式三種類型,並均有完整的起、落板與丟、接板的結構形式,它們又和淮劇特有的伴唱鑼鼓相連。
淮劇的伴奏樂器、管弦樂有二胡、三弦、揚琴、笛、嗩吶等,打擊樂器有扁鼓、蘇鑼、鐃鈸、堂鼓等。打擊樂在香火戲鑼鼓基礎上吸收麒麟鑼、鹽阜花鼓鑼等民間鑼鼓演變而成,現有“起板鑼鼓”、“十字鑼”、“藍橋鑼”、“磨坊鑼”、“散板鑼”、“摜板鑼”、“慌鑼”和配合身段表演的“清江譜”等。
表演上較多地吸收了兩個劇種的表演程式,同時又保持了民間小戲和說唱藝術的某些特色,如以唱功見長等。武打受徽劇影響較深。徐長山演《滾燈》,頭頂一疊碗(最上面一隻碗盛油點燈)鑽桌上凳作劈叉、倒立、烏龍攪等動作;其它如耍盤子、耍火流星、耍手帕、踩木球等雜技,也大多從徽戲吸收而來。
關於主演
筱文艷 飾演 秦香蓮
原名張士勤。淮劇女演員。江蘇淮安人。淮劇自由調創始人。為上海淮劇院重要初始創立者。幼年隨父母逃荒到上海,被輾轉賣張姓、劉姓為養女學唱淮劇青衣、花旦。1937年後在上海登台演出。建國後,歷任上海人民淮劇團團長,中國文聯第三屆委員,中國劇協第二至四屆理事、上海分會副主席。是第四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三、五屆全國政協委員。
1952年獲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演員一等獎。新中國成立後,筱文艷演出了《王貴與李香香》等優秀劇目,多次獲獎。
她善於吸收前輩的藝術成就,並向其他劇種學習,博採眾腔,吸收融化後用以豐富自己的唱腔,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曾於1939年與在《七世姻緣》中演祝英台時樂師共同研創淮劇“自由調”而嶄露頭角。她在1940年主演《樊梨花》時又以自由調為基礎,創造了委婉、淒楚的小悲調,也獲好評。淮劇中善於表達情感的腔——“自由調”就是在樂師高小毛、潘風嶺幫助下,由她創造出來的,被觀眾稱之謂“筱文艷調”。她唱腔圓潤流麗,善於以情帶腔刻畫人物。在《白蛇傳》中飾演的白娘子,《女審》中飾演的秦香蓮,《孟姜女》中飾演的孟姜女,《黨的女兒》中飾演的李玉梅,《海港的早晨》中飾演的金樹英都受到觀眾的好評。《女審》還被攝成影片,在全國放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