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頭像》

《女人頭像》

女人頭像是一幅素描畫,是整個文藝復興時期最完美的女人頭像的代表作之一,也許是烏菲齊畫廊中最傑出的作品。所有的學者都一致認為這一傑出的繪畫作品是製作皮斯托亞大教堂祭台裝飾屏的時候創作的,是向安德烈亞·德爾維羅基奧(1435年生於佛羅倫斯,1488年卒於威尼斯)訂製的,最後由他的學生洛倫佐·迪克雷迪(佛羅倫斯,1459—1537年)完成。

基本信息

創作背景

在此之前,這位學生曾經和他一起與達·芬奇共同繪製了《基徒的洗禮》,這是安德烈亞一生中最傑出的作品,現在保存在烏菲齊畫廊。這時,我們這位藝術家在藝術上尚未成熟,缺乏寫實的直接經驗,或者說以活的模特來作畫尚不十分流行,尤其是裸體女性的繪畫尚不十分流行(見這次展覽中洛倫佐·迪克雷迪所畫的《維納斯》)。由於信仰的原因,訂畫者訂畫時要求所繪的女性人物要穿聖母瑪麗婭所穿的衣服,作為道義警戒,或者從道義要求出發,道義一直都是以女性人物來體現的,繪畫中的女性人物要穿瑪達萊娜所穿的服裝(她是救世主基督從墮落生活中挽救過來的女聖人)。在我們這裡的這幅畫中,神像學的特徵寥寥無幾,然而顯而易見的是,達·芬奇極力刻畫那雙極難刻畫的下垂的眼瞼:那是聖母向自己的兒子(超出自然法則之外孕育的,是上帝創造的奇蹟)耶穌基督表示敬意的典型態度。

簡介

畢卡索名畫《女人頭像》畢卡索名畫《女人頭像》

《女人頭像(傑奎琳)》是畢卡索1963年為第二任妻子傑奎琳創作的肖像畫。傑奎琳脖子短,畢卡索經常在描寫她的畫作中對這一點施以誇張手法。這幅畫自1967年起從公眾視線消失,此後也從未有公開拍賣記錄。倫敦佳士得拍賣行自1981年起一直收藏這幅畫。

畫作現值約20萬美元(156萬港元)。

拍賣

倫敦佳士得拍賣行自1981年起一直收藏這幅畫。

倫敦佳士得拍賣行說,《女人頭像(傑奎琳)》於2010年2月3日以810萬英鎊的價格拍出,高出拍賣行先前預計價兩倍多。佳士得拍賣行沒有公開買家身份。佳士得拍賣行“印象主義與現代藝術”拍賣會負責人焦萬娜·貝爾塔佐尼說這幅畫的高價成交發出一個信號:現階段全球對名作需求高。

被偷

案發於7月5日上午11時許,一名男子進入溫斯坦美術館後,拿走架在牆上的《女人頭像》,然後登上一輛的士逃走。目擊者稱,匪徒是個年約35歲白人,身高約1.8米,戴太陽眼鏡,穿淺色T恤衫、深色外套和長褲。匪徒腳踩平底鞋,沒有穿襪。

警方稱,案犯是名叫MarkLugo的男子,新澤西州人,31歲。周三的時候,在納帕的公寓裡被捕,而那幅珍貴的畢卡索畫作也同時被發現,相框已經被去掉。

作品賞析

《女人頭像》《女人頭像》

為了給訂購者提供更多的選擇,藝術家們準備了很多樣本材料,以便從中汲取靈感和素材來創造所要求的形象。這幅素描就屬於這一畫店的這種傳統,達·芬奇就是在這一畫店成長起來的,但從這幅素描中已經可以看到達·芬奇風格的某些具體特徵,即把他自己的創意與寫實結合起來,譬如頭頂典型的羅馬式風格的髮髻,有著許多捲曲髮辮,仿佛一層層波浪形花邊,宛若下泄的瀑布或散開的祥雲。其實,達·芬奇早在他的創作初期便開始研究雨雲和波浪。所以,他注意的並非藝術家面前的女模特的具體視覺形象,而是極力要在人物形象中再現自然界其他現象中的那些和諧因素。因此,這裡所謂的和諧就是散發著上帝氣息的共性在個性中的體現。15世紀晚期佛羅倫斯從基督教的觀念出發重新解讀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的理論而形成的哲學思想所支持和補充的這一原則,成了文藝復興鼎盛時期藝術振興的基礎,這種振興是在宗教意義上展開的,儘管像達·芬奇本人的情況所表明的那樣,也隱約可以看到預示著現代科學思想的亞里士多德理論的影響。可以認為具有象徵意義的唯一一件東西是聖女前額的那粒珠寶:在“展翅”(這是紋章學術語,指一雙振動的翅膀)上鑲著一顆寶石,幾乎可以肯定地說是一顆鑽石(當然也可以用其他珠寶達到同樣的效果,儘管象徵性的含義略有不同),是一顆平面切割的鑽石(或者說是一個平面,這是一種古老的切割方式,與最常見的錐形切割方式不同),周邊用珍珠修飾。在西方文化中,鑽石和珍珠一直用以暗寓純潔,而翅膀則象徵崇高的思想境界。這裡珠寶的位置更具有象徵意義:它被置於較高的位置——前額之上,象徵著人物的思想不僅純潔,而且懷念上蒼。在當時的人看來,這一形象的象徵性含義是很明確的,儘管女性形象僅用筆畫勾勒出來,畫家的筆墨卻集中於她的思想,再加上女性形象一貫具有的特徵,激發了人們關於美貌與超凡的精神善良相一致的思考。

畢卡索主要作品

簡介畢卡索西班牙畫家雕塑家法國共產黨黨員,也是是現代藝術的創始人,西方現代派繪畫的主要代表。是位多產畫家,他的作品總計近37000件,包括:油畫1885幅,素描7089幅,版畫20000幅,平版畫6121幅。畢卡索的作品通常被分為9個時期。時期的名稱尚有爭議,大致可分為:早年的“藍色時期”、“粉紅色時期”、盛年的“黑人時期”、“分析和綜合立體主義時期”(又稱“立體主義時期”)、後來的“超現實主義時期”“晚期”等。

作品時期

主要作品

童年時期
(1881-1990)

《鬥牛士》《第一次聖餐》《姑媽佩帕的肖像畫》

藍色時期

(1901-1904)

《手捧白鴿的兒童》《雙手交叉的女人》《年老的吉他演奏者》《索羅的肖像畫》

《賽樂絲汀娜》《熨燙衣服的女人》《演員》》《儉樸的一餐》《生命》《人生》

蘇珊寶殊的肖像》《一個盲人的早餐》《藍色房間》《兩姐妹》《悲劇》

粉紅時期/玫瑰時期
(1904–1906)

《拿著菸斗的男孩》《扇子女人》《花籃女人》《馬上的姑娘》《玫瑰色的裸女們》

《馬戲演員之家》《牽馬的男孩》《土耳其裝束的夫人》《兩位年輕人》《兩青年》

《穿襯裙的婦女》《丑角家庭》《江湖藝人》

黑人時期/非洲時期
(1907-1909)

亞威農少女》《Les Noces de Pierrette》《鴿子與豌豆》《立著的裸女》《斯坦因畫像》

埃斯塔克的房子

立體主義時期
(1910-1917)

卡思維勒像》《熟睡的農民》《瓶子、玻璃杯和小提琴》

古典時期
(1917-1924)

三個音樂家》《讀信的人》

超現實主義時期
(1925-1932)

《哭泣的女人》《格爾尼卡》《自我陶醉的女人》《女主角》《坐著的女人》《夢》

鏡前的女人》《三個舞蹈者》《沃爾拉系列》

蛻變時期
(1932-1945)

《沃爾拉系列》》《la lecture》《躶體、綠葉和半身像》《黑色扶手椅中的裸女》

《入睡的少女》《佛朗哥的夢與謊言》《Woman in Hat and Fur Collar》

晚年時期

(1946-1973)

《和平鴿》《戴帽子男人的半身像》《朵拉與小貓》《公牛頭》《The Charnel House》

《女人頭像》《朝鮮大屠殺》《絲威特》《堂吉訶德》《宮娥圖》《傑奎琳》

《畢卡索與芝加哥》》《lalecture》《躶體、綠葉和半身像》《黑色扶手椅中的裸女》

《入睡的少女》《佛朗哥的夢與謊言》《WomaninHatandFurCollar》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